囧书《中国不高兴》书摘

先说两句闲话。

我个人认为我并不是一个爱书的人,我也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我读书,但必须是那种特别有吸引力的书。其他的书要么看别人的读后感,要么先自己大致过一遍,看有没有价值细读。当我第一次初次浏览时,书的观点倒是其次的(我接受所有观点,只要能够在我这里站得住脚)我主要会看以下几个方面:

  • 封面,上面都写了什么;
  • 出现感叹号的频率(小说等非纪实性文字除外);
  • 背后的参考书目;
  • (和中国政治有关的书目)“1840”这个年份的出现频率;
  • 激烈的文风
  • 当然,也大致看一下说了什么。

除了参考书目越有意思,范围越广给我的印象会越好之外,其他四条都是越少越好。不过《中国不高兴》正好那四条都占完了,参考书目我不敢确定(我看的电子版,不知道原版背后有没有参考书目)。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本“有价值”的书籍。

我看的应该不是全本,才10万字而已,而且有个很严重的问题,我看不到段落的作者。不过我还是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就已经从头到尾粗略过了一遍(电子书就是有这个好处,阅读飞快)。我的判断是,除非你的研究项目就是“爱国青年”的非典型思维,否则这本书没有学术价值。作者虽然在文章引用了大量外国书籍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却对这些来源的可信度一概不提。这种东西我也会做(我相信你也可以),只要给我时间,我也能找到一堆有的没的来源和外国专家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国外,两种对立观点都能存活,所以你怎么都能找到和自己相符的。但问题是这只是自证的一部分,你还需要阐述相反的观点,而不是把你的对手都描写成为笨蛋来证明你是对的。

首先说说封面,《中国不高兴》这五个字就让我很有意见。不管这个国家未来的道路在何方,要达到什么目标,动机绝不是咱们不高兴了所以咱们就要拿着核弹出门去修理别人。这有点让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怎么说,这和我以前的看法一样:这种幼稚的语言只能表示你还没有长大。当然,是人都就有长大的过程,也就有幼稚的时候,这很正常,但当年读《中国可以说不》的那一拨人(俺荣居其中)都长大了,知道自己小时候读得那本书好像有些问题,可这个几个作者却还是老样子 —— 是他们还没长大?还是像老军医“包治百病”那种夸张式宣传手法,准备继续捉弄一代人,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他们太天真了点。

标题下面的那个“替天行道”更是加强了我的看法,文章正文拒绝将爱国和民族主义与义和团联系起来,但这“替天行道”……

文风就不详细说了,感觉在压迫你,往你身上快速堆积一堆观点,好像是想让你自己把自己弄迷糊最后就进入了作者的圈套 —— 要么整本书是拼凑而来的。虽然我非常不喜欢,但人各有所好,没准爱国青年就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不评价。不过我能看出有些人为什么喜欢这种文风:在文中,几个作者用“黄瓜”做了好几次比喻。哈哈不开玩笑,不过作者很喜欢滥用“大”字,这的确可以迎合一些人心态。

说正文了。我其实是在硬着头皮写下面的内容,因为这本书是属于那种“逻辑混乱,自我矛盾,事实错误”太多的作品,这类囧书(例如《货币战争》,《超限战》)你要评价,你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因为从基础开始,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识本身就有问题,而且你会感觉你和这些作者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无论是思维,逻辑,还是常识都不属于一个系统。你如果要认真批判,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写出了一本更厚的书。我相信这本书的每一段话都有人可以写出一长篇批驳(我水平差点,但每隔三段还是可以的:)),要把这样的评论压到一篇blog的长度,有点难度。

至于为什么如此,很简单,作者卖书要赚钱,就要针对目标读者群的心理来写,而我们我不属于这群人。因此如果要成体系的认真写一篇书评,那真的要写本比这玩意儿还厚的书出来,所以我还是只挑些有代表的段落出来评价一下。如果你已经看过这书了,或者你对这书已经有结论了,我强烈建议你不要继续看下去,直接翻到最后看结论吧,我检查一遍自己写的东西都觉得是种痛苦。我为了压缩字数,结果把自己弄绕进去了,越写越差,也就懒得改了,就当作书摘吧。

