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改革

作为所谓的外国友人,从中国回到这个读书学习的地方,最强烈的感觉是如果单就上海,北京之类的大城市来看,中国才更像是二三十年前中国人间传说的资本主义国外,科技发达,遍地都是黄金,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而回到这个农村国家,每看到一处都感觉没有生气和活力。拿50甚至100年前的照片和今天的一些地方进行对比,你会觉得那些照片就是今天拍的,只是把彩色转换成黑白照片而已。

这已经够糟糕了,但还不止,三个月之后再回到这个国家,虽然地方没有发展,但物价方面,却像是已经过了多少年一般,已经涨了几个来回了。交通,食品,无一不是更贵了。更严重的问题是,商品和服务税(Goods and Services Tax, GST)上涨2.5%几乎已成定局了。

GST和增值税(VAT)其实没什么差别,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对大部分商品和服务,换句话说,生活中所有需要付钱的地方,征收的税。增值税通常是选民,包括每一个到国外的人最不习惯的一个名词。很多国家的商家在广告中标明的商品价格是不含增值税的,西兰虽然有法律规定,除非一家公司的主要业务不是零售而是企业间的批发,否则广告中的价格必须含税,但这条规定是有漏洞的。这种情况常常给人一种“为什么我还要平白无故付那么多税”错觉。但,政治好玩的地方不就如此,我觉得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背后的基础其实都是心理学。中国照样有增值税,但一般民众不会提什么意见 ——  看不到就无所谓了。

增值税有一个好处是其他征税没有的 —— 无法逃避。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做帐做小,对某一种商品,例如烟酒征税,我大不了不买就是了。但增值税却是没有那么容易避免,有商品交易的活动就有增值税,虽然付现金可以避免被征税,但这就不属于合理避税的范畴了。总理John Key在讨论税率改革时,用到的一个理由就是涨GST,减个人所得税可以降低逃税的问题。

但真正的动机却显然不是如此。增值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所有一视同仁,无论是你富翁还是贫民,被征税的税率都是一样的。 新西兰统计局说,GST上涨2.5%将会导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2%以上。但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来说,这2%的感受却是不同的。每周的开销从100变成102,和1000到1020的转变,前者对生活的影响更大。

更何况上涨应该不止2%。新西兰的商家为了吸引眼球,商品物价通常会以.99结尾,这是根据成本,开销之类算好了的零售价格。如果增加个2%,商家会面临两个选择,商家自己吸收这2%,或者将这几年的通货膨胀等导致的开销增加一道加入售价之中。

但商人是赚钱的,不是社会福利局。一些小商品可能会因为价格变动太明显而无法加价,对于其他商品,如果有机会多赚点钱,那干嘛不呢。

不管John Key和国家党的动机如何,这次税率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无疑于是高收入群体,获得了最大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这没什么讨论的意思,因为在一年多前投票之时,人们就应该意识到谁是劫贫济富的政党。但这样的政策真的有助于经济发展,吸引富裕的人群留在新西兰?当所谓“富人”,或者觉得自己因为在房地产方面有些投资,所以就是“富人”的那部分华人群体,觉得低收入群体揩了他们油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想过,一个健康的经济需要有生产,消费。那么房东的房子都是租给谁的,工厂里的财富是谁创造的,东西又是卖给谁的呢?总不会都是租给另一个房东,卖个另一个工厂主的吧。

所以政治上妥协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虽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的本性,也没有人说这不对,但却得非常注意不能把相对的群体给玩死了。Johen Key 对议会的年度报告中说只要GST上涨,社会福利也会随之上涨,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问题,但却一直无法给出细节。而真正可以让大多数人高兴的办法,对例如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免税,对并非健康经济活动的房地产交易征收征地税,却一直拒而不谈。

John Key 选举时曾经承诺说要留下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并且希望吸引国外的新西兰人回国,不过按照这个程度下去,任何一个大学毕业生想要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平均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困难了。

中科院院士

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但这个词在我这里,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从新闻中给我的印象,这群人根本不像是一群什么做学问的,我都怀疑他们有没有真本事。

所以说起呼吸税,我是不感到惊奇的,而且我还会说,中科院院士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还远没有结束。他们给我的印象就像是统治者所雇佣的一群并不高明的狗头军师,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寂寞而到处乱出馊主意,用中科院院士作为关键词搜索,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消息。

如果是我的话,我没准还愿意交这每月20块钱的呼吸税。原因很简单,花钱免灾。你是愿意每月出20块钱,还是愿意让他们给你搞些类似于蛋白精的东西出来?20块钱对低收入人群来说也是问题,但杀伤力总比奶粉小吧?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不能不吃蛋白精也不交呼吸税?Well … 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了?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回到正题,其实我个人不反对就环境问题征税,但有几个问题。

一是这如何促进环境保护?那些不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是否可以免税?那些大排放的企业是否应该课重税?院士先生说每人每月出20块钱,但婴儿的呼吸量比成人要少很多,是否应该减免?如果我给我自己戴上面罩,是否可以减税?

二是收来的钱要怎么用?很多人喜欢拿新西兰的放屁税作为例子,但这笔税收的确是用于研究新技术,例如给羊戴面罩,或者改善羊群饮食减少甲烷排放,而这些研究出的技术政府又以极低的成本向农民们推广。而在中国……我就不说了。如果我交了20块钱,政府是否应该保证我吸进自己肺里空气的质量?做梦吧哈哈。

三是向谁收钱?院士先生提出的“呼吸税”其实本质上是一种非常隐秘的人头税,也就是说,你生出来了就有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管你是否赞成“西方普世价值观”(我不喜欢这个词,普世价值观不该有东西方之分),你都应该承认,生的权利是天赋人权,我不应该为生而付出任何代价,更没有道理对我的存在征税。

既然是人头税,我也不认为这笔钱会真正用到它声称的方面上。

在西方,哪个政客敢提出这种人头税就等于将自己的政治生命画上了句号。不能不说,神州之所谓神州,就是因为这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