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政治宣传 – 简例

今天一则新闻提到了广告标准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裁决国家党一则facebook广告涉嫌部分误导[pdf]。广告声称工党政府上台以来每星期生活成本了上涨了$100,并且列出了每一项上涨名目和具体数字。

具体裁决就不复述了。不过广告中列的名目挺有意思也简单易懂—— 用来做“如何阅读政治宣传”教材的例子倒是挺适合。作为吃货,我详细研究了下这一条:

过去一年,奥克兰,惠灵顿和旦尼丁家庭若要满足基本的健康食物需求,他们每周食品开销最多上升了$21” (basic healthy food costs for a family of four in Auckland, Wellington and Dunedin increased by up to $21 a week over the past year. )。

广告内容源自于党魁在今年6月21日的一则新闻稿。新闻稿中提到这一数据的来源是奥塔哥大学每年的食品价格调查(Food Cost Survey)。简单来说调查的并非实际开销,而是算出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人群的营养需求,并使用超市商品价格计算满足这一需求所需的开销。调查全文没有公开版,但具体数据和调查方法均在网上可查。

国家党新闻稿中引用的$21即来自于该调查中奥克兰食品价格过去一年的涨幅。国家党将价格上涨归咎于“政府新政策和规章限制“,但并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一条。不过在向广告标准局提供的证据中,国家党引用了一则声称最低工资上涨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媒体分析

要证伪这一点十分简单 —— 查阅调查原文即可知调查数据来源是学生营养师在每年3月第一个星期一所记录的各地超市食品价格。而由于国家党并没有指出是哪条政策导致上涨,我就只有猜了:

问题在哪儿应该很明显了。

当然这一宣传还有很多小问题。比如说食品价格调查其实还涵盖了另一个城市:基督城。至于为什么没被国家党提及——当然是因为2018年基督城家庭的食品价格下降了$3。我是否可以把这归功于政府的英明决策?

国家党引用的那篇报道中还提到,国际油价,房地产和房租价格均会对零售商品,包括食品价格造成甚至更大的影响。

或者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一个在一年中单一个时间点进行的抽样调查,是否比其他指标,比如说消费者物价指数,更适合衡量食品价格走势?又或者3月份调查时是否有任何天灾影响了食品价格

当然我得声明的是,我不是在说某某党坏或者某某党好。作为反对党,“反对”本身就是它的工作之一。我也不是天真的外(球)宾,觉得地球上存在不会撒谎的政客这一生物。我也并没有对食品价格究竟有没有上涨做出任何结论。

我想说的是,政客每天都在说谎,平均水平的民众也不可能像这样仔细研究政客说过的每一句话。但我相信包括新闻、科研、公共政策等很多行业的专业训练中都应该有一条 —— 当你要把别人的信息或者研究成果拿来作为自己理论、行为或结论的基础时,你至少应该理解这一信息的来源和产生方式。别人说谎是别人的事,但是自己的行为却是自己负责的。

而不管你是正要投票的选民,还是正在嘲笑白左、圣母或者西方民主乱象的厉害国居民,你是否真正审视过影响自己理论的信息是怎么来的?

当然故意误导受众并不是一件难事。比如说使用同一价格调查但是将时间范围扩大到2009年,得出的结论也许会完全不一样:短暂的上升下跌好像并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事情 —— 而且国家党执政时的2012 – 13 年价格更高。

当然我得声明2013年和之前灰色处理的那部分,由于当时的调查方法不一样,14年之后的数据不能直接和之前对比。骗人总是不好的对吧?

