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log was published on 8 December 2008 and may be out of date.
昨天和朋友讨论一些逻辑的问题。据我所知国内很多文科科目,不管是什么,都必修逻辑这门学科?至少我是没在课堂上学过。不过感谢维基百科和大学丰富的图书馆藏书,我有机会自学了一些简单的逻辑谬论。
我个人觉得逻辑是非常有用的一门知识,因为生活中的方方面都会用到。那些玩逻辑游戏的人太多了,也许是为了向你推销一件商品,或者是左右你的投票倾向。如果你没有一些逻辑常识,很容易被误导。
昨天就讨论了新西兰大选中那些党派的广告,在下面,仅供参考,不一定是对的。对于逻辑谬论不熟悉的朋友,里面的概念都指向了维基百科。下面基本上是聊天记录的剪贴,所以读上去可能有些不通,见谅:)
我们一致认为,恐惧牌是最常用的逻辑谬论之一。在新西兰,最喜欢玩恐惧牌的当然是那些没什么支持率的极端党派,特别是那些白人至上主义者。不过,在议会中也不乏这样的高手,例如已经说拜拜的优先党党魁Winston Peters,其选票很大一部分来源就是来自对移民恐惧的中老年人。在前几届大选中这一招都挺有效,不过Peters由于贪污嫌疑,自乱了阵脚,于是我们就和他说拜拜了:)
作为华人来说,我们当然不喜欢这种拿咱们当靶子的恐惧牌,但如果换一面呢?行动党和Rodney Hide,很多华人喜欢的政党和人物,他们在这次选举中的好成绩很大意义上也要归功于他们的恐惧牌,至少在华人社区如此——“犯罪很可怕?没错,所以就要投我”。恐惧牌的一个好处是,我们作为人类,总会恐惧一些事情,而打恐惧牌则总会满足一部分群体的心理需要,而对于小党来说,这就够了。
这种逻辑游戏实在是太普遍,大党照样也会玩。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工党的竞选广告,其核心理念就是:“John Key会说谎,不可信任,所以工党是值得信任的。”——你现在理解工党为什么会输了吧?这种广告真的只能骗傻子,而且John Key的清新形象使得这广告的作用再打折扣。在逻辑上来说,这倒不完全是诉诸恐惧,其中有一些假两难推理的元素。
相比之下国家党的选举策略就要隐秘得多,主要得益于公众有从众心理:“工党都干了九年了,该换了”,他们没有必要玩一些逻辑游戏。不过严格的来说,还是有的:
- “a change for a brighter future”(投“改变”一票吧,改变之后的未来会更好)——奥巴马的当选使得这句话看上去更真,也是利用了公众的从众心理,另外试图把John Key和奥巴马联系在一起,也是一种逻辑游戏。
- John Key 的名言之一,评价 “working for families”是“communism by stealth”。给对方戴帽子是一种叫“Name calling”(我不知道中文名,中文维基似乎也没这篇条目,似乎可以直接翻译成戴帽子?)的策略,给对方戴上不好的帽子,那么对方的所作所为肯定也是坏的。但问题是communist真就是坏蛋吗?
而更聪明的策略其实来源于绿党。如果你对选举还有印象的话,你应该记得绿党的广告吧?一个小女孩的形象,好像快要哭了,然后告诉公众“Vote for me(请为了我投票)”。女孩很可怜,不是吗?但仔细想一想,投绿党真的能让孩子们过得更好吗?
逻辑上来说不见得,这只是利用你的感情来避免你开始理性思考,从而达到蒙混过关的效果。感情也是人类的原始情感之一,所以通常情况下还是很有用的。The Simpsons里那个主教的妻子Helen Lovejoy不是就有一句口头禅“Won’t somebody please think of the children?(没有人为孩子考虑吗?)”,利用人们情感这一招也是非常古老的手段,特别是用儿童的名义,这一招已经被宗教界的人给玩烂了。
至于中国国内的例子,不是昨天的讨论范围,不过我一抓还是一大把,只是不敢说多了,犯忌讳:)
“如果把XX党推翻了(或者是实行民主,或者是任何言者反对的东西),那么中国将会再次沦为西方殖民地,中国人又会回到做牛做马的时代!”
“你是中国人吗(或者是你爱国吗之类的)?是的话就如此如此做!你不这样做就是卖国!”
如果你理解这些句子的逻辑错误有困难,可以参考一下我上面给出的各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