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回国:带回技术,知识,民主思想甚至更多?

我觉得薄都督事件中最大的悲剧不是他们俩夫妇,而是乌有之乡的消失。不管我多么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在网站存在期间,它的娱乐价值和给我带来的无尽欢乐都是不可否认的。随着都督被撸,下台的不仅仅是一股政治势力,乌有之乡所代表的极左思想也随之失去了靠山。但任何对中国政治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在都督倒台之前就应该同意这个观点:都督能走多远当时并不知道,但让中国回到乌有之乡所描述的那个社会中,看着可怕,但是几乎不可能的。我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把乌有之乡和他所代表的人群看作是某种确实存在的“危险”或是“隐忧”,而仅仅是一个无聊时看着玩儿的娱乐网站,就像这里的小众团体提出遣送所有移民一样,看着可怕,但你知道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都不会占据主流,得到实现他们理想的权力。

而中国真正的“隐忧”在哪儿?和海外反动媒体宣称的中国留学生和海归会给天朝带回“民主观念”不同,我恰恰认为未来最大的保守势力,最维护体制的极有可能就是这群人。我在Twitter上多次说到过这个观点,但140字再乘个几倍也实在是说不清我的看法。这次和人讨论时被激励写篇长文解释,希望我能够稍微说清楚点。叙述比较口水 —— 我不想明示或者暗示我的看法是对的,这只是我还没定型的个人观点。

和几年前不同的是,留学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了。大城市里家境不差的学生通常都有在大学时期,至少是研究生时出国读书的机会和实力。国外的大学们当然也乐得也赚天朝人的钱。就我的经验,周围一些人在国内上的大学是我根本都没听说过的学校,成绩也一般,但有足够的钱留学和制造假材料,也能申请到相当不错的学校。至于像是瓜瓜之类有背景的二代,更是各个名校的抢手货。

当然我不是暗示说每个在外的天朝学生,包括我自己都是“为富不仁”。就算家里没钱,从天朝出国还有另一种途径:公派留学或者赢得国外的奖学金。但达到这两者中之一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国内表现或者成绩要好,个人简历上要写上一大堆“课外活动”。至于公派留学,虽然我听说政审已经是走过场了,但是要那几个签字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至少我看不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一个“普通留学生”会是一个对民主思想感兴趣,甚至带回国的留学生。我毫不怀疑留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在国外学到了真材实学,毕竟舍得花钱让自己子女在国外混日子的家长是少数。但问题之根源不是在于他们学到的知识,而是他们不会,不想去学的东西。

说几个我周围的例子好了。曾经帮人改过一份申请学校时使用的  Personal Statement。除了英文比我还烂之外,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在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文内毫不遮掩他对权力的向往,谈到自己的“成就”都是在天朝的各个政府衙门做过事,而我认为那些真正会让学校感兴趣的工作经验被一笔带过。更喜剧的是,谈到未来理想,他说在中年之前要做上天朝某部的部长……助理。我笑话说,这不仅是喜欢权力,还很现实,知道部长位置不太可能,助理就满足了。

而前段时间在奥克兰,大学学生因政府财政预算内对学生津贴和贷款做出的限制上街游行示威。这些福利都是留学生享受不到的,但并不代表这就和留学生没有关系。这些措施必会让负担得起深入研究的学生减少,毫无疑问的意味着留学生要交更高的学费补贴学校运营。而我周围的学生不仅完全无法看到这层联系,觉得这事跟自己毫无关系,更是对在街上的学生抱着十分不屑的态度。“要考试了做这些事干嘛?”,“自己努力学习”等深得太上皇“闷声发大财”精神精髓的想法。

而将这和从留美预备学堂时期到三十多年前所谓“改革开放”前的的留学生们对比,包括49年之后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出去或者回国的留学生,他们之间思想和理想的差异,关心的话题不同,就更加明显了。现在谁要说留学的目的是为了报效祖国,不管这个“报效”指的是为共产主义还是为民主事业奋斗终身,恐怕都会被人笑话吧?

