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天命?

This blog was published on 27 January 2011 and may be out of date.

Manifest Destiny 这个名字是用来形容美帝历史上的一段扩张时期(19世纪中叶)。现在回去读这段历史,让人感觉和天朝的今天有些神似,但又有一些关键不同。例如美帝当年的天命意识是建立在宗教,但更多的是政治制度(民主这玩意儿在当时还非常的新,所以这种自豪和今天的自豪并不一样)之上的。今天的天朝,实际上早已抛弃了当年的韬光养晦政策,不仅是官方,就连是一般民众,也或多或少有着一种类似的“使命感”,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也好,这背后都是一回事,就是要“强大”,虽然很少人愿意具体定义这个强大是什么。

但让人感到不安的是这种使命感背后的基础,或者说,缺乏基础。共产主义?别笑话了,现在天朝正走在共产主义的路上吗?宗教?今天的宗教是钱,实际上,我们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所在的国度,推销的似乎就是这种理念。

说起这个是因为看了最近胡七七访美和之前的宣传片。大政治我没兴趣,但看电视还是很喜欢的,而宣传片就特别有喜感,例如人物篇里众多的绿卡拥有者和美国人(以及美国人的爹妈)。而角度篇里讲到我朝是个平等,包容,多元的社会,和例如“民工子女有了自己的学校”之类的例子时,我都笑不出了 —— 笑话讲多了就不好笑了,当然,除非我们都生活在新闻联播里。

宣传片也自问了一个类似的问题:中国人的今天的“自信”来自何方?GDP,文化还是“每个人的努力“?当然,不管如何,历史已经验证了,当有一群人认为自己不是人,而是神,或者更多情况是神或者某种主义的代表时,接下来的事情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宣传片自身没有给出答案,但我觉得这个答案是很明显的。首先世界上除了我朝,我还真想不起第二个国家给外国人民播放政治宣传片,宣扬这个国家的伟光正,以此期望于改变自身的“形象”。想想美帝,甚至是新西兰,人们也许连这个国家的旅游宣传广告都没看过,但我相信很多人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合适的形容词。而“形象片”这个名字背后的逻辑就是: 形象是可以用钱买来的。

当然我不是说不需要PR,但那仅仅是其中一项。以前就有个笑话说,每当我朝关掉一个政治异议者时,朝廷需要砸掉千万美元的广告才能挽回形象损失。至于刘晓波那把空椅子造成的损失,如今还无法估量,可以预见的是,包括奥巴马,每一次和外藩会见时,这这个问题总是会不可避免的被提及。

更有意思的是宣传片的用词。 人物篇的官方翻译是“让世界(沉醉/热血沸腾/you name it)的中国人”,这听上去更像是给国内受众,而不是给国外受众的宣传片。就不说一个一般美国民众认识多少“让世界沉醉的陌生人”,能这样代表世界的政府,本身就是一件有点好笑的事情。就算真的是让世界沉醉了,这句话好像也不是应该由你的口中说出。

而角度片还稍微正常点,用民众脸打官腔,竭尽全力的解释我朝和世界为什么不同,这种差异的合理性。一方面在阐述我朝的特殊性,而另一方面又非常的渴望世界认同这种差异 —— 所以一着急就把整个世界也给代表了。我们在国内受到的教育是我们特殊,因而我们成功。但越来越明显的是,朝廷和这部宣传片更需要传达的信息恰恰相反:我们成功了,所以我们的特殊是合理的。但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大家对“成功‘的看法并不相同,朝廷也许认为自己很成功,但洋人可能就不这样认为

这就再次涉及到了输出价值观的问题。可问题是,我们不能直接向洋人灌输”钱就是一切(或者至少是一切的前提)”,所以就需要一个包装。实话说我不了解孔子学院的运作情况,所以就不下结论了。但在其他方面,例如孔子和平奖,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门口的那座孔子巨像,无一不显露出今天那些决策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庸俗的理解,或者是完全没有意识。中国曾经有如此多元的文化和学说,可不管是什么场合,他们总是塞个孔子上去就觉得很自豪了。至于几十年前我们对孔子都做了什么,那是秘密。如果今天的自信来源于这种对自身文化的理解,那只会以悲剧告终。

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今天朝廷和人们的自信、特殊感,使命感是从哪里来的?Well,说起来也奇怪,这实际上更像是来源于一种不自信而导致的不安。在Twitter上看到一个据称是凤凰卫视对胡七七访美的评论:“农民企业家进城挨宰”。虽然有点损,但却形容得很传神,也很准确。有了资本,想和城里人平起平坐,但不仅城里人看得出,自己也知道自己还缺了很多钱之外的东西。但问题是,一旦有了钱,很多人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