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房价的下一个重大挑战

REINZ 的房价指数中有一栏是五年年化回报率。除非发生什么没有人可以预料到的奇迹,奥克兰房产的回报率即将在今年年底变为负数。7月份的数字中,距离负数最近的地区是奥克兰中区,现在的年化增长率只剩0.3%。

当然这不是因为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因为时间实在是过得有点快,五年前的今天正是疫情时过山车的起点。五年前爬上去的速度有多快,五年后年的跌幅也会是同样的速度。这个跌幅将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开始迅速上升,假设价格保持平稳的话,五年年化回报率将在明年年底到达最低点 -4.5% 左右。

这本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数字游戏,但考虑到岛国炒房客的数学能力普遍 …… 不高,这完全可能成为又一打击信心的统计数据。

就个人看法而言,这不是开玩笑。记得以前看到传说中数学很好的天朝人的讨论房价,一个人认真在说年化收益率6.5%,引起了一堆人疑惑 —— 怎么这么低,不是说好的价格十年翻倍嘛。印象更深刻的是,三年前的房价已经从山顶滑到半山腰了,岛国大众媒体依然在报道房价上涨

由于数字实在是不好看,炒房业近一两年来开始更注重宣传长期回报率,延续之前“什么时候买房都不亏”的说法。但一个典型新西兰人换房的速度也就五年左右,所以这个跌幅也开始在亏钱卖房的人数比例上开始逐渐显现。

而接下来该如何改口 …… 我相信一定会有解决方案的。

岛国版教材审查

最近新闻中,传说中国家党内最进步的部长,未来的总理下令从儿童识字图书ready to read 系列中取缔除了人名之外的毛利语。不管是不是被迫的,这层面具大概也是不用再维护了。

不过先说点其他的。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帖子,新西兰各个地区名字的来源语言。看评论似乎并不是很多人意识到新西兰地名和印度的联系。

新西兰的殖民时期正好和“jewel in the crown” 印度被统治的时间重叠。作为时代印记,很多地名持续到了今天,比如说奥克兰人把自己城市外的神秘地界雅称为“孟买山南”,惠灵顿有主要城区和街道直接就是印度名。在Hawke’s Bay这边,主要城镇都是以当时的印度殖民地官员命名,城镇内也不少类似 Hyderabad, Meeanee, Lucknow 之类的路名。

细究下去的话,这些地名大多都不是直接用印度借来的。通常都是通过某艘船名,或者某个官员或农场主在印度生活或者任职过的地方,绕了一层关系之后出现在地图上。

不过真正想说的是,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提到Coromandel,或者奥克兰的广播里说Khyber Pass Road 现在的交通如何时,正常人都不会觉得有半点异样,或者觉得这些称谓和纯洁的岛国格格不入。这是因为时间够久,这些词语已经彻底融入本地语境了,本质上就是新西兰英语词汇。

同样的,在说到毛利语词汇时,真的会有乡民说到“kiwi”之类的词时,会觉得是在英语中掺杂毛利语嘛 —— 这本来就是新西兰英语中的词汇。

家里的小型人类最近也在跟着学校学习这套书籍。虽然还是低龄入门版,没见着毛利语词汇,但每天的家庭词汇都是我负责读书,所以也好奇,提前超纲一下,看看里面都有什么词。这套书在网上可以免费下载,所以找到并不难。

结论就是和上文一样,那些词本来就是新西兰英语词汇。如果是纯粹的外国人,不知道这些词汇可以理解,但本地人在谈到毛利部落集会的那个地方时,如果非要维护英语“纯洁性”,不能说Marae, 而把这个地方喊成 “Maori Meeting House” 不仅感觉挺傻的,意思也完全不一样了。或者就像下图里一样,跳舞时甩的那个球不能叫poi, 大概只能叫dancing ball?