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当然我们都知道有句话是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一分抗日,七分壮大;后来就变成中流砥柱了。不过当然,我们活在当下,当人们渐渐淡忘过去的过去的事情之后,谎言就有了生存的空间,可现在的事情总无法抵赖了吧?不见得。政客的嘴巴,死的都能说成活的,而他们最常用的工具是——数字。

前段时间国家党召开党代会,会议期间不断有工人阶级的劳苦大众在场外示威。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会议上,总理John Key宣布将会把雇员90天试用期的规定拓展到所有类型的公司,而不仅仅是小公司。在试用期内,雇主可以无条件开除员工。我没有时间仔细研究这个问题,但还是稍微看了下新闻,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国家党的支持者说,自从该规定实施来,78%的雇员在90天内都没有被开除,而给雇主提供了用人的信心而不用担心炒掉一个不合格的员工的复杂步骤。而在场外,工会说,这是一条不公平的法律,22%的人在此规定下丢掉了工作

如果这两个数字看上去有那么些关系的话,你没看错 —— 相加起来是100%。两个数据都来自于劳动部的一个调查报告,虽然说这个报告本身我觉得有些样本太小,偏袒雇主的问题,但报告里给出的就是这两个数字。无论是政府还是反对的一方,两方都说了实话。这种情况下,谁对谁错就完全是谁的嗓门高的问题了。

作为总理,John Key也是一名百万富翁。在最新一期的National Businesses Review的新西兰富人榜中[PDF],他刚好进入名单。他以前做过财经服务,外汇买卖,所以我想,假设他有着非常深的数学和经济知识应该不过分,事实上,国家党当选的因素之一就是John Key“更懂经济“。

那是在当选之前。之后就不好说了。在议会上,John Key拿出了两个数据来证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工资差距在缩小 —— 2005年的差距是$187.60,而今天是$160.25。可问题是,2005年时他还是在野党的一员啊?如果列出每年的数据,可以看到在2008年国家党当选之前,工党执政下的差距一直在减小,就算是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在2008年,这个差距是 $138。那么就是说,国家党治下两年,相对于澳大利亚,人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进步,事实上反倒退步了$22,但稍微调整一下统计数据,John Key 就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果这样比也可以的话,我觉得和欧洲人没到新西兰之前的毛利人时期对比会是个更实在的选择 —— 现在我们有电,有汽车,有飞机了,多伟大呀。

当我看到这个新闻时,有两点让我着实感到惊讶。1. 这样的数学头脑也能成为百万富翁?2008年选举时,国家党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工党使得两国差距越来越大,使得我以为这是事实,可现在才发现事实正好相反。政治宣传的确是不能随意相信的。虽然相对于1999年工党上台时的水平,两国差距的确有所提高,但不过也就$20块钱而已,这额度被这位“懂经济”的总理两年之内就消耗完了。

不用多提的是,类似于这种玩弄统计数字的方法不仅仅处于这种西方国家中,我朝更甚——毕竟无论西方政客怎么玩,至少最后的数字相加还能到100%。

另外推荐一本不太好找,不过有点意思的书: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一个强大的谎话国

在Google宣布离开中国的同一天,我看到我们敬爱的温影帝发表的一番言论:“我知道美国有200万失业人口,这让政府十分焦急,但中国失业人口有2亿”。我当时就被震惊了,我想这谷歌的确是今天弃暗投明了,可这影帝是吃错啥药了,也开始说起真话来了?我想天哪这是什么概念,就算中国有10亿劳动力,这基数够大了吧,失业率也是20%。这不仅超越了所有西方国家,还击败了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这个20%甚至击败了伊拉克和巴勒斯坦西岸地区。想起CCAV和环球时报成天说美帝就快要完蛋了,想起伊拉克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 —— 我只能发自内心的说一句: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统计局,感谢CCAV。

后来喉舌紧急更正,说这2亿人不是失业人口,而是有“就业压力”。中国的统计数字该信谁呢,统计局的数字?天知道他们的数字是怎么来的;美帝的数字?又要有一群人说我偏听偏信了。其实我更相信常识和直观的观察,倒不是不信任中国的数据,作为数学盲来说,我觉得一个笼统的数据不如我现实的直观感受来的直接。如果你来自中国,无妨想一想自己的家人和亲戚,有多少人没有工作或者处于失业边缘?我不知道具体的数字是多少,但这个数字绝对比统计局的4%要高。