就算抱负不同,他们和之前那些留学生最重要的区别是,留美预备学堂的学生要实现他们的抱负,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努力,还常常需要现实中的斗争。除开我党的理想是否对中国有益不说,当时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有留学经历。而现在的留学生学成之后,如果最后选择回国,他们不仅很少需要在现实中斗争点什么,是否还需要学习上的努力都很难说。

随着社会中财富的集中,权力也逐渐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上,留学生的父母虽然不全是这一群人,但这一群人给子女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我一直认为教育产业化和扩招并不是中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唯一根源。看到过不止一个家里靠辛劳赚了点辛苦钱送出国的孩子,除去在国外留下的,回国的基本还是天天在人才市场晃悠,或者找到一份完全无法收回留学投入的工作。等留学更加平民化之后,这可能会更明显。极端一点,Twitter上的一个段子是:朝鲜留学的人全部空降高层,而欧美日博士找不到工作

但一个工作只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真正的关键是,中国的未来,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社会,最终会留学生掌控。在经济方面已经很明显了,去任何大公司找高管,几乎都能看到至少一个留过学的。政治方面,由于天朝的老人政治,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一代还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到达我党最高层(特别是1989后我党还有一段时期对在海外的留学生持不信任感),但在中央部委层面,到中低层,海归掌权的趋势显而易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官员去买假国外学历了

而我可不认为现在在人才市场晃悠的留学生会是这群人中的主流力量。而考虑到这群人本身就更可能是在权力和财富庇荫下长大的,他们会给中国带回什么就很明显了。

就算没啥背景的留学生真的进入了有影响力的群体,我个人是认为,一个天朝人,在大学到大学毕业附近的时间,整个人就已经基本被天朝社会定型了,“反动”的照样“反动”,不“反动”的 也很难再被“海外反华势力”所“蛊惑”。当然不是没有例外,但仔细看看周围有类似经历的人,特别是最近时兴的出国读研,你很难找到在这群人中找到在“反动”和“不反动”之间产生了转变的人,最多也就是埋怨一句“唉天朝(我党,中国人,随便怎么换)也就是那样了”。

而天朝社会今天的状态,我想也不需要我怎么多说了。二代们就不用说了,社会状态更会影响每一个人思维和他内心的各种观念。作为自认为的民主社会主义者,我把这归咎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带来的个人主义精神毒药(当然这只是我和一些人的偏见)。新西兰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到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缺少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但在天朝,这一毒药拌上伪装成爱国主义的爱党国主义,和为了转移注意力而被鼓励的物质享受,通过基础教育和上一代的言传身教塞给下一代,只能威力加倍,而这一切,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发生在留学之前。

值得一提的一个相关现象是,中国留学生通常选择非常技术的科目,比如医科,工程和科学,或者就是留学生泛滥的各种商科。 “科学可以为民主,也可以为专制服务,但作为文科理性代表的哲学理性则必定不能与专制共存” 。美帝现在还能自慰说自由的环境才能让科学和技术不断创新,但被非自由环境所利用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威力可更大。等朝廷九长老再进化个两三代,他们用天朝政治思想和价值观武装的头脑和自由世界提供的技术知识,带领一个官民普遍视平等和尊重为无物的国家来跟整个世界打交道时,谁赢谁输还真不好说。

我不奢求他们会带回什么什么思想,看看他们每日都在新浪微博上说些什么就知道这没什么可能。最好情况是他们中间的“反动比例”和中国国内的社会类似,或者稍微高一些。对于主流人群,除了知识,带回点啥旅游秘籍和购物攻略等人类文化中基本无害的产物,似乎更可能一些。最糟的情况是,他们带回的东西反倒可能会让中国的未来更加糟糕 —— 如果一个人被设定的目标就是买奢侈品,他去海外的时候你只可能在奢侈品店里找到他;而一个人被教育和社会设定的目标就是钱权两者,我可不认为他会带回国能达到这个目的之外的其他经验和知识。“海外反动媒体”也许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和天朝民主化的可能,但我看到的通常是本质上没啥特殊的天朝人,只不过他们的胃口需要改用美元计算(什么,你说已经开始用美元计算了?)。

我说的留学生不是在说瓜瓜同学,而是会在以后会成为各行各业精英,平凡的小瓜瓜们,一个人影响社会方向很难,但一群人更容易。但我仍然抱有希望 —— 在海外的华人毕竟是大陆华人中能看到最多的人群。只要中间有极少数人,能够被“蛊惑”,所带来的变革的都是不可估计的,毕竟社会变革并不需要太多人的坚持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宣布统一

