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出了问题?

这两天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又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是质检总局查出22家公司的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类似伊利之类的大品牌也有上榜。这下有点恐怖了,婴幼儿奶粉都如此,成人的新陈代谢更强,谁敢想象成人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

中国外交部虽然很不好意思,但还是间接证实了新西兰对于事件前后经过的描述。我常说,很多时候,中国人的福祉是要靠洋老爷来争取的,很遗憾,这不幸又成为了一次事实。

这也说明了,河北省地方政府,在处理三鹿这件事上是有猫腻的。具体是什么,不好猜测,这是他们共党内部的事,就让他们共党内部自己决定让谁负责吧,反正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共党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我所感兴趣的是,三聚氰胺是如何进入奶粉中的。在网上的大量资料已经显示了该化学物质只是微溶于水,如果是在原材料阶段被加入的,应该很容易发现。特别是三鹿把牛奶从奶农那里运走时,都应该是使用的低温的冷罐车。有一丁点化学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三聚氰胺更不容易溶解,而更有机会导致沉淀。

在网上看了很多人的猜测,我觉得这个猜测是最合理,最符合已知事实的:

大家注意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受“污染”的都是最便宜的18块钱一袋的婴儿奶粉,显然,三鹿为了占领农村奶粉市场这块最后的肥肉采取了低价倾销战略,但是卖这18块钱一袋的奶粉连本钱都不够,大量生产岂不亏老本了吗?于是三鹿为了节省成本,在奶粉中添加廉价大豆蛋白粉来替代奶粉,这大豆蛋白粉本来也没啥大事,但是,恰恰这次里面被添加了伪造蛋白质的三聚氰胺这高科技玩意,于是最终制造出这起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当然,成人奶粉中肯定也添加了这种高科技玩意,因为成年人的代谢能力比婴儿强大得多,除了特殊的病人,自然也不会有中毒事件发生。另外,如果你想知道三聚氰胺这玩意在中国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应用的广泛性,“蛋白精”也许就是这个玩意!

我对行业不熟悉,但抽查不合格名单中的很多品牌我都没听说过,我想也不会是什么高端奶粉。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问题没有被发现——大豆粉一般都是在最后才加入奶粉。

另外,这个猜测也能够合理解释“三鹿主动加入大量三聚氰胺”这条假设的不合理之处。三鹿是免检产品,它没有必要冒着酿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去达到那个基本没人会去检查的标准。

另外抽查报告的结果也似乎应证了这一点,虽然很多样品都查出了三聚氰胺,但只有三鹿的样品是异常的高——别人是100毫克或者更低,而三鹿是上千毫克。我想专业人士不敢如此下猛药。

当然,如果还有更合理的解释,我会放在这里或者文摘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