但还先说表扬的话。这本书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在点子上,例如中国经济对出口业的依赖,外界压力才能催生内部发展等等,对资本主义贪婪的一些批判我也是比较赞同的。而且我居然还看到作者在说“中国应该成为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这样的话。

不过好话就仅止于此了,很可惜,再说谁不知道这些问题呢?重要的是解决方案,而这本书就太囧了。

首先开篇就是典型的没头脑逻辑:

另外,对于精英层来说有压力的,就是汶川地震后逼着富人捐款的问题。有一些年轻人跟我讲:我把自己工资的1/3都捐出来了,我排了两个小时队献血,我就是要他们捐这么多钱,我就认准逼捐是对的。逼“高尚”,有人指责这是“绑架”,就绑架了!怎么着!年轻人说:我高尚,你今天也必须高尚。

其实看到这里我都不想在看下去了,因为我怕作者在后文中突然开始吃坨排泄物什么的,那我怎么办。但为了写这篇blog,强忍着。

不过抛开这里面的逻辑问题不谈,这其实就是我接触到的,很多当代年轻人的典型思维,认准自己的道路和看法(其实这并没错),自己动手去实践(这也没错)。但一个社会只有一种观点,或者在媒体上只有一种观点,这是极不正常的。但中国社会的问题就在于,把持话语权的人是一拨一拨的,像走马灯似的换,但没有一方能够真正站在脱离自己观点之外的角度之上来看问题。就像要逼迫全中国人民和我一起“高尚” —— 问题是,你那玩意儿是“高尚”吗?如果捐几个钱就可以变成高尚,那些通过带血的第一桶金发家致富的资本家不都笑死了。

这是一种在爱国青年中很普遍的只论结果,不论过程的逻辑问题。我就不花篇幅继续说了,有人已经做了这个工作。不过我想补充一点,如果能达到真正的结果,过程不要做得太没良心,嘿,小平同志的白猫黑猫论还是管用的。但问题是,这个结果是否是爱国青年和爱国贼们声称的那样,我是十分存疑的。我不否认,但我不知道,我怀疑,因为有太多的证据表明爱国青年的行为不仅无益,有些时候甚至有害。

但作者知道吗?他觉得他知道,虽然文章也同意价值多元社会这一点,但别高兴得太早:

中国应该成为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小情小调、旁门左道,甚至腐朽没落的东西也应有存在的空间,一个健康的社会理应如此。同性恋、双性恋让他们恋去;裸奔找个人少的地方让他们奔去;像李银河博士把“虐恋”说得精美绝伦,也没问题,就是音量别太大了。有那些特殊嗜好的人关上卧室门,拉上窗帘,用小鞭子、小刀子、小铐子切磋技法、创新美感,只要是愿打愿挨、不出人命,社会不应该干预他们。但同样,他们也没必要老跟没这嗜好的社会大众兜售那套东西,说这才叫“先进文化”呢,这才美得高级呢!

这也就是整本书的问题,口口声声说尊重他人观点,不要精英,可作者就把自己放在了救世主的位置上,仿佛世人皆醉,就作者一个人最厉害,一会儿又是逼迫,一会儿又是绑架你接受他们的观点,现在又来个高级低级之分,作者是精神分裂么,还是在说谎,或者是他们几个没有把观点协调好。无论是哪个原因,这本书会把人弄懵的,因为这本书各处的观点不仅有很多不合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整本书我浏览完前半部分的感觉是“美国人真TMD的坏,我们中国人要替天行道”,不过后半部分告诉我的则是“我们必须要比美国人更坏”。

作为一本囧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就是对右派,卖国贼,买办,等等敌人的批判 …… 不过这也避免不了整书精神分裂的问题,例如一会儿批判那些可恶,愚昧的“精英”,说他们误国误民;一会儿又开始说要建立一个“英雄集团”,让他们带领中国 走向强大(你能看得出他们批判“精英”的目的了,当然,我并不是支持“精英”现象)。