2012年愚人节作品,既然时间已过,那还是声明下。

对给澳新两国情况不太熟悉的朋友。其实下文里面提到的很多事情是确实存在或是发生过的,特别是带链接的部分。我认为愚人节最重要的含义,无外乎是提醒我们在剩下的364天内都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中。很多东西也许是事实,但对于“事实”的表达方式却有很多种 —— 就像是环球时报所擅长的一样,这也是我想要展示的。

(环球时报 2012年4月1日堪培拉讯)在经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之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今天宣布统一。

从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和人民从来就没有放弃过统一的希望和努力。澳大利亚联邦宪法第六条中明文宣示新西兰是澳大利亚不可分割的一个州,澳大利亚一定要统一新西兰。在一百多年来的两岸分治历史中,两岸人民的交流长期受到了严重阻碍。两岸关系在1973年回暖。时任新西兰地区领导人诺曼·柯克历史性的访问了澳大利亚,和时任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总理,澳大利亚劳动党领袖爱德华·惠特拉姆签署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澳大拉西亚共同声明》,宣布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澳大拉西亚,两岸均是澳大拉西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声明同时承认了两岸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分裂现实,但表示统一是两岸的终极目标和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近年来两岸交流不断加强。自从澳大利亚解除了对新西兰苹果长达90年的进口禁令之后,澳大利亚大陆对于新西兰出产的水果实行了多项免关税措施,让新西兰水果在澳大利亚大陆开展了市场。两岸人民方面,自从两岸大三通和自由贸易协议签署之后,每年有大量的新西兰人迁徙至澳大利亚大陆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中。在澳新籍商人和学生为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2011年,两岸领导人分别互访了对岸,并且在各自的立法机构 –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新西兰“立法会”中向两岸人民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表示两岸人民的统一愿望不断高涨,统一迫在眉睫。2011年2月31日,两岸领导人,澳大利亚总理茱莉娅·吉拉德和新西兰地区领导人约翰·基在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在堪培拉签署了《两岸和平以及统一协议》。协议设立了两岸统一的时间表,宣布将会在2012年4月1日正式结束两岸171年来的分治状态。新的统一政府将会继续沿用澳大利亚联邦之名,新西兰将会保持现有名称不变加入联邦。在协议中,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表示,新西兰人的政治以及生活现状将会保持50年不变。新西兰将会保留自己的军队和政治制度,虽然新西兰有没有军队其实都一回事。“舞照跳,马照跑,酵母酱照吃。大陆绝对不会拿自己的Vegemite同化新西兰人的Marmite”,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总理和劳动党领袖吉拉德表示。协议同时设立了公共假期, 2月31日的“国家统一纪念日”。

两岸人民分别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庆祝两岸统一。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和主要城市悉尼和墨尔本,人们纷纷自发走上街头,载歌载舞欢庆新西兰回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墨尔本居民约翰·多尔高兴地说道,“国家统一,是全体澳大拉西亚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历届澳大利亚领导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百年梦今朝圆,澳大拉西亚民族今天终于是一家人了”。说到这里,他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西兰籍学生珍·诺玛表示,作为在大陆留学的新西兰籍学生,她在大陆第一手观察了大陆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岸统一符合澳大拉西亚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是塔斯曼海阻挡不了的。”珍同时也希望两岸人民在未来继续共同开拓美好生活,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作为长期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东东表示,南北统一的实现和澳大利亚代表劳动人民的执政党劳动党(又称澳大利亚工党)是分不开的。“没有伟大的领袖吉拉德和劳动党,没有强大的澳大利亚人民军,没有宁死不屈的民族骨气和奋发忘我的劳动热情,(人民)早都死绝了。”他表示,两岸是由于外部势力干涉才导致分裂。“英帝国主义不顾两岸同根同种的事实,在1841年悍然将新西兰从新南威尔士中分割出去,英国对两岸分治状态应该负上主要责任。”他同时表示,他相信两岸统一之后,能够在澳大利亚劳动党和其主体思想的领导下取得很好的发展。“我刚刚从澳大利亚回来,澳大利亚人民生活水平不如我们,但是他们有志气,有骨气,这样的人民和社会,怎么能不繁荣?” (本报驻澳大利亚特约记者 薄馨姚)

谨以此文向长期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CCAV和环球时报记者致敬。祝你们节日快乐。

