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缺失所造成的焦躁

 

 

身份认同缺失所造成的焦躁 查看全文 2007-08-04 17:23:30

 

如果你还记得新西兰06年的人口普查,你恐怕也忘不了那个“笑话”:在新西兰自己的人口普查表上,种族(Ethnicity)一栏中是找不到“新西兰人” 这个选项的—统计局只希望你当“欧洲人”,“毛利人”,或者“亚洲人”,甚至“华人”的选项都有,但在新西兰的土地上,没有人是新西兰人。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澳大利亚人口普查的“种族”一栏中就有“新西兰人(New Zealander)的选项。至于中国,我的印象不是很深,但好像没有“中国人”这个选项,只有“汉族”。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这个问题已经吵了10来年了。去年人口普查前有批评者指责统计局是在强行勾画种族界限,挑拨种族关系。批评者呼吁大家团结一致,在种族一栏中填上“新西兰人”,因为“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种族”(One Nation, One People)。

而这次的呼吁似乎起到了作用。在这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中,一共有429,429份人口普查表忽略了统计局所给出的选项,而在“其他”一栏中填下了“新西兰人”(New Zealander),是人口普查中的第三大“种族”,在“欧裔新西兰人”和“毛利人”之后。

关于这个独特现象的报告全文可以在这里看到。

报告指出,一个典型的“新西兰人”应该是一名白人,居住在南岛农村地区,学历比一般人更高,但年龄也比一般人大。

“南岛”,“农村”,“白人”,“老人”这四个特点对于很多新西兰本地华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强的暗示。如果你是中国国内读者的话,这四个词在华人中通常代表“极右派”,甚至是种族主义。

本来那个“笑话”本身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笑话。这又不是填国籍,而是种族。新西兰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在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没有一个人5代之前的祖宗就在新西兰,再说国际上也不承认“新西兰族”啊。

我本来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形成一个共同的,新的身份认同是每一个移民国家几乎必经的程序。

但这个“新西兰人”的特点有点让我担心。根据我的恶意推测,这些白人再回他们几代人之前的“英国母亲”是不太可能了,但也不愿意和其他种族并列在一起,于是就搞出了一个“New Zealander”出来。

那写个“Kiwi”上去不是更能凸显自身之高贵和特殊?

这次的这个调查结果看上去更像是某些人身份认同缺失的失落而产生的,而不是真正的种族融合。

新西兰教育系统的又一新漏洞

奥克兰一名小学教师性侵犯自己的学生,被法院判决有罪,刑期可能高达十年。这位老师早在1999年就被发现在学校内浏览儿童色情内容,但他却能继续在教育系统工作。(7月21日, 新西兰先驱报周末版 Weekend Herald

和中国国内不一样的是,在新西兰,教师只是三百六十行职业里的其中一员,虽然这个职业要求相当的专业知识,但是教师并不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

但这也不意味着什么人都可以当教师。新西兰教师协会有取消协会成员教师资格的权力,但在去年年底被爆出,因为教师短缺,有类似于性侵犯等犯罪前科的教师也被允许继续工作。

但 这回不一样,事发学校的管理部门根本不知道这位老师的历史。在新西兰,很多雇主在雇用新人员时都会要求其进行身体检查,以了解其有无吸毒历史等等。更重要 的政府部门职位更会要求没有犯罪前科,进行背景检查。神奇的是,这位老师在8年中,在两个学校工作过,却每一次都能成功的隐藏了自己以前的经历。

我可不太认为这位老师多么聪明,真正导致这个漏洞的原因教育系统中不良风气和漏洞。

在新西兰,浏览和保存儿童色情内容本身就是一种犯罪,任何有这种行为的人都可以直接导致入监。而这位老师被发现在学校内浏览儿童色情内容时,得到的关注仅仅是校董会所组织的一次调查,惩罚仅仅是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如果学校当年就向警方报告这种犯罪行为的话,现在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而现在的事实是,因为当年的“内部处理”,该老师现在的学校和教师协会都不知道他的“历史问题”。

根据我的了解,新西兰的不少学校都有故意掩盖自己不良事迹的行为。特别是公立学校,学校内不光彩的事情,只要没有到必须要报案的地步,很多事都会在“内部调查”后被“消化”掉,以维护自身的名声和保证教育部的财政拨款。

我知道至少一起类似事件。当学校内部人员被怀疑有贪污嫌疑并且导致警方介入后,采取的措施并不是详细调查,而是大家一起抵赖,最后结局是什么事都没发生。

这位老师的历史估计也就是被这种方法淡化掉的。校董会当年可能认为让人家自己看点色情没什么关系,不会造成影响,但他们可能没想到的是,8年后这位老师把那些东西变成了行动。