另外书中对强盗流氓逻辑的青睐绝不是我这种人可以理解的,特别是明明在上文中,另一个作者才对美帝强盗逻辑批判了一番。其实这种现象还是能让你思考一番的,这种自我矛盾得没了底的现象在爱国青年中还真不罕见,他们一面欢迎台湾同胞,说着血浓于水,一面威胁要用核弹将他们轰平;一面厌恶美国,一面筹划着怎么样用比美国更狠的方式称霸全世界。

这就是书中很多矛盾的深层次来源。爱国青年的内心一直有着现实和梦想的矛盾。天朝上国,无论是经济,文化,政治,还是军事都应该是世界第一,但现实并非如此。在看到美帝这些坏蛋占了上风之后,他们还是无法坚持住自己所谓的“正义”。口中正义,但一旦他们称了当权者或者国师,他们的行为会比他们口中的美帝要恶劣千倍。

——–

这本书我绝不会看第二次,我怕我会精神分裂。但看一次的价值还是有的,书中提出很多很新奇的观点,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作者缺乏常识或者没有调查所致,但毕竟能让你反思,并且加强一下自己的观点,那也是点收获。再退一步来说,你至少可以把他当作一本娱乐书籍来看。

随便举几个例子:

毒牛奶这个事情,如果往深了追,是不是当初有人一厢情愿规定我们的牛奶标准应该按照欧盟的标准来制定呢?按照那个标准,我们有欧盟那么好的、含蛋白高的牧草吗?标准高,没有原料,只好造假。

我能大概理解这个说法是哪里来的,我这里有还有),不过和作者说的可不是一回事,作者没有经过任何查证就在想当然。另外下次再有反动份子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时,我能找到论据了,因为这句话中,作者好像就是把英文谚语“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翻译回了中文。太崇洋媚外了,我们明明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有中国话不用,偏要用外国话。

当人们说中国的污染极为严重的时候,是谁把中国变成美国的加工厂,以至于中国制造得越多,污染越严重,美国越赚钱?当中国人辛辛苦苦赚了一点钱,是谁又让中国人用几亿件衬衫去换一架美国飞机,却不愿对中国自己发展大飞机进行投资?当中国积累了一些外汇储备,又是谁将这些外汇变成巨额美国国债,让中国穷人把血汗钱借给美国富人?还合演了人民币对美元单独升值的“无奈”?并且在美国金融危机中让中国的财富受到重大损失?

其实我很同意这一点,这也是我看到的作者最“反动”的一段话,但可别高兴得太早,作者骂的人可不是你我想象中的那个对象,这段话之前的标题是:“自由民主“先贤祠”里的先生们在贩什么私货” ——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能太详细的引用来源,而用这种类似雄辩的排比句来说服你,因为如果真继续追究下去,那就囧了。

反观中国,与西方的情况正好相反:中国是真正的生产能力过剩,同时,中国现在也是全世界的债主。简单的说,中国现在的边界条件与80年前的美国恰恰是类似的。所以,对于中国因受出口市场不振影响而产生的经济萧条,使用罗斯福新政式的措施是完全可以的。中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与当时的美国一样,是个有钱不会花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述,这其实是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

这个我都真的懒得打字了,作者应该回大学去读ECON 101。

我说:从军事上看,俄罗斯就是老黄瓜没刷绿漆,美国人是老黄瓜刷了绿漆,其实在本质上都是老黄瓜,半斤八两。

这个就太囧了,不过黄瓜的比喻倒是很可爱。

不能继续幽默下去了,还是引用写看上去有点道理的段落:

面对发达国家已经树立起的资源高消耗型的生活榜样,再加上发达国家时时处处都在宣扬自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落后国家再宣传要环保、要节约,哪个力量更大?在现实的享受面前,人毕竟是自私、短视的。因此,当今世界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解决环境问题,首要的就是放弃发达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的榜样。发达国家能从自己做起吗?