天朝新闻进化史

(17/9 插播更新2): 好多人来跟我争论troop就是指军队。我没怎么学过英文我也知道,troop可以指军队或者军人,但在做军队含义的时候,是不可数的,谢谢。所以原文标题没有一点歧义。我都不觉得这是特殊/罕见用法,美帝在世界张狂了那么多年,新闻里用得太多了。不过这也说明有些人的真实水平如何

当然布什和奥巴马也会说“Our troops in Iraq”,这里是用“军人们” 来泛指整个军队,和”our soldiers in Iraq”同义。这个时候,前面是没有数字的。

(16/9 插播更新:收到这个视频的链接,喜剧效果更强了。凤凰卫视在的黎波里的记者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临时政府和当地舆论对美帝“派兵”做出的“反应”。这不是翻译的问题,这是造谣。)

这是一个关于天朝媒体的《创世纪》。世界开天辟地之初,发生了这么一条新闻:

U.S.: 4 troops on the ground in Libya (美国:四名美国军人在利比亚地面)

WASHINGTON (AP) – Four U.S. military members are part of a State Department team that is restoring and securing the U.S. Embassy in the Libyan capital, in part out of concern that it may have been booby-trapped during the fighting between rebel and pro-government forces, officials said Monday.

华盛顿(美联社) – 美国国务院向的黎波里派遣了一个包括四名军事成员的小组,帮助保护和恢复美国在当地的大使馆。他们担心使馆内可能在内战之时被设置了各种陷阱。

后来,天朝人发现了这条新闻,感觉到其中的隐藏价值,于是就有了环球网的这篇报道:

五角大楼证实已向利比亚首都派遣了4支军队》 (环球网)

环球网实习记者郭文静报道 据美国RTTNews网站9月12日消息,美国五角大楼于12日证实称,已向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派遣了4支军队,并强调这些军队的角色被限制在恢复重建及保护美驻利比亚大使馆方面。

再后来,这条新闻(或者是环球时报翻译的那个版本)又被某个国家的官方广播给发现了,于是就有了这篇声讨美帝一贯不守承诺的文章 (然后又被环球时报自己转回去了

美证实已向利首都派遣军队 违背奥巴马之前承诺》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9月1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据外电报道,美国五角大楼12日证实,美国已经向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派遣了4支军队。这一举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前所做出的不会向比利亚派遣地面部队的承诺相违背。

这条新闻是报道这一件事或者两件事的中文消息中,繁殖范围最广的版本。繁殖范围包括各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腾讯),新华网人民网,和各种各样的论坛以及微博。从这里开始,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甚至已经有人找到了美帝开入的黎波里的图片证据

美军地面部队开进利比亚首都(图)》 (大河网/搜狐)

9月12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继续对卡扎菲的最后几个堡垒展开进攻,卡扎菲当天再次发声,称将坚持战斗,直到最终取得胜利。美国五角大楼当天还证实,已向的黎波里派遣了4支地面美军部队。

美帝的无耻行为让天朝人一片哗然,不知所措

美军为何派地面部队进入利比亚?》 (人民网 /和讯)

在今日的各大门户网站都出现了一条很显著很引人注目的新闻《美国国防部证实美军向利比亚派遣4支地面部队》,此新闻的出现引起了军迷的一片哗然。尽管5月底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媒体承认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行动存在“固有缺陷”,而且承诺美国不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然而,美国国防部却异乎寻常地证实美军向利比亚派遣4支地面部队!

还有媒体煞有其事的请来各路官方专家分析美帝派出地面部队的目的和含义:

贺文萍:美军借口抓捕卡扎菲派遣地面部队》 (凤凰网/凤凰卫视)

贺文萍(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这个目的现在如果能摆在桌面上的,恐怕就是去抓获卡扎菲,还有他的二儿子赛义夫,还有其他的一些核心的卡扎菲的人员,其他的目的都不能摆在桌面上来谈,因为我们现在知道联合国安理会的1973号决议,明确的写明禁止向利比亚派遣任何的地面部队,而且我们也多次听到利比亚反对派的全国过渡委员会多次阐明他们的立场,就是不欢迎也不愿意接受任何的外国的部队到利比亚的国土。

