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

家人预计要在圣诞时回国。说到回国,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排队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突然有些想法,所以放在这里供愿意翻墙来这里或者订阅了博客的朋友一笑。

至少对于我来说,每次回到祖国怀抱,还没回过神来,通常都是一幕长长无秩序的队伍提醒我,我确实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例如去年落地,下飞机第一件事就是充交通卡坐地铁,当然,我还没回过神,还像国外一样离窗口前那名顾客2米远的距离静候,周围的人似乎都当我不存在纷纷跃到前面,我也只好入乡随俗了。无论是从我的常识,还是经济学常识来讲,对于排队中的某些现象我都无法理解。例如两个人之间保持的距离可以逼近到一个食指的距离 —— 除非你有脸直接挤到我前面,你无论离我多远,这并不影响你的利益呀?机场前的排队也类似,先上后上影响似乎并不大,那个座位你已经预订了,而且无论先后,都是要等人上完之后才能走。行李也许无法放到一个方便的位置,但就多走几步路看上去也不是什么严重的利益损害。

我知道这是一个被“海归”和“假洋鬼子”说烂了的话题,不管是国内亲戚朋友,还是国外假洋鬼子,通常把这归咎于素质问题,“中国人素质低,不能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这个观点对我来说至少有两点无法接受,一,这很显然政治不正确,我预期只有“西方反华势力”之流才会那么爽快的侮辱中国人的素质;二,无论你怎么比,中国人的素质和西方人相比,很多方面并不低。在有大量华人居民的西方国家,华人受教育程度通常在不同种族间名列前茅。就算是中国的教育,在科学,技术等理科常识和基础方面,通常也比对应年龄的西方人高出一大截。要说起道德教育,我朝就更是世界领先了,什么八荣八耻,文明市民,大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之类的,国外哪里有这么系统,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

否定这个疑问很简单,要问任何一个人不排队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不是低素质,除开各种各样的理由,我相信很少人会在内心里承认这不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不是如此,这也肯定不是素质的问题。

另一种常常听到的解释是“中国人多资源少,以前过物资短缺的穷日子,所以抢习惯了”等文化或者习惯论。这看上去挺有道理,在国外也有类似例子,例如在奥克兰等公车就无需像英国人那样乖乖在bus stop那个牌子下排成一列。而是公车停到哪里,离那里最近的人就先上。毕竟使用者不多,不需要抢,而且排队可能反而会降低效率。

可这实际上也经不起推敲。首先现在很多物资并不稀缺了,去抢没有意义,而真正去抢的人省下的那点时间能创造出多少效益我是持怀疑态度;而且很多地方,例如医院和银行,虽然一个排号也是稀缺资源,但绝大数人却依然很听话的排队(作为穷学生,我在国内几乎什么队都排过,所以我知道VIP窗口和后门之类的,不过那是另话)。

事实上我们绝对不是不懂如何排队,或者没那个素质。例如在帝都北京,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这种有限资源,需要抢位置或者等下一班的服务,相对于全国其他城市而言,可以说是相当不错。这不仅仅是帝都人民素质高,北京作为我朝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有大量外来人口。我知道的在北京的朋友或者网友,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而北京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都是“移民”。说他们都是北京人素质高的结果显然有点勉强。

当然进步的原因很明显:奥运。一是有大量突然出现的红袖章监督你;二这毕竟是中国人,虽然实际上是朝廷的面子,贫民窟可以修建围墙或者加层皮让它看上去更美好,可人却无法戴个面具横行在公共场合。实际上在国外也是如此,至少这里华人的思维是如果看见哪个华人做了一些低素质的事情,心里通常都是怕他给整个族群抹黑,于是我们就陷入了精神分裂,在国外被环境同化,再国内又迅速转变角色。至于这个是恢复原貌还是再次被同化就不说了。

我觉得这和我们的一种习性有关: 无论做什么事,这件事必须要是有某种“意义”的。这个“意义”的定义并不准确会随时变化,但通常和钱有关。例如上学的意义是找到好工作,工作的意义是赚钱;而写blog 在我的长辈看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 写文章是免费劳动,也对对口专业无帮助,有什么意义呢?同样的,排队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解释。没其他条件的影响下,不排队省下的时间和心理满足感可以被认为是经济意义(虽然无秩序的活动会降低每一个人的效益,但重点是心理上的效益);而一旦有一个比经济利益更高的意义出现,例如中国人的颜面,那么选择当然也就不同。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和先后秩序,和内心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可以从医院和银行里获得的东西都很重要,如果不排队则会被拒绝服务,这样似乎就很好理解了。