而说毛利语版本的不含英语,所以要对等,那就完全是扯淡了。毛利语中的英语借词何其多,随便翻了一本都能看到。不过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 毛利语作为母语的人口会认为他们在说英语嘛?当然也不会。

教育专业的问题留给专家。不过就个人经验来说,我并没有发现家里的小型人类会混淆英语,中文拼音以及毛利语的发音规则。而一句话中混杂不同语言的词汇,这是学习语言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 这也正是语言吸收外来词汇的自然表现。但哪怕不用特地强调,问他一个词属于哪个语言,似乎也从来没有答错过。

作为天朝人,对“维护语言纯洁性”这种行为并不陌生。我个人是不喜欢用R 开头那个词,但这看上去确实像岛国现政府讨好某群体的virtue signalling。明面上的要求是不能使用毛利语,但就像之前例子,Marae 不能叫Marae 的话,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大概是识字读物就不要涉及原住民文化了,简单省事。

又一条”red tape”

岛国的房产专家大概都知道building code 中这么一项规定 —— 如果一个建筑的高度小于建筑和最近边界的距离,哪怕是通常豁免的小型建筑也需要申请建筑许可building consent这条规定最近被Seymour 宣布为“red tape”。小型的garden shed 可以沿着边界修了。

不是建筑行业的人,但我知道这条规定的来源是为了火灾或者建筑倒塌时避免波及邻居。但具体有什么研究数据支撑这个结论,又是是从什么开始的,确实让人好奇。网上搜索了一下似乎并没有明确的reference,只知道1991年的Building Act 就有类似规定。这看上去更像是过去的经验总结。

不过我觉得更值得说的是,不管是否把这个要求看作red tape,很多人的后院都是有“违建”的。乡民们garden shed 大概率都是建在某个角落,顶着或者靠近边界围栏。从技术上来说,这并不合规,但似乎很少听到谁真的专门为那几百块钱的shed 去申请建筑许可。传说中没事找事干,处处跟人们作对的官僚机构似乎也并没有翻墙到每个人的后院,强拆掉“违建”。现实是只要邻居没投诉,也没对邻居造成任何风险,地方政府并没有精力,也懒得管这种事。

岛国MAGA 口中的”red tape” 不乏这种例子。前段时间大张旗鼓宣传的将理发店从官僚机构中解放出来,看上去也是如此 —— 半个世纪前的规定现在可能并没有实际意义,但没见谁因为理发店里不能放零食,喝酒,或者带狗进去而导致生意进行不下去了。虽然不是熟悉的行业,但现实中大概率也是那种不告不理,风险极低的政府规章。

这种规章直接取消了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意识到一点—— 议会以及内阁讨论问题的时间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每年的会议时长就那么多,这些问题是真的火烧眉毛需要立刻解决呢,还是Seymour 实在是找不到传说中残害百姓的red tape了,只能翻出这种例子。

我是确实好奇对garden shed 的规定是怎么来的,毕竟谁会反对删除过时和冗余法律文件?但新闻稿和政策页面中完全没有提及政府对放宽规定带来的风险做了什么研究,收益是否大于风险。

不过作为个人生活经验来说,shed 里面大概率都有一罐汽油,也许还有电动的打边机之类的,个个都是潜在的火灾风险来源。至于奥克兰的华人乡民们有多少有意建了一个大shed 里面搞个煤气罐炒菜,或者直接出租,这个更是不用说了。

要是哪天邻居一把火烧过来,到时候会是谁的责任呢?随手一搜便知这并不是完全没有发生过

近况更新 – 以及感谢当年的国家党?

自从家里人裁员的风声开始也差不多三个月了。原本预期找到下一个工作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毕竟市场不好,又是小地方。不过就实践经验来说,市场现状似乎是好于预期 —— 总共5个面试,成功拿到其中两个。原本计划是休息一段时间,最后也没成,两份工作几乎无缝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选择的是某跨国企业在本地的分部 —— 在此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像 Hawke’s Bay 这样的小地方还有这种工作。搜索了一下,几年前在本地开设新办公室时,公司明确表示这完全是得益于政府对光纤网络的投资,使得公司可以将部分职位转移出奥克兰。

岛国的Fibre network 曾经我读书时的毕业论文主题,所以对话题非常熟悉。结果没想到又以这种方式联系上了。

当年面对同样的基建选择时,塔斯曼海峡两边做出了十分不同的选择。这边是政府投资,主导村村通光纤。虽然小型城镇可能只会把线路牵到学校和诊所,但也能涵盖路线途经的居民。而在同一时间,对面澳洲最懂经济的总理公开表示,政府为什么要出钱资助家庭娱乐系统