不知道温影帝的这个数据是哪里来的,不过值得分析分析。

第一点要明确的是,大洋国的官方语言是新语,新语中的很多词汇是新造的,例如“下岗”,“待业”,或者上文的例子“就业压力”。大洋国还有个例子叫“农村剩余劳动力”,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没事干的农民,那么这和失业有啥区别?简单来说如此,不过如果要仔细研究,其实还是有点区别的。但政治正确用语的好处就在于,你研究一辈子,也许都研究不出究竟是个咋回事。

用政治正确的语言好了,毕竟两者还是有点区别。中国在2003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1.9亿,根据不同来源(包括政府的)的数据,过去几年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3-1.9亿人之间浮动。而农村人口是九亿。然后再想想,这群人要吃饭吧,到城里跟城市人口抢工作,实际情况究竟咋样,完全没有一个可靠的数据,且不论真正的数字早已超过的2亿。

不过就统计局自己的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算,6亿城镇人口大概有800-1000万人失业。还不论这个失业率肯定不是现实情况。至少就我观察,我认识的人里基本上每四到五个就业人口中就有一个人没有工作,或者在做那种有上顿没下顿的工作。

这样算下去就太可怕了,影帝的两亿还低估了。但如果按4%的统计来算的话,和影帝的数据比较接近,可还是比影帝的多。 不过,20%已经够强大了 —— 莫非人们可以靠谎言吃饭维生的?

另一种解读方式是把影帝的话放在前后语境下看。影帝是在和美帝比赛谁的压力大时说出这种话的。我们很多爱国青年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不好?那你来试试啊!”,且不论共产党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党给不给别人这个试一试的机会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那么为什么温影帝的压力一定要比奥巴马的压力大?影帝还说了这么段话

“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中国从贸易顺差约200亿美元到今年3月贸易逆差80多亿美元,说句老实话,见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是暗暗高兴的,这是真心话。 我呼吁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有良知的企业家,不要打贸易战、货币战,因为这于事无补,反而消耗力量。我们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加强合作。”

原来是要告诉美帝不要再打贸易战了,不要再让我们升值人民币了。原来闹了半天,这事跟钱有关啊。我想起一个真实的老笑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直宣称是中华民国的继承政府,而中华民国已经从世界上消失了。好吧,暂且当这是事实。有一天一群老不死的美帝拿着中华民国发行的债卷找北京讨债,可你猜怎么着:不好意思,找台湾那个政府要去。

不过外贸出口可比这点陈年烂债要严重多了,那可是直接关系到GDP的事,而GDP又直接关系到党的…………这可太严重了,不成!

大洋国的强大之处在于其精神分裂,对内一套,例如那4%的失业率,而对外又是一套。在真的大洋国,这套做法也许管用,可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啊,虽然有伟大防火长城的存在,但美帝要知道中国政府对自己的国民说了啥还是完全没有难度了。好了,这下在屁民面前装大款,在国际社会吹牛皮,可真正要命的时候,温影帝此时此刻也顾不上面子了,不惜扇统计局和天朝上民的耳光也要告诉小奥实话: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啊!

如果说谎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大款,其实也不是啥大事,毕竟我朝历来就有打肿脸充胖子的优良传统。办个奥运会要办成历来最奢华的,那些西方帝国主义看见中国人那么富裕,他们还在给中国援助,这当然不行了,取消掉。 结果是搞得两边都不高兴了,天朝被打掉的牙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吞,而脸上还不能承认;而帝国主义也会觉得中国人真是大大的狡猾。

可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谷歌不想做美政府棋子 正与中国积极谈判 – 人民网

中国拒绝”政治的谷歌”与”谷歌的政治” – 新华网

“中国没有审查制度” —— 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针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普遍定期审查的会议上所作回应

