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log was published on 28 August 2008 and may be out of date.
忙完了,可奥运会也完了:(
这几天看大家讨论奥运留下了什么东西,我的看法是,中国人所热爱的”第一“名号又增加了一个,网络更加开放了(到现在还没被重新封锁,希望我不会在以后回来把这一点删掉),而那几个被划为游行地点的公园,告诉了官员们阳谋这一套还没有过时::申请者几乎个个有去无回——真正的开放和民主还是很远。
政治就不说了,说说”举国体制“这个东西。主要是看了这篇人民网的最新指示:奥运时评二十七:谁说中国不是体育大国。
中国的举国体制长期在海内外受到批评。称其违背了体育精神,不公平的竞争,毁掉了那些成绩不够好的运动员的一生。具体例子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其实我个人认为,举国体制还是商业化都无所谓。参加体育,谁不是冲着那几个奖牌去的?主要问题是,这些体制的目的是什么。人民网的那篇文章提供的答案则是体制产生金牌,而”金牌大国=体育大国”。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争“体育大国”这个名号,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偷换概念,产生“金牌大国=经济大国=天朝上国”之类的逻辑。
举国体制对那些体育不发达的国家,有时候是合理的。是先有金牌还是先有全民健身就像那个鸡和蛋的问题,一个项目金牌其实也可以鼓励大家参加这项运动;而如果体育发展全部依靠兴趣,商业,虽然也会有效,但所需的时间漫长,需要有一代人,甚至更久的时间在社会中培养出参与体育的文化。
我的结论是,体制只要对开展全民体育有益,那就是合理的。
但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似乎忘掉了举国体制——金牌——鼓励全民健身这条路线中最后的那个部分,而把金牌作为了这个体制的目的。大把钱培养运动员不是起带头和广告作用,而是去拿金牌,这个路线变成了举国体制——金牌——民族自信心、为国争光等等。
看看中国最近几届,特别是这一届的奖牌榜就知道了,金牌榜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的金银铜牌数量不成比例。而得了银牌铜牌在场上痛哭的中国运动员更是时有所见。
说到底,又回到了中国人把体育政治化这个老问题上。金牌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导致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特别是对于体育部门的官员们来说,远高于发展全民健身的价值,因此很容易造成轻重不分的局面。
只有当有一天我们为了体育本身,而不是为了金牌而去参加体育,我们才会正确看待金牌的意义,而那个时候,中国才是真正体育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