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别人提到互联网链接已死的问题,随便牢骚几句。
还记得以前的【互联】网,链接可是被视作是“民主”的象征。在自己网站上放一个链接就相当于你投了这个网站一票,毕竟刻意链接这个行为,通常都有某种正面原因,支持这个页面的内容,或者觉得信息有用。Google Toolbar 上那个pagerank 图标也不仅仅是给SEO的人看的,进入一个不熟悉的网站,一看评分就大概知道网站怎么样。
这个行为模式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使得我今天重启blog 也改不了这个习惯。有用的背景资料或者延申阅读必须要加上链接,这不仅是给别人,也是给未来的自己看的。不想支持但又不得不又引用的内容通常会引用网页存档而不是本身。但这两者现在都难以持续了,google 网页快照都死了。未来一个链接消失,那大概就是真的消失了。
我也很明白这些都是活化石行为了,下一代接触互联网/局域网的人压根就没有点击链接的习惯。还记得“长微博”,或者把文章转换成图片传播的行为刚开始时,看着是多么荒唐,现在似乎也没有人再提了。
至于原因嘛,enshittification 是个好词。一个互联网产品,甚至互联网本身的发展轨迹都大概遵循这个规律:不追求经济回报的hippies 发明一个什么很酷很好玩的东西 —— 小部分人尝鲜,觉得很有用 —— 资本介入,突然有了赚钱的压力 —— 吸引用户,或者把用户圈在花园里的重要性远大于用户体验。
现在在谈去中心化时,不会有人记起这是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虽然RSS 几乎肯定不是最优解决方案,但真的就比让算法决定我读什么更糟糕嘛?哪怕以前Twitter 按时间排序的体验都不错。哪怕一个重大新闻发生在多少个小时前,也总会有人retweet 或者继续讨论,不可能会错过。Twitter 对带链接的推文降权,加上鼓励引战,这个体验早就消失了。
我个人看法还是,下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还没出现,也不可能是bluesky。值得一提的是,“去中心化”的RSS 就是被高度中心化的Google 杀死的。
不过我虽然不介意流量,但这段时间一个比较意外的体验是,靠Google 还是有一些流量的 —— 中文用户似乎真的很关心毛利人是不是吃过人,吃了多少人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