至少我认为这个顺序这能很好反应当今中国社会需要排队,用不了VIP窗口的那一群人的价值观取向。本质上中国人的素质绝对不低,但只是高素质这个东西在社会中的价值太低了。有很多东西的价值可以高于事物的本质,例如在网上充满政治口水的论坛和blog也随处可见类似的情况 —— 我们会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会说“民主能当饭吃吗/共产党让我们吃饱了饭”,而能真正用实打实的用数字等硬证据,逻辑来认真探讨问题本质并且就此发表观点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别看我,我知道我完全算不上:)。网上那么多政治口水文,我觉得很多还不如胡紫薇姐姐的那句话有价值

以前读书看到福柯的理论,说学校教育的东西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反应统治者的愿望,例如要求按时上下学所以我们以后也会按时上下班;从小就受“爱国主义教育”,长大后我们看到美帝做坏事的第一反应就是“打倒美帝”。几十年前是如此,只不过现在有一个比学习更强大的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行为。至于这是为什么,其实不仅是我,很多人都常常说,这个国家的很多问题和现实完全可以用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归结,但问题是,这句话说出来就是要命的。

宝马车主打人

这个标题有点老套了,不过我保证,这回不一样。

昨天有一则新闻。昨天早晨在奥克兰UNITEC技术学校之外有两车相撞,其实是轻微的擦撞,结果开面包车的一位78岁老年人被开宝马车的27岁学生给提出来打了一顿,当天下午在医院抢救无效,就这样不明不白丢了性命。(新西兰先驱报

当我看到新闻时,心里着实咯噔了一下:宝马车主,擦撞,打人,还是学生……这事该不会和华人子弟有什么关系吧。我整天都在祈祷“千万别是华人……”,否则别说英文媒体了,只在华人社区里都要开始大吵一翻。不过还好,晚些时候警方公布了肇事者名字,还好,不是

不过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看完新闻,第一个反应就是华人?搜一搜还真不少,用“宝马车主 打人”作为关键词能搜出27万结果,难怪我的第一个联想就是“华人干的”。我邪恶的假设,不知道先驱报的记者是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故意把两辆车的型号写在了新闻中,因为似乎没那个必要。宝马车在这里又不是什么稀奇货,有很多中低端的老车(看样子肇事的那辆就是),一般人也开得起。

前段时间一个课正好谈到这个话题:“偏见”。我们所受的专业训练是,每个人心里都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基于文化的,能力的,甚至性别的……但就和反歧视法一样,你自己心里爱怎么想那是你的自由,但只要别把这些偏表现在语言或和行为上,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就没有问题。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有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心里的哪些想法是基于偏见而不是基于事实的。

至于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没有正确答案,我们的做法是写下来,反思,再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加以详细分析。不过问题是,今天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有谁愿意没事就安心做下来写文章?除了作业和我的大量论文是逼不得以而外,没事就写篇文章反思自己,有点吃饱了的感觉(不好意思,我之前也这样认为),更何况,我认识的一些同龄人连反思这个词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就我看来,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是相当重要的能力之一 —— 这是保证自己不得偏执型精神障碍(或者我该说自我感觉良好型精神障碍)的第一步,因为如果你就活在你的小世界中,你当然会对这个世界的剩余部分看不惯了。当然,我也在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所以列出一些我对如何降低偏见的做法,和大家共勉:

  • 用事实说话,而不是想法

这一点看上去容易,其实非常困难。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事实变得越来越随手可得了,但“事实”和“真相”两个词的含义虽然接近,但是有差别的。我们通常所期望的都是后者,但大部分时间中,透露出的事实并不能让你直接看到真相。上面的宝马车主打人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宝马车主,擦撞,打人都是事实,但却是和肇事者的种族不相关的事实,是属于需要忽略的部分。