“自我审查是不容商议的法律要求” —— 中国官方对Google表示

这就显得有点邪恶了。虽然从太祖毛皇帝开始就有阳谋的传统,可太祖还知道给自己找一个理由,说明自己一直是英明的,一切情况都在太祖的运筹帷幄之中。可现在咋啦?连理由都懒得找了,欺负屁民们记性不好?有句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一个屁民有个烂笔头,记录下了CCAV的一举一动,那现实就更可怕了。 (别忘了还有强大的五毛军团

一个极权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一个谎话可以骗过一时,但骗不了一世。但也总不能从今天开始就说实话了吧,于是就只好拆东墙补西墙,需要面子的时候就自夸自己有多么强大,需要付钱或者维持其统治时则又是另一套谎话。我一直对爱国青年有句忠告,古时候的中国人就有伴君如伴虎的智慧,你今天为了做政治投机犯而去做爱国行为,可当心哪天党不需要你了或者照顾不了你了,直接就把你给卖了。像温影帝那样公开扇统计局一耳光还算是好的,可要想想阳谋啊,兄弟。

东欧民主化二十周年

“民主化”这个词实际上有倾向性的,但由于上一篇我用的词是“东欧剧变”,这回换个角度,这下两边都扯平了。

作为整体宣传策略的一部分,我朝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种种手段包括夸大事实,只报坏消息都是公开的秘密。就像那个笑话所说,如果一个人的新闻来源只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那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觉得河蟹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全世界都羡慕和嫉妒我们。

那么政治制度的不同,是否真的能改变一切?从东欧的二十年中我们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就东欧民主化20年对该地区多个国家的民众进行了全方面的调查(摘要全文pdf)。中英文媒体都对这个调查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当然,如果你看中国国内媒体,标题就告诉了你这些新闻是不值得一看的:柏林墙倒塌20周年 中国模式见优 —— 人家又没调查中国,这些媒体还真要脸借别人的名字塞入自己的私货。

不过报告中出现了中国这个字眼。俄罗斯、立陶宛和乌克兰三国民众对中国的影响的看法,和1991年并没有太大区别。在1991年,30%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而三个国家中唯一对中国好感大于不安的俄罗斯(37%),20年来对中国的支持率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是担忧的人们反而从5%增加到了29%。

东欧各国对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支持率 (Pew Research Center)
东欧各国对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支持率 (Pew Research Center)

总的来说,20年之后的今天,东欧国家的民众对资本主义和民主(多党制)的热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消退。这份报告只是没有偏向性的调查,并没有给出可能的原因。不过看看图中的调查结果,最容易识别的可能原因就是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了。东欧国家对资本主义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改变。

地区差异

对资本主义和民主制支持率最低的乌克兰是个值得一提的例子。乌克兰近些年政局不稳(我怀疑也影响了这份报告的结果),但对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反感并没有反应在选票上面。近些年来乌克兰共产党的选举结果一直不佳,通常只能排到议会中的第五或者第六大党。而乌克兰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地区党虽然被认为是亲俄左派政党,但这种支持很大程度上来自基于种族的支持,而不是政治形态。地区党只在俄罗斯人聚居的乌克兰东部地区有很高的支持率。

另一个值得说说的例子是东德,这个对去对资本主义和民主的支持率减少程度是最少的。地缘政治有一定的影响,不过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经济,在两德统一之前,西德已经是一个经济强国,而东德在社会统一党的领导下,经济濒临崩溃。统一之后西德的经济实力拉动了东德的发展,在柏林,政府对东柏林进行了大量投资 —— 虽然是同一个城市,但两边的基础设施差异巨大,因此不得不投入。

但需要特别区分的是,影响人们对政治体制观感的因素,我认为不完全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是个体可以得到的经济利益——这两者有联系,但不完全等同,看看天朝就知道了。这是一相当主观的评价,而且会因为基准不同而受到影响。从一穷二白的贫民窟出来的人,有饭吃就会觉得得到了天大的利益。例如在东德,对生活水平满意的人在20年来暴涨28个百分点,但在西德,这项评价反而是下降的。