作者还声称,资源总要消耗完,谁先发展,谁就能在消耗完的时候占上风。也就是叫中国使劲消耗,不要把资源都留给别人。

这个观点说新奇不新奇,但都这个时候了,还有人在鼓励大家继续大量消耗能源,倒真是有点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特别是同一本书中还在张扬努力发展高科技(精神分裂又来了),这是书中让你感受到你阅读的是一名受气的小孩所说的话,而不是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成年人的众多段落之一。

无论是多烧点煤还是搞点科技,这些都只是达到目标的过程。目标是什么?经济可持续发展,降低成本,产业转型,提高竞争力……这种改革不仅仅是达到那个作者有疑问的“全球变暖”,更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如果继续容忍大量烧煤,我们更有可能停留在烧煤的科技上,有那么多资源可以用,还发展什么呢?

另外这种观点很类似西方的极右派。

——–

结论。如果你直接跳过了正文,欢迎你,你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和那本《中国可以说不》差不多,唯一的差别的就是更新了引用的时事,然后在套用当下的时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至于这本书要说个什么,我觉得是很可疑的。说学术吧,质量和智商都低了点,不仅观点偏激,而且还特没说服力,很不严谨,网上的消息都可以当真,作为自己的唯一论据;但说纯粹的煽动吧,我可不愿意说我自己的同胞智商太低。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我认为,好听点是励志书籍,说不好听点,那是精神毒品。当然这个励志不是针对我和绝大部分你来说的,再说我也一贯不相信励志书籍,技巧之类的效果,我觉得要成功,不是让有一个人在你旁边说几句“你能行”你就行了的,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或者用更让爱国青年喜欢的语言,像丘吉尔所说,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不过当然,精神上的鼓励也是成功的一部分,但那不是全部,现实生活和自己心里所期望的那样不是一回事。精神鼓励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现实生活的避难处。你真正能成功的原因是你确实有那个能力,而不是别人在你耳边给你煽风点火了两下。

不过很遗憾,这本书对愤怒青年的作用无非就是如此。当他们被驳得体无完肤时,这本书能带来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当他们看到自己所谓“爱国”行为的真正价值之后,会用这本书来骗一骗自己;当他们的昨天的爱国行为在第二天就被他们深爱着的“国”宣布为非法之后,他们也会回到这本书中,幻想着自己在搓那盘很大的麻将,虽然点一炮就上亿(而且有人都帮他们点了N炮了),但心里还幻想着,只要我耍几下脾气,不遵守游戏规则,掀翻桌子,点了炮不付钱,那我我迟早会赚回来的 —— 但现实是,他们连麻将桌都还没上。

如果俺的这篇囧文不幸引来了爱国份子,我想说的是,在西方,别人对我的评价是标准的社会主义者,俺和你们名义上可是一伙的哦。

——–

PS.我没认真复读过我自己的这个“东西”,太长了,也没时间,过两天也许会回来继续改。

顺便骂自己,真TM无聊。

没头脑和不高兴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这个标题的出处,如果你记得,不妨举个手。很美好的童年回忆:),其实连我都忘记了具体细节(除了那个忘了修电梯的一千层的少年宫),今天想起这个动画片完全是因为一本书的名字。不过感谢互联网所赐,这种类似abandonware的动画片居然也能够在优酷找到。今天就趁做作业休息时间又重温了一遍。

现在都说中国动画片不行,但这很显然不是天生的。像没头脑和不高兴,还有些更近一点的黑猫警长,神笔马良,邋遢大王等动画片,把他们的画面稍微翻新一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照样是佳作。而我在这里通过CCTV4看到的动画片,几乎是一个都没印象(不过他们现在还在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我连名字都叫不出,只记得某次一个长得很奇怪的阿姨在冰天雪地里教儿子走路要做记号,不然会走到原地。

这是知识没错,但这是儿童需要的知识么?这是中国人一个老毛病,倒不仅仅是动画片,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有意义”才价值,这个“意义”包括经济价值和政治正确的意义,却不包括做人本身的意义,也不包括娱乐的意义,例如让自己开怀大笑一下。