十几年后的润澳大潮中,宽带大概是少数几个人们普遍承认新西兰比澳洲更有优势的基建。现经济专家党政府的各种“省钱”项目,又有多少远程医疗和教育项目依赖十多年前做出的基建决定。

不过公共支出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此,能够让人看到效果的时间几乎必然会超过一个选举周期。在岛国的光纤到户计划中,虽然从规划到开始中间有过选举和政府更迭,但后来的国家党政府基本延续了同样的建设计划,使得作为乡民的我可以在今天受益。

而现在的政治环境,着实让人没有同样的信心,岛国现政府取消的项目,有多少纯粹是因为“那是工党干的” —— 从整合地方政府三水服务,到南北岛的海峡轮渡,个个都是现在“省钱“,但很大可能会让十年后的纳税人成倍付出更多代价的决定。

在政策连续性这方面,工党确实要好很多 —— 几星期前去了趟奥克兰参加行业年会,工党负责行业事务的议员表示虽然我们依然不赞成现政府的决定,但行业需要政策连续性,我们不再坚持执政后回退立法重新开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善。

当然岛国现在的问题时,如果大家的计划都是润澳,十年后的纳税人要付多少钱,确实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现在尽可能捞更多然后跑路就行?

“房价必须和经济脱钩”

从来没有意料到任何一个新西兰红蓝两队的政客,可以公开说出这样的话

“We’ve got to decouple the idea that the economy is linked to house price growth. It’s not.”

“Destroying the idea that the New Zealand economy should just be based on house price growth is a fundamental formula this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embed into the New Zealand psyche and also into the arteries of the economy.”

虽然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根源,但由于利益关系太深,从Key 到 Ardern,也就只敢说控制房价上涨幅度而已,完全没有意料到一个国家党籍部长敢公开宣布房价和经济脱钩—— 我的第一个反应大概是奥克兰的炒房客知道这个发言吗,毕竟他们都知道这个国家除了炒房就没别的事干了,必须且只能炒房。

不过认真说,虽然这些话我是完全同意,但是说和做是两回事。而我是实在看不出,现在政府的各种政策有哪一点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的。如果要cynical 一点,这更像是先看到现状,然后修改自己口中的目标,使其符合这个现状。更何况所有决策都需要内阁决定,一个人的观点完全可以被这个过程否定。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把这当作真心话或是政客的现实需要来看,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现政府对未来房价上涨没有任何信心。大概是下次中介说“再不买就来不及了”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奥克兰的政治倾向

一系列挺有意思的民调 —— 奥克兰人对现政府,包括Luxon的态度远好于全国其他地方,支持率的差别甚至有20%

新西兰的“左右”正在重新站队,这个倾向至少两三届选举前就已经开始显现了。从上届国家党政府开始,除了2020年的特殊情况,红队就从来没有真正赢过奥克兰。在此之前,蓝队的总理在乡村地区更不受欢迎,完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今天的农场主们当然还会继续给蓝队或者黄队投票,但作为乡民之一,个人看法是这完全是不考虑其实际政策,纯粹惯性使然而已。

至于为什么,大概大家都不太好意思把移民这个词说出来。当然作为其中一份子,我说几句个人看法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最大的问题是移民并没有足够的动机关心新西兰的未来,或者把这个国家的未来和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需要明确的是,这不是怪罪移民群体,完全是现有政策组合的结果。永久居留没有时限,而且随时可以去澳大利亚。本地人都知道跑路,而对本来就有海外联系的移民来说,潜在的后路实在是太多了。

归根结底无非就是被说烂的问题,过去三十年来,岛国的经济增长来源无非就是进口更多资金和吃饭的嘴巴,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炒房,无论左右政策都超不过这个范围。这个惯性如此之强,在奥克兰路上随便捉个炒房客,大致都会理直气壮地说,不炒房这个国家还能干嘛?