民主的问题

无论如何,每一个参加民调的国家,民众对生活的满意度都得到了提高,但有两个趋势值得一提。一是人群的差异,越年轻的人越支持民主,生活得也越开心,而最不开心的老年人。老年人的看得多知道谁更好,还是怀念过去?这个不好评价。同样的差异也出现在教育程度上,教育程度越高的受访者越容易对生活感到满意。

另一个问题是社会的两极化。这一点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国家最为明显,对生活满意的人增多,而认为现在的情况比共产主义下更糟糕的受访者也更多了。这样的两极出现在了收入高低的人群,和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之间。但这种两极化的基础并不完全是贫富差异,两个国家都有更多的受访者不赞同贫富差距在扩大 —— 那问题在哪里?

经济为大?

经济发展和民主常常被认为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这份报告中也反应出了这一点,像俄罗斯,乌克兰这些国家,高达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经济更重要,而不是良好的民主。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政权可以像党国那样,可以完全靠经济发展来维持统治合法性。经济发展很重要,但这不是民众的唯一的追求。在俄罗斯,只有12%的受访者认为民主比经济更重要,但却有高达七成的受访者支持民主政治中的一个概念:公平,独立的司法系统。

一个人虽然并不一定用非常政治化的语言去表态支持“西式”民主,但在现实生活中,民主的方方面面是确实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对独立司法系统的向往,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要归于该国严重的贪污和政府腐败问题。民众在遇到社会问题的时候,更倾向于去寻求改变,而不管选择的道路是“民主”还是“专制”。

对统治者来说,有两条路 ——要么去切实解决问题,要么想法让民众对现状感到幸福,至少不要去关心现状。

新西兰社会普查

新西兰统计局发布了第一次社会普查报告(New Zealand General Social Survey 2008),这个新闻在很多媒体上已经出现了,不过媒体并没有告诉你全部。在统计局的新闻稿中称“86%的新西兰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意”,不过阅读一下整个报告,还是有些有趣的地方。

较好的经济条件会提高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有点废话)。43.7%高收入家庭($70,000+)对生活非常满意,而最低收入的满意度只有32.2%。高收入家庭也更加有安全感,更容易感到幸福。

不过有一项内容和收入无关 —— 歧视。无论收入高低,都有10%的受访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歧视。受歧视程度有轻微的地域差异,奥克兰和北岛丰盛湾地区的受访者最容易受到歧视,而我印象中比较排斥外人的南岛,歧视水平反而较少。我猜测应该是因为奥克兰地区非白人人口比较多的原因,在报告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亚裔受访者声称在过去一年中受到了某种歧视,而欧裔只有7.9%。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并不是真的就是歧视,特别是根据我对某些华人的理解。同理,我知道欧裔人士所受到的“歧视”,有时候只是因为他们无法打入某个种族群体的小圈子。我一般倾向于把这项调查看作和“安全感”类似,一个非常主观的项目,但可以反映大致的趋势。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虽然只有1/3的人有足够的收入来满足每日需要,但他们的幸福感,相对于高收入家庭,并没有降低太多。我想这是天朝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虽然报告没有分析这个现象,但从报告中的一个项目可以看出来:在每个收入段都有97%左右的受访者相信,如果他们遇到了严重困难,总会有自己家庭外的某个人来帮助自己。低收入家庭虽然收入不高,但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和社会脱节,形成独立的小家庭。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项目是学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你也许还记得我前段时间提到过的那份高等教育报告,看上去新西兰的社会也印证了这一点。20%的人口有大学本科或者以上学历,他们更健康,收入更高,更容易感到幸福。不过有一个例外 —— 他们对生活更挑剔,他们更容易对自己家庭的房屋状况和周遭环境感到不满。知道得越多越不开心?:)

这份报告可以在这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