大家现在都在关注整个教育系统的问题,而我说,应该从那个让这位老师脱罪的学校开始调查。

小国领导要出访了……

总理搭乘被列入黑名单的航空公司班机
PM to fly blacklisted airline

作者:Colin Espiner
基督城新闻报|The Press(选译)

译者:Arctosia


俗话说,闪电通常不会连续击中一个地方,但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可能会自祈多福 — 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总理将会搭乘印尼航空公司(或称格鲁达航空)的飞机,而将要搭乘的航线在今年才发生过事故。

克拉克将会在下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搭乘从雅加达飞往日惹的国内航班。今年三月,搭乘了数名随同澳外长访问的记者和外交官员同一航班发生事故,在田地中坠毁焚烧,导致23人死亡。

今年四月,美国政府对其公民发出了建议,希望他们尽量不要搭乘印尼航空公司的航班,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对印尼航空的评也降到第二类:有“严重隐患”。

就在上周,欧洲联盟把印尼航空列入了其黑名单当中,禁止其飞入任何欧盟国家。
据悉,新西兰外交和贸易部的随同官员也对此航班表示了担心,但他们也表示,从印尼航空几乎是总理从雅加达访问日惹的唯一选择。印尼有近200家经营国内航线的的航空公司,而官方经营的印尼航空公司是该国最安全的航空公司之一。
总理海伦克拉克的发言人说,这是总理的唯一选择,而她也并不对此航班表示担心。因为节约开销,克拉克出访时通常搭乘商业航班,而不是新西兰空军的757专机。
印度尼西亚上个世纪一共发生了48起航空事故,其中23起事故导致了700多人丧生。印尼航空公司从1950年来共发生了14起严重空难。
在 今年年初导致澳大利亚人丧生的空难之前,2002年,同样的航班也发生过事故。飞往日惹的印尼航空公司班机在恶劣天气中紧急迫降,导致一人丧生。印尼最近 的一次严重空难发生于1997年。印尼航空公司飞往苏门答腊的空中客车在降落中逝世,12名飞行人员和222名乘客丧生。

该航空公司表示,他们正在努力达到印尼管理部门的要求,提高飞行安全水平。

位于悉尼的亚太航空中心经理Peter Harbison说,印尼航空公司并不是世界上最差的,但也不是最好的。就安全管理和人为疏忽来说,印尼完全无法和我们本地的航空系统相比。但他同时也表示,海伦克拉克在去机场路上遭遇车祸的几率远比发生空难的几率大。

澳大利亚昨天宣布他们对印尼航空提高自身安全水平的努力表示满意,将会继续允许该航空公司的航班在澳大利亚领空飞行。但印尼航空公司在去年停止了直飞奥克兰的航班。

克拉克是五年内首次访问印尼,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克拉克希望能够重建因为东帝汶重建人权问题和反恐问题而破裂的两国关系。

我们现在就需要一个结果:不管是隧道还是跨海大桥

研究表示,奥克兰海港大桥早晚高峰期的通车量比1991年略有下降,奥克兰地区议会议员Robyn Hughes据此质疑,既然地区交通在进行“自我调节”,我们是否有必要修建一条造价三十亿的跨海隧道? (7月11日,New Zealand Herald

——————–
给国内读者的一点背景资料。奥克兰海港大桥是整个地区唯一的跨海链接桥梁,链接了该地区最主要的两个城市,奥克兰市和北岸市。但其也是地区最主要的交通瓶颈,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桥上几乎都是从头堵到尾:以居民区为主的北岸市需要奥克兰市区所提供的工作机会。

—————

奥克兰的交通问题是一件永远争吵不完的话题。我曾经在图书馆发现过一本大概1980年代的奥克兰地区地图,地图中标明了一条“正在规划”的高速公路,而今年是。。。2007年,这条高速公路才刚刚开始修建其中的一段。

奥克兰海港大桥 奥克兰海港大桥,作者:Karsten Sperling,在cc-by-sa协议下发布(点击放大)

新西兰官僚体系相当廉洁,但类似于讨论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高速公路,这种低效率例子也不少。 而在我的印象中,地区的第二条跨海链接这件事,也讨论了至少10年。如果你好奇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事情讨论将近十年,下面就是一个例子:现任市长当选后:奥克兰市和地区议会正在对跨海连接问题进行研究

本周二:交通部提出造价30亿跨海隧道的方案

星期三:一份交通调查指出,高峰期经过海港大桥的车辆比1991年略有减少。奥克兰议员问:既然交通能够自我调节,我们为什么要花钱?