如果拿到身份,或者捞一笔就跑是每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项,那对公共医疗以及教育的投资,这些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政策选项真的重要吗?相反地,政府服务私有化,减税,尽可能地在跑路前多捞,则必然是需要支持的政策。如果有足够多人持类似看法,政客自然也会满足他们的需求。政策的恶性自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岛国左右都说要学习和追赶澳大利亚,但是有几个政策是绝对不可以学的 ——Fair Pay / Modern Awards 算是一个,怎么可以搞社会主义威胁雇主的自由呢。另一个就是不可以学澳洲的人口政策 —— 人口规划不仅是社会主义, 而且是只有共产党才会做的事。

永久居民的选举权问题也是一个偶尔被提及,但通常迅速被掩埋的问题。2023年的独立报告推荐如果一个人在海外获得永久居民身份,则需要在本国居住三年,也就是一个选举周期后,才能获得投票权。个人觉得是非常合理的限制,避免政客为了自己的短期政治利益进口选民,但就和上两个政策一样,早就没影了。

Explainer:新西兰房产的政府估价和地税

以前有一篇blog 很简单地说了下地税是什么,和一些党要求的土地税有什么区别。这看似非常无聊的自言自语,不小心通过搜索引擎成为访问量最高的内容之一,其中内容也被拆来拆去出现在不同地方。

而这次趁着奥克兰新政府估价的发布,重新更新一篇,为匮乏的中文互联网增加点营养。

个人判断岛国各路天朝裔房产砖家究竟有多么砖业,最简单快速的方式就是看他们怎么看待地税(rates)和政府估价( rating valuations)。一旦说出“房价涨政府可以多收地税,政府不可能让房价跌”之类的话,就知道可以不用浪费时间了。

简单来说,政府估价只用来决定如何分摊地税。比如说,预算决定征收一亿地税,而该地区的房产价值总额也是一亿,房产估价中每一块钱就会摊到对应的一块钱地税。如果喜闻乐见的房价翻倍发生了,那么就是每两块钱估值对应一块钱地税,每个纳税人交的钱,以及政府税收总额并不会变。

而究竟要收多少钱是通过Annual Plan决定的,就是那个政府每年吃力用各种语言征求大家意见,但砖家们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或者觉得政府在走过场的那个程序。

从此不难看出,估价得出的那个数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对整个地区估价的methodology 一致,哪怕对每个人的房价都估高或者低了,只要偏差的比例一致,并不影响税负的公平性。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很多,但上一篇blog已经大概说过了。

也就是说,政府估价本来就不是为了获得准确的房产实际价格。而估价公司显然不可能,也并没有登门拜访每一栋房产,不可能知道房产里的装修多么高档。但估价公司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资料可以知道房子和地面积多大,什么年代修的,材料水平如何,最近有没有申请建筑许可,翻新或者增加设施之类的。通过GIS 也可以得出大致地势,是否有景色等潜在影响价值的地理因素。

基于这些因素,加上近年来的销售记录,就能大概将地区内的房产归类,并且通过模型得出大致价格。当然和地税一样,实际情况要复杂很多,我也并不知道QV 等估价公司的模型具体细节。但无论如何,大原则无法背离 Rating Valuations Rules 以及Rating Valuations Act 1998

除了提供估价服务的公司之外,给岛国人提供虚拟数字娱乐游戏,哦不,即时房产估价的各种网站,例如homes.co.nz 或者trademe property,数据来源其实都是同一个,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不过如果没有登门拜访,政府,或者估价公司怎么可能知道房产的”condition”?依然是靠推断,通过房产年龄,建造材料,以及该地区最近销售的类似房产可以大致得出同类房产的维护水平。大面积估价时,有时候也确实会派人开车在整个街区逛一圈。

其实政府估价本来就不包含建筑本身的价值。虽然项目中有一个“improvement value“, 但这实际上是个非常简单的算术题,仅仅是用估计的房产总价值(capital value)减去土地价值(land value) 得到的数字而已。

