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里都找不到的弱智?

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点击可以看到故事的结尾。

据说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 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虽然这句话的出处有疑问,但毫无疑问的是,作为天朝人,它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我们不应该前进的方向:我们在生存能力和政治觉悟上如果不能达到全球人类平均水平,也至少不能输给动物世界,否则就真的太丢脸了。

作为一个对社会学和生物学都有点知识的人,我觉得两者有着非常有着而且很紧密的联系。动物世界的行为模型可以被看作 是人类的简化版,从最简单的自然反应来说,我们和单细胞生物的行为习惯是一样的。一个例子是趋温性,寻找比较适合自己的温度但又不太热的地方。在太阳暴晒下,单细胞生物会往角落里钻来躲开太阳,而我们会逃到屋檐下乘凉和吃冰糕降温。当然我们也有比较高级的地方,猴子通过打架和对上级服务(挠痒痒)来确立等级关系和往上层阶级爬,而打架失败的会被猴子其他猴子鄙视,甚至是被赶出族群;而文明的人类社会则用多数决议,共识等机制来决定领导。虽然不打架了,但最后胜出的通常还是强者。

人类和动物世界间是如此的相似,很多人也用那句疑似林语堂的话来形容今天的天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的在两者间做一个对比,我觉得是个遗憾。虽然我在两者间都不是专家,但还是忍不驻尝试一下,搏君一笑。

其实在政治觉悟上,比起动物世界来说我们真的强不了多 少。猴子通过打架来决定新一代领导核心,而天朝的三次核心转移分别是通过政变,天安门事件(还有装孙子的江)和私底下勾心斗角来完成的。虽然胡萝卜的隔代继承比较和平,但比起全球平均水平,还是差了那么一点距离。而且用这种事实来分析我们和动物世界的差距有一个缺点。 这是基于共产党员来分析的,众所周知的是,共产党员,特别是相信中国共产主义的共产党员和广大屁民有着本质的区别,太祖毛皇帝说过,中国有至少5%的坏人,而今天相对于中国14-5亿人来说,共产党有八千万党员。共产党处处都彰显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因此这类分析不具有广泛性。那么天朝人和动物世界比起来又怎么样呢?

动物世界中比较聪明的弱者(非食物链顶端,个体力量很小)它们会非常自然的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动物群。这也许是横跨大陆的野马群迁徙,或者是蜂 群。动物一点都不笨,这种集体行动会给整个族群的每一个体产生相当多的好处。一是重要信息可以更迅速的在每一个个体之间传播,而这带来的竞争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要生存,就少不了找寻食物和适合居住的栖息地。团结起来的群体可 以指派少部分个体去搜索这些东西而不用让每个个体去浪费时间重复劳动,节省了重要的能量,以及降低了发生危险没人帮忙的可能性。

但最重要的信息还是风险警告。一只单飞的鸟很容易被各个击破,被吃掉就被吃了。但如果是一群鸟,虽然也许还是会损失那一只鸟,但却给群体的中其他 个体提供了生存优势,让它们及时了解可能的威胁,以及充足的时间来对此作出反应。这样的反应不仅限于逃跑。团结在一起的弱势群体常常能够抵御,甚至战胜比 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例如大部分牙比较厉害的蚂蚁可以吃掉小型昆虫。但就算要逃跑,一群动物一起行动也会更有效率,例如鸟的人字形飞行消耗更少能量,而邻里守望式的集体也更能保障个体间的安全。

弱者之间的联合也是一种累积智慧的方式,也就是群体智慧 —— 这已经是生物学和社会学的重合部分了。有着相同利生存和繁衍目标的生物在攸关自身利益的事宜中会使用群体智慧来做出决定。这种行为的例子包括蜂群的下一个巢须经所有探路蜂的同意。蚂蚁决定下一个巢位置的过程似乎也非常类似于此。

当然也有单独行动的弱势群体,最有意思的是新西兰本地一种叫Kakapo,不会飞的鸟,中文名叫鸮鹦鹉。在人类到达新西兰本岛之前,新西兰几乎没有哺乳动 物(除了几种蝙蝠),这就导致了像鸮鹦鹉对危险没有任何概念。当拿着枪的欧洲人登陆新西兰时,他们笑傻了 —— 鸮鹦鹉甚至都不会跑,而是呆在那里不动,期待猎人没有发现它而去对别的动物下手 —— 因此它们今天几乎被杀光了。