…… 当然我们说桌底下的理由,我们可以想象,美国从几年前就高调的推出要设立一个非洲的司令部,从打击恐怖主义这方面的角度来考虑,把它的军事的触角进一步的向非洲延伸,也有可能是为了这个目的进行一些探路的工作,我觉得这是桌下面的一些理由。

一些个人,特别是那些“军迷”根据那条新闻所发表的各种评论我就不引述了。我比较想说的是能从这件事里学到点什么。对于读者来说,媒体素养很重要。在人的能力永远赶不上资讯创造速度的这个时代,媒体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读者应当从批判性的角度去寻找,理解各种信息和他们的来源,而不是照单全收。这条新闻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在于,军事介入,而且美国总统还违反了他的承诺,这本身就是一条头条新闻,而看到来源单一之时,理应对这件事保持疑问。当然,这不能怪个体,天朝长年以来的教育就是照单全收。其实到了国外,这个习惯在很多人身上还依然保留着。不过这是另一个故事。

我以前还想过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造一个类似规模的谣,都需要什么要素 —— 这种事情以前不是没有出过,只是大多数都是假新闻,而不是这种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改写的新闻。我想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如果炸月球之类的谣言可以通过官方媒体流行,那说明这中间肯定有漏洞。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想办法利用这个漏洞传播一些消息。我觉得造谣的要素有两点,一你得有在官媒里发出消息的渠道,再小的媒体都行;第二,是新华社的存在。几乎每一条官方谣言在被新华社转载之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一条新闻如果已经进入了新华社,那么他必定会被各种各样的平面媒体所转载。而屡次的造谣事件已经证明了,新华社,至少是网络版本,在引用国内,甚至人民日报香港分刊大公文汇之时,是不会真的去检查新闻来源是否准确的。

第三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天朝的专家。在整条新闻被环球时报创造出来之时,虽然四个军事人员都成了One Man Army,但他们被派出的目的还没有被省略掉,文章还是提到了目的是使馆。可到了砖家这一步了,新闻的原本面貌早已是面目全非了。你也许会以为砖家,特别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砖家,理应对他研究范围内的动态了如指掌,但很显然不是。网友一直在讨论天朝的砖家为什么那么砖家,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媒体。真正耳听四路眼观八方的专家恐怕早已没有了发声权,因为他们确实知道太多了。这也应证了一句说法:要变蠢,那肯定是全社会一定变蠢。媒体,特别是宣宣在这方面居功至伟。

最后,如果您还是环球时报的读者,您还要继续侮辱自己的智商吗?

社会进步就是好

我不懂这方面的技术,但我可以确定天灾最多就是诱因,要让那么多层的防撞保护失效,只能是人祸。

但我想说的是,不论是地震,还是动车,我们总是追求着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尽管有些人以政治心态看待所有问题,但我对遇难名单是追求毫无任何政治动机的。遇难者不是一个统计数字,他们曾经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思想,生活和那些也许微不足道的快乐和悲伤在这片土地上确实地存在过。纪念他们曾经的存在,就是纪念他们的逝去。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名字,我才 有机会在人人网找到了已知在高铁中遇难的两位大学生,花了点时间逐页看完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琐碎记录,想象着他们曾经渺小和平淡的快乐。

这是一 个错误的举动。现在他们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每天都不能阻止自己想念他们,而最不能忘怀的是那位陆同学。 我并不认识他,我想如果以前有过见面的机会,我们之间的谈话也不会太过投机。我不喜欢篮球,而且要是我以前看到他的种种观点,我通常会认为和这种人不会有什么好说的。但看到下面这一条时,任何可能的不屑都会转化成愤怒,对整个国家机器的愤怒。

"定到票了,社会进步就是好"
其实不管政治观点如何,如果大家都静下心来了解对方的意见,其实会发现基本上没有人会过去的“社会发展”或者“经济发展”持有多大的异议 —— 至少我读过的媒体和了解的网民都承认这一点,不论他们“反华”与否。 很多人真正在谈论的不是社会有没有发展,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对这样的“发展”付出了代价,收入是否大于支出?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为了发展,所失去的那些东西,不管是自然环境,安全风险,还是道德,我们要如何给这些概念定价?