对大面积估价来说,建筑价值本身并不重要。毕竟市场上通常只交易土地或者土地+建筑,如果只有建筑但没地方放,也就和地税没什么关系了。虽然有时候这可能导致奥克兰的各种百万豪宅中,理论上的建筑价值 improvement value 只有几万块钱而已,这也并非偏离现实,毕竟炒房炒的就是地皮,房子本身是贬值的。在奥克兰炒房最疯狂的时期,占地面积大的老房子,有没有房子本身的价格差距也确实不大。

但是land / capital value 的区别可以实实在在地影响地税 。 Local Government (Rating) Act 2002 允许地方政府选择两个估价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地税计算基础。在奥克兰使用capital value ,但有些时候使用land value 更加合理 —— 比如说regional council 主要负责自然保护和灾害风险管理,修个防洪堤坝可以让每个人获益,而这和他们的土地上有没有房产并无太大关系。

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尽数。不过这些话题背后的法律以及原则在网上其实都是搜索便知,甚至都不需要多少时间阅读,理解的障碍几乎为零。那么为什么“房价涨政府可以多收地税,政府不可能让房价跌”这种说法还能如此广泛传播?

就说一个例子好了,这两天不小心听到岛国房产传媒集团NZME 的Shittalk ZB,其中的当家花旦在告诉大家放宽心,新的capital value 和房价无关。不仅在广播里,网上各种专家也纷纷出动复述同样一件事 —— 而过去十几年每次估价上升时,有没有砖家主动说过这事?

Exactly.

国家党可能让每个年轻人损失$35k

今天的新闻说,岛国的英语文学专业财政部长不排除修改 KiwiSaver,有可能会限制或取消政府每年 $521 的补贴。好奇之下算了一下 napkin math,如果彻底取消,假设平均每年 2.5% 的通胀率,6% 的投资回报率。一个从 20 岁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到 65 岁退休时,退休账户会少大约 $36,000。

按照岛媒的尿性,这个标题党毫无问题。不过由于是正确的党,所以岛媒应该不会这么干吧。

单从这个政策来看,我其实感觉无所谓。虽然它通过保底回报鼓励大家储蓄,从而减轻未来的财政压力,但它也涉及一个最基础的公平性问题:如果政府纳税人花钱补贴一个储蓄计划,那为什么不补贴其他计划——比如 KiwiSaver 服务商通常也有非 KiwiSaver 的版本?而对于没钱给退休储蓄账户存钱的人来说,等于错过了三万块钱。

但公共财政决策的基础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取舍问题。需要花钱的地方无限多,每个人都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想看到的公共投资有多么重要,而且理由通常都很合理。但除非是资源无限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要有取舍和优先级排序。

比如说,如果砍掉政府这项补贴,在不考虑未来潜在成本的情况下,每年可以节省约 $1.1B。但这不是可以省下这笔钱的唯一方法,例如:对现有的新西兰退休金进行资产/收入测试;或者取消对炒房客的减税。这两个选项都可能节省相近,甚至更多的财政支出。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选谁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我对炒房客的减税持高度怀疑态度——哪怕这种减税真的能保证房租稳定(虽然并不能),本质上还是把租客交的税转交给了房东,而这笔钱本可以用于医疗、教育或退休储蓄等其他方面。当然,按照经济专家党的逻辑,这叫“给大家省钱”。

如果经济专家党真的有什么所谓减少浪费,用更少的钱达到同样目标的妙方,其实我是相当愿意支持的。但就像美帝那个版本一样,并不可能有。过去 20 年的历史经验一直是,所谓省下来的“浪费”,实际上只是把成本转嫁给了未来、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重新收回来而已,然后同时还会高喊,不要债留子孙。

如果他们真敢这么干,本来就比不上澳洲的退休储蓄又减少了一点吸引力,再增加了一个润澳的理由。

这个南太平洋岛国的名字

平时偶尔想起来,就会跑去看看Media Council 的各种裁决。这个娱乐项目大致可以等同于观察岛国的MAGA行动党选民最近的两分钟仇恨对象都有些什么 。大部分投诉毫无意义,纯粹浪费时间,但民主社会里又不得不认真对待他们并付出相应成本。

回顾放假错过的内容时,看到了一个非常meta 的投诉。简单来说 Stuff 的主编写了篇专栏,表示最近对使用“aotearoa” 这个词的投诉增加了。

这是岛国版MAGA 长期的仇恨点了,不是什么新问题。但这篇文章非常聪明地引用了目标群体的偶像,行动MAGA党党魁的发言:

“There’s a Māori word for New Zealand, there’s obviously New Zealand. The Māori word Aotearoa is on our money, and it’s on our passport, so I would just make the argument that while I prefer to use New Zealand, I’m not here to stop other people using Aotearoa.”