如果非要给那些不该有“意义”的事情加上些“意义”,那最后的结果很显然,就会成为四不象。相声不能针砭时弊,那只能想法设法搞恶俗逗人发笑;而动画片,我认为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未成年人(其实成年人也如此,例如The Simpsons)通过轻松,幽默方式来提前接触外面的现实社会,让他们知道他们将会遇见什么,学习如何如生存和面对现实的能力。如果老是往里面灌那些“意义”,看上去当然让人了然无味甚至觉得厌恶。想想我们小时候多好呀,一堆优秀的国产动画,也能看到例如蓝精灵之类的外国动画,而且通常还寓教于乐。哪像现在,小孩看个动画片也要讲政治正确,为了搞“国产动画”,让一群思维被束缚的艺术家们抄袭欧美动画。

不高兴和没头脑就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包括我在内,所以我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学到的第一点就是不能做没头脑和不高兴。这对我来说一直都有现实意义,我是一个很马虎的人,实际上现在也是如此,你如果是这个blog的常客而且“认真”读完了我的blog,你多半会同意这一点。虽然这里面也有一些语言能力障碍的问题,但主要的问题还是马虎,我虽然会检查文章语句通顺问题,但那通常是三天之后的事情。但小时候就更夸张,我的头脑基本上是“木”的,反应不仅慢拍而且还常常做错事,没头脑那种在画上写反自己名字的行为,悄悄告诉你,我偶尔也会犯:)

而至于不高兴,一个小孩通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耍性子,以自我为中心是不对的。但不高兴这个人物却能将这一点通过比较轻松的方式展示出来,成功地用小朋友的语言阐述一个简单,受众却很难理解的道理。

我个人相信这个动画原本是要教育小孩的,反正当时我是被震惊了,很多小孩都有“长大了我就不乱来了”之类的想法,也包括我在内,因此才能对名字有那么深的印象。但艺术来源于生活,我相信这部源自80年代的动画片,原型上是能找到成人的影子的,特别是长大之后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长大之后成了总建筑设计师,但老毛病还在,再多的客观现实也无法让他改正丢三落四,不负责任,自以为是等坏习惯。不过当在自己设计的,没有电梯999层高楼面前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没头脑时,却一直不敢承认,毕竟楼都建起来了。可是,第999层的演出是如此的遥远,要爬一个月,没头脑没有干粮,也没有被窝,知道自己是爬不上去的,可是就有一群善良得天真的小朋友愿意分享装备,于是没头脑就勉强被推搡着往上爬了。不过没头脑毕竟长大了,不如小朋友的体力好,还有5层楼的时候终于爬不动了,最后勉强依靠小朋友设计的一个简易电梯到了999层去看戏。

不高兴长大之后成了一名演员。在戏台上演的明明是老虎,却不愿意被武松打,更不愿意躺在台上装死,那得让不高兴多窝囊,多不高兴啊。不高兴和武松大战八百回合之后,冲出了舞台,见人就追,因为他“不高兴”。不高兴最后盯上了没头脑,扭打成了一团,打到楼梯口,没头脑好不容易才爬上999层,结果两个人瞬间从999层滚回到了起点。

不知道你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看法。作为一名成人再回去看这个动画片,我倒是有一些新的感想。不高兴和没头脑都会产生危害,但他们俩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没头脑比较容易控制,你可以把他晾在一边,没有电梯的999层高楼你不进去就是了,或者可以要他提供电梯;但不高兴在哪里都会成为问题,因为不高兴是不需要理由也是不分场合的,无论做什么事,永远都有不高兴的理由,总设计师的危害就限于没有做好他的工作,而不高兴,会先在999层楼上搭一个台子,画个大饼让你去爬楼,而且无论你把他放到哪个位置上,都会产生相当大的破坏力。

《没头脑和不高兴》动画虽然是80年代的,但其实是源自于任溶溶50年代的一篇同名儿童文学。老人家似乎还健在,先祝福一下。再来看看他讲述《没头脑和不高兴》文章的创作经历