当然,如果这个世界上任何事件的真相都能够广泛撒播,我们的blog就不会有那么多可以谈论的事情了。这个目标虽然可以努力实现,但几乎是永远不可能达到。但我们至少可以退而求其次,先把事实搞清楚。我用的方法包括:评价媒体的可信度,查证第二/三手消息来源,用自己的亲身经验,专业知识和常识判断。我一直认为,在我们当中,最缺乏的是常识二字,看见过很多人歇斯底里的保卫自己的爱国情怀,但那些事情很明显是不合常识的。就像我不可能和一个觉得月亮是方的人有任何共同语言。

当然,有些知识虽然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因为专业性,不是人人都知道。这时候就需要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不得不承认,砖家和律师一样,你不喜欢他们,但有时候又不可或缺),然后你就知道,地球一小时阴谋论中的“集体关点灯会导致电网崩溃”纯粹是无稽之谈。

  • 全面参考不同观点,但依然要自己得出结论

既然没有全面的事实但提供真相,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不同的观点。这是我对爱国青年意见最大的一条。你简单对比一下所谓“左翼”或者“右翼”论坛的质量就知道了,屁股朝左的论坛的转贴数量明显比右边高,让我感觉右翼论坛更有阅读价值(观点问题先暂且不论)。这还好,最让我一位朋友郁闷的事情是,他每次辛苦打字打一篇文章出来,对方的回应却每一次都是转贴。

这不仅仅是版权问题。这一是互相尊重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每一次都拿转贴给别人看,那要他何用?我自己去看不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这告诉了我这一群人没有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也就是说,他们有被操纵的危险性。如果被“明君”操纵,那未尝不是好事,但现实中却通常不是如此。

至于要怎么达到这一点:不要偷懒,多动脑筋。

  • 反思

当然,常常自我反省。

这次我其实破了个例:不谈专业问题。这篇其实就从我的英文论文翻译,缩写,改变相关例子脱胎而来的。以后可能还要继续破例了,因为我找不到时间阅读我的GReader。

【2008大选】一个没有价值观的国家无前途可言

今天两大党的党魁,工党(Labour Party)的Helen Clark和国家党(National Party)的John Key 在电视一台进行了选举前的第一次辩论。我没空,错过了前面半小时,就辩论本身来说,我觉得不相上下。海伦大姐很老练,回避问题的技巧比John Key要优秀得多,在话题的转移上也是如此。不过你也很容易猜到她会怎样说,因为新西兰人对她太熟悉了。至于John Key,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很明显缺少这种辩论经验。

另外,就我关心的话题说说。

经济——这个是没得说的,要把经济搞上去,资本家当道的国家党很明显占优势。但就我来说,我更关心是否每一个新西兰人都会受益于经济发展。如果是像中国那样GDP暴涨,不过全被国外资本给带走了,对国人没什么任何好处,那我还宁愿要一个慢一点的经济增长。

犯罪——这我有点失望,两个人都不敢明确表示要坚决打击犯罪,而是弹性的表示要允许民众合理自卫。如果这一点不改变的话,关心犯罪问题的华人可以就要失望了。我建议不要期望国家党上台后会在这方面有大的动作。我估计,国家党能做的,就是像Micheal Laws一样,把所有棕色皮肤的人全当成帮派成员。

教育——我觉得两大党都没抓住主题。NCEA是我见过的要求最低,最简单,但也十分详细的一套教育系统。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任何华人子女都可以闭着眼睛达到大学入学的语言和数学标准——别告诉我你不会用计算器算100+100等于多少。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本身,他们不愿意学习——这就开始复杂了,社会问题,家庭教育,经济问题,也难怪两大党都把这一点简单化。

环境——这是我真正关心的问题,也是十分讨厌国家党的部分,John Key在那里说要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取得平衡,我倒是想问他一句,如果没有良好环境,没有可以让我们生存的空间,要经济发展有何用?更不用说新西兰的良好环境是其主要出口产品,农产品在海外畅销的一个主要招牌。

其实要达到Helen Clark所提出的全国碳中和的目标并不难。新西兰和其他发达国家不一样,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所排放的甲烷等气体(放屁税就是如此来的),而不是二氧化碳。新西兰没有什么工业,而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交通——在未来,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更多地依靠公共交通,而二氧化碳排放量自然也会降低。