中国的铁路系统在刘志军的大跃进时期的确获得了“发展”,也很少有人会对这一点提出异议。但是同样众所周知的是这种大跃进是有隐患的,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个人和媒体指出技术可以买来,但安全不能买来。“安全”,作为一个同样的无形概念,在你 不需要它,不重视它的时候,它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可言;而一旦人们需要它时。它又是无价的。但我们的喉舌却有着独特的回答,在牛皮没破之前,他们的言论诡异而又无耻,发生之后,“自主产权”突然就变成“与日本合作”的列车了。

为什么讨论和确定“支出” 的准确价值那么重要,原因就在于如果我们为了所谓“发展”而付出的那些比“发展”得到的收益还多的话,这整件事就不能称之为“发展”了,而你知道某个团体的合法性从何而来。加之中 国过去的发展成果通常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支出却很难,把支出项目的估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疑就是整个宣传机器的重要目标。于是就有了诸如《环球时报》之类的无良媒体。而它,在这事件中达到了自己道德良心水准的最低点。

我一直认为是“环境影响个人行为”,而不是相反。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各种通过设计环境,不管是物理上的建筑环境,或者是政策以及舆论环境来影响个人行为的招数。我从不哀叹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失去的良心和道德,为了发展,或者更简单的说,为了钱而可以不顾一切的做法,因为归根到底人的行为是环境影响的,而谁控制 环境,或者对环境有着最大的影响?有时候很厌倦谈论中国的事情,因为无论是什么事件,我会发现这些事件的本质最后都能追朔到某个黑帮身上,或者在他们身上 找到类似的行为。所以实在是很容易厌倦。

我们生活的环境,无论是教育还是媒体,对我们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影响都是深远而又通常只存于潜意识中的。其实就算你,或者我在海外,要是认真注意下自己的 思维过程,会发现对无论是任何事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通常还是通过党的思维得出的结论,只不过我们可以很快的的自我否定并且继续思考下去。至于在海外的人为 什么会好一些,我个人的理论是能收到的信息更多,会改变思维方式。这并不是我被什么“反华媒体”愚弄。上twitter看一看,无论是什么事件,我们第一 时间关注的通常还是类似于日人民报之类的官方消息渠道。

也是因此我对互联网在中国的流行报有很大的期待,因为互联网能够极大的拓宽人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范围。如果任其自由发展,结果终将朝着黑帮不利的那个方向 发展。但他们对互联网严加控制,当我看到下一代人重复着春夏之交风波之后,上一代中国人学到的“发展才是一切”,“管好自己,不问时事”,“你为什么只看 黑暗面?”之类的言语时,就直到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的很成功。

为什么陆同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我没有通过此事认识他,那么我会直接忽略掉这些话。因为我认为,对待任何认为事不关己可高高挂起,把任何 “反党反社会”的言论当作“谣言”,任何只看进步不看代价的人,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那些人遭遇到的不公降临到他们身上。这让他们意识到如果自己认为别人遭遇到的不公和自己无关,在 他遭到不幸时别人也是同样想法,就是最好的一课。

但陆同学所付出的代价太让人悲伤了,死在自己认为的那个“发展中的社会”,而且在这个社会的眼中,身后事还没有尽快恢复通车重要,这种黑色到极点幽默一点都不好笑,我更希望这种黑色幽默永远不要再次发生。挖坑埋车埋车前发现幸存者,隐瞒死亡人数(线索太多,仅举1, 2两例),甚至原因还没查明,就让下一班动车在同样的路径上踏着尸骨未寒的乘客们滚滚前进,难道这些还不够让我们停下来,反思下我们失去的那些东西?

很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并不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至少对我来说,我不忍心看到任何民族,任何观点,任何阶层的同胞被当作燃料,投入这列滚滚向前的火车中。因为坐在这列火车上,愧疚和不安会时刻笼罩着我。我们本应阻止很多可以避免的悲剧,就像高速铁路的隐患众人皆知,我们的舆论却仍然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可惜陆同学在自己做了柴火为这个经济增加动力之前,看上去也没明白“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这不是人们的错,就像生在任何国家都不足够成为一种“错误”一样真正的错在于那些从不给人们完整信息,独立思考的那些人和团体。

而谁在控制舆论环境,谁在灌输思想,谁阻断了他们思想的自由,我就诅咒谁。因此要是哪天老天开眼,让环球时报的笔杆子也去做了柴火,你可以尽情的鄙视我,但我绝不会有一丝怜悯,我只会开怀大笑,庆祝这些出卖良心的动物如愿以偿,成为了“必须的自我折磨”一部分。

