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房产难民的第三年

This blog was published on 5 September 2018 and may be out of date.

最近看到一篇统计计算了可承受中位数房贷的最低收入标准。 统计本身没啥意思,不过文末倒是看到奥克兰最大中介公司警告奥克兰人说不要轻易移居外地,不然想回去时就很难适应落差了。这一建议应该算是相当客观和公正,和这家公司在奥克兰之外没有多少业务这一点肯定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我正好有点经验。

从blog暂停营业到今天,个人最大变化大概是三年前搬离了奥克兰,在一座不到两万人小城定居至今。不过那时的住房价格并不是到了我负担不起的地步。除了存款之外,还有父母牌银行提供的无息贷款。但是和大多数不喜欢养“懒人”的天朝裔优秀纳税人一样,我也觉得没有任何理由需要拿自己和父母一生的积蓄去供养一个为了可以在家玩游戏而炒房的投机者。

所以跟村民自我介绍时,我通常都会表示自己是房产难民,跟他们那些JAFA并不一样,我也不是有钱随便花的天朝人。

小城房价不仅一个人的工资就可承担,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 —— 传说中的生活不便几乎不存在。镇上拥有全国三家主要超市和各种全国连锁商店。日常购物、海滩、森林甚至是去农场摘草莓等生活项目,几乎都在10分钟车程之内。而每日通勤只需15分钟步行,汽油都省了。

所有这些生活成本,还抵不上奥克兰类似住宅的房贷。在奥克兰交给银行的利息都留在了自己手里 —— 以后哪天真想回大城市了,手里资本也要充裕很多,哪里来的落差?更何况我可能再也回不去每天坐一小时公交的日子了。

当然我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本这样逃难。越高精尖的工作越难离开城市。不过对于像我这样的低收入人群和到处都有工作的职业,例如护士、教师警察,无论是对比生活成本到质量,没人觉得这是一个需要选择的问题。更何况在新西兰各地,同样工作的工资差别并不是太大。

但是对房屋中介、房产“投资者”和东拼西凑上船的普通民众来说,究竟要为“世界宜居城市”的名号买单买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个问题了。至少至今大家似乎都愿意为房价买单,毕竟这单很多人已经买了,还在算计着之后还会出现一个更大的冤大头。

不过除此之外,似乎其他的事情都应该别人买单。

比如说“学区房”的价值可以翻倍,但是在“学区”学校工作的教师却负担不起住宅开销。又或者说,开发商们说房价太贵是因为开发商负担的基建费用太贵。这些费用应该由纳税人分摊才对。

更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的奥克兰地区汽油税。加税之后奥克兰的价格通常比我这里贵$0.20/L,加满50L油箱的话大约贵$10。说多其实也不多,反正中介们提到房子每星期涨几百块钱,或者房租每年涨幅时从没觉得这太多了。不过当然,纸面富翁或者他们的代言人都认为一个星期涨$10穷人们就要活不下去了。倒是政府真的在发能源补贴时,那又变成了浪费公帑

我并不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大公无私,从不为自己利益着想。但在追求自己利益同时,也应该为自己造成的成本买单,而不是说自己在房子上赚的钱都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其他事情一概无关。

我一直说无论在天朝还是新西兰,房价是社会问题中最不严重的那一个。房价对社会和政治所带来的副作用反而不是可以轻而易举扳回的——你真的希望你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政治和经济被房价绑架论出身不论能力的社会中么。

一个例子是2017年选举。虽然政府更迭,但在奥克兰传统工薪阶层选区中(1/2/3),前执政党其实并没有损失什么选票。毕竟哪怕你再怎么白左圣母,投票时,第一个想到的多半还是赔上自己全部家当的房价稳定。

不过还好,无论既得利益者要怎么控制舆论,物理定律是不会变的 —— 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