有读者问,《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任溶溶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自己就是‘没头脑’,小孩子么,都是‘不高兴’呀。天冷了,早上家长让小朋友多穿衣服,往往得来一句‘不高兴’。文学是生活中来的。”

“不高兴”虽然更接近于“小孩子”的行为,但任溶溶依然告诫了家长:

“千万不要骗小孩子,他会记住的。”

当然,这篇blog和我的其他文章一样,其背后多半都有一些其他的含义。我不知道这算是影评,还是在冒充书评(毕竟我还没读过那本书),但无论你是看动画的还是看书的,我都希望你可千万不要做那个叫“不高兴”的小孩,无论碰到什么事都是那同一句台词:

不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

你的名字就是他们的梦魇

订阅“星子”的博客好一段时间了,虽然大家都不说,但大家都知道,星子背后的真人,名叫王丹。我第一次听到王丹在新浪上开博,我感觉到的是“不可思议”,因为这样一个“反动透底”的人物,“春夏之交风波”的直接领导人之一,怎么可能能够在像新浪这种党的好女儿的“照料”下存活?不过仔细一看,的确是有可能,他从不直接谈论和他真名有关的那些事,没有宣传,没有“蛊惑人心”的语言,纯粹就是一个海外学子的生活和内心记录。

虽是如此,不过如果你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你还是能看懂他在说什么;但如果你不知道,星子怎么看怎么也像是一个郁闷的留学生。所以绝大多数网民的评论也小心翼翼,生怕透露了风声。连我也没有公开传播这个地址,而是放在了文摘里。

不过这几天看他老不更新,结果从Google Reader里点开一看,发现他的窝还是被端了。我一直在担心这个问题,这个blog出现在Twitter上之后我就知道迟早要出问题,就算新浪里有人不缺良心,可更上面的人就不一定了——最后还是成真了。

老实说,要说“违法”,或者“反动”程度,星子的blog算是我订阅内容中最不反动的几个,甚至我觉得我这里的内容都比他“反动”。虽然在blog里也说到了“那一天”,但对一个什么事都不知道的青年,或者不知道其真实身份访客,谁知道“那一天”是“哪一天”?

这也再次证明了党的一个习性:党怕的不仅仅是真人真事,连名字都怕。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可以意识到,在国内网站上(除了几个官方论坛和网站中),无论你的观点如何,但只要你谈论到了那几个所谓“敏感”名字,你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删。我知道,因为我的blog就这样被端过。我以前和钱烈宪一样爱转国内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的报道,无论是原文转载还是摘要+链接,都免不了被删,根本不在乎你的观点。至于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苏联老笑话:

一人在克林姆林宫前大喊“打倒这个腐败的党!”,他马上就被便衣包围了。

挣扎中,这人辩解说:“我又没说是哪个党!”

便衣说,“谁不知道你说的哪个党!”

党可以从宣传上污蔑、诋毁那些党不喜欢的那些人,也可以进行肉体消灭,但这些效果只存于表面,而表面下的那一颗心,是夺不走也关不了的。再强的人也迟早会消失,肉体不能永生,但名字可以永生,活在人们心里。当杨佳被行刑后,艾未未就曾经说过:“最终是他们证明了你没有错,从今天起,他们会害怕你的名字”。人虽然不在了,但一旦听到杨佳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起当权者的种种下流伎俩,这个名字至今也会在一些论坛变成“**”。

王丹这种名字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记性的人,一旦看到这个名字,什么都不用说,首先联系起来的就是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党过去极不光彩,却又不想让人知道的一页。至于谁的记性最好 —— 无非就是当事人了。表面上他们可以说自己有多么伟光正,也可以用尽一切手段逼你承认这一点,但人是骗不过自己的心的,自己的心虚那是盖不住,骗不过,也不能用伟光正疗法治好的。