然后这篇文章就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投诉了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简单。如果在岛国街上随机拉个路人问England, Britain, Great Britain, United Kingdom 的区别是什么,他们能答对嘛?当然这并不妨碍在日常生活,甚至媒体中混用这些词来代表英国。

而Aotearoa 这个词本质上就只有一个问题 —— 它是毛利语,不是英语(虽然技术上我认为这个词是已经进入新西兰英语的英语词汇,但这是题外话了)。 剩下的就是老生常谈了,说多了就会伤害他们的感情。

而在媒体之外,日常生活中对国家的称呼就更没有什么争辩的意义了,爱叫什么叫什么,这是各人自由。我喊天朝或者岛国之类的早就成习惯了,也没有人假装不知道这些地方在哪儿 —— 虽然我非常刻意地区分天朝和中国两个词之间的区别。

这群人中最近新产生的一个说法是,我反对不是因为这个词是毛利语,而是错误的毛利语,正确的词是”Nu Tireni”。这大概就是“天朝”与“中国”之间的区别,让他们理解英语音译和本土词汇之间细微的政治意味差别,确实要求太高了点。

而在天朝墙内,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东大”之类的词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无论我喜不喜欢这些词,我没有必要假装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谁要是闲得在网上每篇帖子下面挨个去纠正这是中国,不是天朝,兔子,东大,或者一万个名字中的任意一个,大概率会被看作神经病—— 但在岛国,真的就不乏这种人。

这说来说去还是和其他事一样,有了这些仇恨对象之后,政客真正在做的事就没人关心了。

国家党:应该继续提高最低工资

在岛国执政党的facebook 上看到了这样一个贴子,向目标选民(boomers)宣传自己在退休金上的德政。

至于这和最低工资有什么关系 —— 如果对新西兰政治有半点常识,都知道这德政和懂经济党的专业理财团队并没有多大关联。现行法律将退休金额度与社会平均工资绑定并每年调整,例如一对夫妻的退休金不能低于税后平均工资的66%。在修改法律之前,无论对哪个执政党,这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大概就和降通胀或者打击犯罪一样,与其感谢岛国执政党,也许更应该感谢时间的流逝。但是facebook 嘛,下面的回复毫不意外地都是国家党好,毛利人坏,左派坏。

不过要我理解的话,这明显是国家党是认为社会最低工资还不够高。毕竟涨退休金的首要条件就是涨平均工资,而涨平均工资的首要条件就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 高收入者并不依赖工资。就是不知道把这段话翻译给国家党的另一批主要选民,岛国的小商人们,会是个什么反应。

一个相关问题是,新西兰福利系统中只有退休金是与平均工资挂钩的。虽然这个比例比起半个世纪前少了很多(80%的税前工资),但至少保证了boomer 们的收入不落后太多。

但所有其他社会补助,包括失业和残疾补助,都是和通胀挂钩。工资增长速度通常快于通胀,也就是说依靠生活福利生活的人在过去40年间越来越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

上一个工党政府曾经修改法律,把所有福利与平均工资绑定,试图扭转这一趋势。然后就发生了疫情后的通胀,导致通胀速度超过工资涨幅。“乱花钱”的工党一不小心就省下了几个百分点的福利支出增幅

现在的国家党政府上台之后,这个修法被回退至最初版本。有了疫情后的特殊情况,给出的理由当然就是比起虚伪的左派,我们才是关心社会底层。和通胀绑定,他们拿到的钱多一些。

不过如果这真的如他们所说是一件能多拿钱的好事,他们又明显忘了boomer 们的退休金,没有把退休金也和通胀绑定。现在在facebook 上感恩戴德的boomer 们不知道对这又这么看。

政客要做到前后言论一致,这实在是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