但真相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而不是依靠上天,或者别人的施舍。而对于我来说,虽然我的声音和往常一样微不足道,但这一次,为了你,陆同学,这个国家没有对得起你的信任,希望我们能够补上。

定到票了,社会进步就是好

民主和科学

翁帆的爷爷杨振宁说民主和科学关系不大。这种言论我不想怎么批评了,老而不死是为贼,你是打不赢贼的。我只是有点想向党举报杨爷爷诋毁我们祖国。我们明明就是一个民主国家

我还想说说科学和民主的关系。外行写这个标题有点大,但我一直对科学与民主,甚至于人的本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他们的特点其实是很类似。

科学方法的核心不外乎就三点:假设,实验,结论。先提出理论,然后用实验来证实理论是否正确。最后交由科学社区同行评议,经受住考验之后成为新的知识。民 主社会的选举像极了这个过程:各个有不同理论的政党提出各自见解。通过竞争获得实验的机会,之后在由选民评议这条路是否正确。

但我还想更进一步,我觉得这种科学方法的三步过程更像是迄今为止能够形容人类学习的最好模型。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只能用外行人的话来说。大家都见 过小孩,特别是还不会说话只会爬的婴幼儿。他们特别喜欢乱动东西,无论哪里有什么声音都会好奇的望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更是一个假设和实验的过程 —— 这个玩具是做什么的?那人说的是什么意思,之后会做什么?没有人教我们轮子要圆的才能跑,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自己,火不能用手碰;但我们还是从小就知道。因为我们通过实验知道镜子里的那个人跟着我动了,甚至还有把手放在火上的感觉,甚至还有同行评议 —— 妈妈的责骂。这也是一种推理,实验,和得出结论的过程。

所以科学是不需要什么前提的,只有浅显与深入之分。对知识的探索不分时间和地点 —— 但会受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多人知道牛顿被苹果砸脑袋的事,但很少被人了解的是,牛顿被砸是因为伦敦处于混乱时期,正流行黑死病,他逃到了乡下(当然,这个 故事本身很可能就是牛顿编的)。战争时期的科学研究也并未停止,当然,因为当时的需求,研究对象当然也就不同。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原子弹。它是个杀人武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项科学成就,并且也进行了和平利用。

当然,集权国家也可以有科学,但对照下科学方法的三个步骤,马上就能看出科学方法的每一个步骤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而这一切,都和独裁与舆论控制有关。 一个最简单而又明显的反面例子就是遗传学的李森科。当一个社会被一种“主义”所侵占的时候,政治,乃至所需要的结论也就只有一个,这立刻就缩小了科学家可以进行假设的范围。试验结果和假设能否对上都没有关系,因为结论是可控的 —— 通过政治手段强迫别人承认。

这在今天的天朝还是很类似,虽然手段可能不同,但还是可以通过控制拨款或者政治压力的方式来控制科学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三峡的研究就是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另外你是否注意到神舟七号很少谈到在舱内舱外进行的“科学”任务,或者把卫星作为一项科学任务?

而科学,到底是什么?当爱国群众提起我朝的“科技发展”时,神舟七号和三峡总是会在例子名单里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有科技在内的工程,不是科学。事实上,如前文所言,我觉得三峡反倒是一个科学在天朝内失败的例子。

Science,或者拉丁语Scientia,原本的意思是“知识”。科学和工程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探索知识,一个是运用知识。工程并不完全依靠科学,有些东西是可以完全依靠经验的。而科学,并不能直接给你一座三峡大坝。

一个比较公认的理论是中国人在工科方面比较强。论文的量虽然是已经烂了,但在引用率上,中国的工科论文水平确实是比较高的。但这一首先并不完全科学,而是科技或者工程;二理科也并不是科学的全部。

我觉得中国的科研水平还是能很好的反应当下的社会情况。科学不一定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工程科目部分需要。你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稳定的环境和强大的国力是修不起三峡的。但是工程只是三峡这种项目的一部分,而当科学不能满足政治需求的时候,那些不愿看到也不愿承认的悲剧就发生了

在人文科学这方面就更别说了,天朝的记录你我是都很了解的。远的文革什么的就不谈了,从常凯申到毛少将,还需要我证明民主与科学的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