星期四:一切又重新开始。第二座桥和另一条隧道方案又被重新考虑。

最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说这个交通可以自我调节的地区议员:我想既然交通都可以自我调节,那我们为什么需要像Robyn Hughes这样的议员呢?吃纳税人的钱,而让整个地区“自我调节”?地区选举马上就要开始了,而这位议员的名字已经深深印在了我脑海里:让她自己回家去 自我调节吧。

虽然事实的确是车辆减少,但这是有代价的减少,而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试想一下如果10年前奥克兰地区就有畅通的跨海交通,那 整个地区的发展就绝不会和现在一个样。当人们都开始选择避开高峰期通勤的时候,这位地区议员所考虑的不应该是交通本身,而是有多少商家由于员工要错峰通 勤,失去了多少机会和收入。

交通堵塞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试想一下:海港大桥每天有数以十万计的汽车堵在上面排放毒气,我想还好我不需要天天经过那座桥。

就 算这样,交通部的研究还说奥克兰在2020年前不需要第二条跨海链接。就当是这样,时间也只剩下了短短的13年,听起来很长,但新西兰官僚是有“无限讨 论”这种优良传统的:城市议会讨论了,再给地区议会,交通部,财政部,讨论完了还得继续征求民众意见,13年,一晃眼就讨论过去了。

而且 民主选举有一个弱点:选出来的那些人一般都只关心自己任期里的事情,至于未来的问题,他们要留给未来人解决。奥克兰的交通铁定要成为未来的严重问题,而城 市不能为了省钱而让交通“自我调节”,我们需要在现在投资,不然就得在未来付出更高的代价,无论是跨海大桥,还是隧道,这个地区负担不起另外十年让大家讨 论了。

“电费杀人”事件

在新西兰,一家庭因为欠费而被电力公司强行断电,并最终可能导致了家中一位长期患病,四名孩子的母亲由于无法得到家用呼吸机的帮助而死亡。

此事一出,全国哗然,从国家总理到普通民众就此事件展开了大讨论。绝大部分民众一致谴责断电的Mercury Energy电力公司“要钱不要命”,公司总部连续一个星期遭到示威者围攻。

对现任政府要命的是,政府是Mercury Energy的第一大股东,换句中国话说,这是“国有企业”,政府是老板。

当然此事还有另外一个效应,大量的中国读者知道了新西兰有一家叫墨丘利的电力公司,而且这个电力公司会杀人。

国内不少朋友向我询问了这件事和后续发展,我就在这里报告一下我的看法……

中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中漏掉了一个细节:该家庭欠费总额仅不到300新币(约1700人民币)而已。

如果你是中国国内读者,听上去这个数目对于电费来说可能并不小,但是在新西兰,一个本地人天天什么事都不做,不工作,也不学习,就坐在家里发呆,政 府也会每星期送上至少300新币保证你的生活。而这家人有四个孩子,母亲因病不能工作——政府的福利和补贴完全可以让这家人过上中产阶级生活。

大多数中国国内媒体还漏掉了一个细节:从断电到死亡时间至少由三个小时,而在这三个小时之类,死者家人究竟都做了些什么,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我个人感到疑惑的是,整整三个小时,如果他们真的珍惜一条生命,这位母亲是无论如何也能被救回来的。

最新消息是,死者的家庭要求警方停止对此事的调查,说他们原谅了负责断电的工人。

新西兰民众的舆论从一致谴责电力公司的方向急转弯:根据新西兰先驱报网上论坛显示, 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转向,质疑这家人三个小时内究竟干了什么,甚至质疑死者家人要求警方停止调查是为了“隐藏一些东西”。连本地媒体也同样遭到抨击:在警 方调查没有出炉之前,几乎所有媒体一致结论说,断电是直接导致此次悲剧的原因——就报道新闻来说,这是相当不严谨的一个结论。

不过,无论是什么新闻,只要被炒成了热点,新闻本身就不再重要了。实话说,我到现在都还没有搞清楚这名妇女患的是什么病,为什么脱离呼吸机就会死亡。但我可以确认,呼吸机对这位死者只是辅助工具,不是赖以为生的必需品。相关医院也证实了这一点——否则她应该呆在医院里。

所以说在警方调查还没出来之前,“电费杀人”还只是一个假设。现在民众关注的是,断电到死亡期间的三小时究竟都发生了什么和这位母亲的真正死因。

电力公司的杀人罪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但对于我来说,就现在已经公布的事实来看,这位母亲的家人至应该为事件负上50%的责任。当时至少有一位成 年人(死者的丈夫)在场。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明白最应该为自己(或者亲近的人)的生活起居,和自己的生命负责的人,是自己或自己的亲属,而不是期待免费 保姆来包办一切。

如果自己都不珍惜一条生命,而在一旁坐上三小时看着自己的亲人逝去,你又有什么权力要让他人代你去珍惜你自己呢?

警方报告预计将在下周末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