我觉得做人最可怕的事情就无非如此了,活得光鲜,但实际上内心里比谁都痛苦,还不敢说出来,而且还要装着很有面子,很有力量,强迫别人一起来骗自己 —— 如果他们真的无愧于心,有必要连一个名字都怕么?只要你不小心触碰到了那个党的痛处,党才不管你说的究竟是哪个党,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潜逃途中的犯罪份子听见警车的警笛就觉得是要来抓自己了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这个怕警笛的人,权力比警察要大不知多少倍。

至于这种心理疾病能延续多长时间?比你想象的长:

这心事藏得真久
这心事藏得真久

联合报 via 3rd Possibility

这样憋真的是要憋出病来的。如果一个大国落到了几个精神病手里……

最后转一句星子在blog里的话:

如果我被和谐了,各位千万要记得在那一天穿一件白衣服哦,你肯定知道我说得是哪一天。

草泥马

以前有一个经典案例“百度没有鸡吧”,注意那个吧带了口字旁。百度的“贴吧”中有各种各样的生肖“吧”,属龙的有龙吧,但唯独属鸡的没有自己的“鸡吧”,我今天又检查了一次,还是没有。这个问题刚被传出来时,大家都明白“百度没有鸡吧”这背后还有另一层含义,我觉得这句话至今依然正确。但经过一班blogger煽风点火,该事件被广传,不过很少有人再谈论起真正的意思了,而纠结于“鸡吧”的字面含义上。

草泥马似乎也有这样的倾向。作为“十大神兽”之首,草泥马这个词有两个源头,一是三鹿事件中的“草他妈最该负责”,二是网络低俗严打,你不准我低俗,那我换个名字,讨论下动物总不低俗了吧。但“草泥马”单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早期的故事当中,和这马一同出现的通常还有“河蟹”和“鹳狸猿”,所以草泥马究竟是什么含义,我觉得是没有异议的。

我虽然不喜欢脏话,不过看到了那个草泥马之歌(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它删了)之后也不禁低俗的笑了笑,特别是在“打败了河蟹”那一段之后。但一旦形成网络暴红现象之后,这事情似乎就变了。虽然blogger之间大多还可以明确草泥马的来历,但一般网民之间就不是这样了。很多只是纯粹把它作为一句脏话的变种,而后来增加的所谓“百度十大美食”就彻底的变成了恶搞,丢掉了原本的含义;而媒体中鲜有的报道更是不敢讨论草泥马产生的真正含义,而仅仅是将其简单归类为“恶搞”。纽约时报最近的文章还引起了“爱国者”的批评,他们口中说着“草泥马”,却说人家搞政治化,居心不良。

当然,网络暴红现象中也有不“低俗”的名词,例如正龙拍虎或者躲猫猫,但我不觉得他们的影响比草泥马大。至少就我的监测来看,我QQ里的那些群几乎从未提到“躲猫猫”,但“草泥马”却是出现在了每个群当中。

我有两个问题:1、莫非有些人真的过于低俗了?2、怎么样才能不让“草泥马”这种通俗语言在传播中变成了“低俗”?还没想好:(

工会和“维权份子”

我说两会是“妖魔鬼怪,砖家叫兽”一起出动的舞台是有道理的,再转两则新闻:

1、全总:有人以维权名义破坏农民工团结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鸣起9日下午表示,我们感到确有一些人,打着关心、维权的旗号,从事破坏和影响职工队伍包括农民工队伍团结统一的活动,我们一直反对这样的行为。我们在强调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同时,也提醒各级工会,要警惕这样一些会影响、破坏农民工和职工队伍团结统一的行为。

2、委员建议对民营企业高管慎用拘留逮捕等措施

沈建国委员提出,对于违法犯罪的民营企业高管人员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但需注意区分涉案的企业高管人员与企业本身,在追究个人犯罪的过程中维护企业经营、社会就业的稳定。 ……  沈建国委员提出,要实现这一目的,公安机关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在侦查过程中,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讲究执法方式方法,对负责企业正常经营的高管人员慎用拘留、逮捕等人身强制措施。