环境这个议题的价值早已超出了其本身,而成为了一个社会议题。我喜欢新西兰的其中一点就是,新西兰人一直有前卫,甚至激进的社会价值观,并且以它们为荣。新西兰人会自豪的告诉你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给妇女投票权的国家,第一个宣布本国为无核区国家,并不惜为此和美国闹翻。新西兰人为了阻止自己的橄榄球队和只有白人球员的南非队比赛,不惜上街游行,发起暴动。

这些都是新西兰的national identity,怎么说,国家的性格。而John Key则回避了关于1981年南非橄榄球队在新西兰比赛的问题,称过去的事情不重要,新西兰应该向前看。这没有错,但那个问题对很多选民,特别是老一辈的选民很重要。因为那不仅是对过去的看法,而是你个人价值观的体现。John Key回避这个问题,甚至称他对这个决定国家性格的决定性事件“没有看法”,则就是在告诉我,他没有社会价值观,他只有金钱价值观。

顺便提一下,1981年当时是国家党的Robert Muldoon执政。而90年代南非民主化之后,当时的总理,国家党的Jim Bolger在访问南非时公开就当年政府允许南非队的造访表示道歉。

新西兰是一个小国家,经济再怎么发展,也无法和美国之类的大国匹敌,而且几乎是永远要受制于外部环境。但新西兰人一直坚信他们能够改变世界,在社会和改革议题上,新西兰也确实起到了全球性的带头作用,包括八十年代的激进市场自由化改革。

如果这个国家在环境问题上不能有所建树,不能做世界的领头羊而是跟随在别人后面,那么新西兰就什么都没有——一个国家,至少得有至少一样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吧?(除了橄榄球队之外)。因此,John Key如果不能改变他们的观点,那我不会考虑这个政党。

在选举之前还会有2-3次的辩论(不知道电视三台的辩论直播决定了没有)。

价值观

胡紫薇姐姐曾经转过一位法国外交部长的话,称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大国(这话真好,到哪里都可以用)。

价值观,换个更常见的词来说,就是软实力,文化之类的东西。如果你玩过《文明》(Civilization)这个游戏,对这个东西应该有很深刻的理解。刀枪很重要,但只要有自己的文化足够强势,敌人再强大,只要不被灭族,就有翻盘的机会。

不过中国人还有是一个老毛病——无论什么事,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将其遗忘。紫微姐姐也就是半年前转的这段话,但现在你在去看舆论,“奥运让中国成为大国”这种观点到处都是,价值观这回事早就忘了,拒绝体育政治化更是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其实我们又能输出什么价值观呢?就像对待金晶或者刘翔那样的人格分裂症状?还是像何可欣年龄或者开幕式假唱那样作假?

不要和我说何可欣年龄问题是媒体报道失误。那么多家媒体真的就能报错一个人的年龄?包括.gov.cn结尾的体育局网站(原页面被删,这是Google快照)?对不起,在有更让人信服的证据之前,我认为一些成年人的诚信是有问题的,有种就别删这些页面,既然问心无愧,那又何必隐瞒呢?

事实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价值观,国家利益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为了做一个“中国人”,可以放弃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

就算有这个的所谓价值观,那也掌握在了真理部的手中。从何可欣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真理部的厉害之处,再久远的资料,只要是不合老大哥意的,统统的都可以找出来抹杀掉。“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你现在在网上再也找不到有何可欣“错误年龄”的新闻报道了,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不幸的人被彻底从记录中抹杀掉,变成奥吉尔维同志。

其实话说回来,虽然何可欣的两个年龄中有一个是假的,但我更倾向于认为她确实有16岁,而城运会的年龄是假的。

这个女孩应该是第一次参加类似奥运级别的国际比赛,以前只在国内“交流”——而城运会是有年龄限制的。我觉得官方不太可能会那么傻开国际玩笑,应该是国内体育局把她的年龄改小了。原以为只是在自己家里开一次玩笑,和“国际形象”无关。可是没想到的是,说谎怎么都会留下痕迹,还是被洋人们发现了。

所以那些说“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的人,也应该明白,洋人不是傻瓜,他们有自己的眼睛,不会轻易的上当。与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把自己搞成人格分裂,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

要发展我们的自己的价值观,就应该从正确认清自己的价值开始。

———

继续繁忙中,我还要消失两个星期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