工人是我朝“人民民主专政”的一部分,属于“领导阶级”,因此当年的宪法中就顺着逻辑,没有把工人罢工的权利写进去,因为工人已经是领导人了,领导人还罢工?当然,我一直说中国的法律在理论上听上去都很好,但却没有人实行,公然反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条基本原则就算了,享受法外开恩优惠的居然是本应被“民主专政”的“资本家”,而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却什么都享受不到,噢忘了,享受到了下岗。

工会本应该是是一股相当重要的政治力量,因为虽然一个社会中的人都有其独特性,但职业状况却只有两种——打工的,或者是老板。作为工人阶级,他们的政治利益大体上是一致的。

在西方,名为“工党”的政党通常都名副其实,工会通常就是这个党的后台老板。实际上在工会运动早期,其理念其实和共产主义是一样的,只是后来放弃暴力革命,转走议会民主路线。在新西兰,很多工党议员都出身于工会, 最近新当选的工党主席Andrew Little也是全国最大私营企业工会The Engineering, Printing and Manufacturing Union的主席,前段时间还在youtube上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不要害怕,不要被雇主“欺负”。

而工党总理的出身几乎个个都是“苦大仇深”,小时候家里连收音机和每天的报纸都买不起,14岁就出去打工,高中都没念完……之类的故事,我记得有一个总理(Norman Kirk 还是 Mike Moore?),在我这个年龄的时候已经是革命家形象,在议会里辩论了好几年了。不过这么多工党总理里倒是有一个十分有名的例外,前总理Helen Clark出身“富农”家庭,不过她也是除第一届工党政府外赢得选举最多总理。

说起这个的原因是,其实你仔细对比,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和我D在某种程度上,其发展轨迹其实很类似。再比比:工党近二十年,议员的工会背景在逐渐淡化,而学者开始增多,最近几任党魁都是在大学里教书的,其中也并不乏真正懂经济的。听上去很熟悉?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是democratic socialism,而另一个,自称是最正宗,不过我觉得用dictatorial capitalism under the disguise of socialism形容比较合适。

我D的领袖,像温影帝和胡总,也是工人阶级出生的,但政党政治并不是党魁等少数几个人了算。无论有没有真正的民主选举,一个政党背后总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试图给这个政党施加压力,这是正常的,因为商人也是人,人是政治动物,贫苦大众要发声,商人当然也有权力拥有自己的政治力量。在多党环境下,真正的资本家要施加政治影响力,肯定不会找工党,因为有理念上的冲突,工党也不太可能按你的要求去推广某项政策。但在我朝就不同了,不管你是标准的工厂工人,还是资本家,你的政治影响力都只能靠一个D。

和正常人一样,如果这个D是个年轻的D,那它会很有理想和抱负。但问题是,屁股在位置上都稳坐了60年了,当年的承诺也没有人再能记起,这个时候再面对商人的金钱贿赂和贫穷工人的申诉,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谁?D常用的一句话是“历史选择了D(所以……)”。It doesn’t mean anything。我还是用本地的例子,最近右翼国家党上台,多了很多新议员,虽说是右翼,但很多新议员处女演说的开头都差不多:“我生长在蓝领家庭,我知道穷人的感受,我通过自身努力到了这里……”,这是选举语言,因为他们意识到,缺了这部分人的部分支持就他们无法继续留在台上,你认为他们真会发自内心的为一般大众考虑?更别说有选择,那么也就有抛弃。

忘了是谁说的,原话大概是工会之所以是工会,并不因为“工会”这个名字,而工人支持谁,谁就是工会。其实社会[空格]主义(socialism)一样,socialism如果没有了大众基础,变成了纸上的概念,就如现在这样。我觉得现在的这个D其实是标准的右翼,而那些所谓“反动份子”,还有新闻里的提到的“维权份子”,才是真正的socialists。看看他们追求程序和社会正义,同情穷人,争取弱势群体利益,反抗权威,更极端一点的,劫富济贫——你说哪一点不是socialism?

再看看现在这个工会。

如果有话再接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