这其实是一点读书笔记,最近对科学方面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回到话题,因为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 —— 天朝人有着超强的自尊,而做伤害自尊的事情是要被诅咒的,我不敢对天朝屁民是否比不上动物世界这个问题下结论,所以这个答案留在你我的心里就行了,不需言传。

但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是,动物世界中的这种群体优势和互联网今天的发展方向几乎完全吻合。用户创造内容是Web 2.0的重要特点,而这种内容,无论是特点,还是内容本身非常像动物群体间传播。当然,动物需要靠在一起才能传播消息,我们有互联网,坐在家里或者图书馆中就可以取得世界上最大的群体智慧数据库。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维基百科,很多人每天通过协作等群体智慧,无偿义务分享自己的知识,为了一个很简单的目的:公共利益(public good)。这本质上和动物世界通过分享信息来更好生存是一样的。

而信息的传播也是互联网的关键。这一点在类似于Twitter的微博上最为明显。Twitter这个名字本身就是群体智慧的体现: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鸟,人们听上去像是在吵架,实际 上是在讨论问题。Twitter使用者更是明显,除去政治话题之外,分享得最多的消息无非就是哪里的东西最好吃,今天遇到了什么好事/麻烦事,分享自己的 智慧和经验,以及使用他人智慧来解决一个可能会对广泛群体造成潜在影响的问题。更直接的例子是Twitter上曾经发出的一条消息,我暂时找不到来源了, 但大意是,当国保找某个社会人士的麻烦时,一条Twitter消息在十几分钟内就招来了十几个围观者,让试图抓住落单小鸟的国保叔叔都吃惊:“你们这究竟是什么群体啊!”

所以说这种在网上分享,传播信息的行为和人类,动物本能有着一种说不太清楚的关系。很多类似于一九八四之类的反乌托邦作品中,老大哥之类的角色通常都在信息控制和性欲两个主题上做文章。《一九八四》是通过纵欲来反抗,而《美丽新世界》则是通过纵欲来使人忘却现实。两者的同时存在可不是什么巧合。

昨天是7月1日,芬兰法律正式承认互联网为基本人权之一。而在同一天,我们亲爱的党妈妈迎来了敏感词岁生日。我最不想谈的就是这种生日,生物界的一个常识是,没有生物是长生不老的(事实上有,但那是在没有被吃掉的前提下),而党这种有生日却不想有忌日的动物,很显然和我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这个有点像对着火星人说中文,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

但我期望的是,如果更多的人能够回顾下党妈妈61年来的关怀,对照一下今天的中国社会现象,以及对互联网乃至整个政治社会的控制,而从中思考出些什么,那么离党妈妈的忌日也就更近了一步。

进化论

The Missing Link (The Simpsons, season 17, The Monkey Suit)
The Missing Link (The Simpsons, season 17, "The Monkey Suit")

我不喜欢谈论这种敏感话题,特别是这种激怒了别人要拼命的话题。我原本想说的是进化论,不过说着说着就跑到宗教上了:(

前段时间的2月12日是达尔文诞生两百周年纪念日,全球的科学界都有庆祝活动,各大媒体也有相关的文章。我个人比较同意纽约时报的这一篇:Darwinism Must Die So That Evolution May Live

Charles Darwin didn’t invent a belief system. He had an idea, not an ideology. The idea spawned a discipline, not disciples. He spent 20-plus years amassing and assessing the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of similar, yet differing, creatures separated in time (fossils) or in space (islands). That’s science.

科学的本质无非就是不断的怀疑和进步。科学在任何一个时代,和宗教一样,都有其局限性,但科学有着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新发现会打破以前看上去符合实验结果的理论,产生新的理论。达尔文作为一名两百年前的人物,为那个时代的科学做出的无可争议的贡献。但现在可是两百年后了?

进化论不等于Darwinism,就如原文所说,达尔文提出的是一个观点,不是一种“达尔文主义”,更不是一种信仰系统。很多和进化息息相关的学科,遗传学,DNA等等都是在达尔文之后才出现的,神化达尔文无疑抹杀掉了后来人的功绩。科学允许怀疑,允许不同的意见——那是前进的源动力,而神化一个人物,只能让科学更接近于“科学教”——如果你想知道科学教是什么,方舟子是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神化达尔文的部分动机——抛开他当时受到的不公待遇不说,整个科学领域在工业化之前所受到的待遇也可以解释为神化的原因——被压迫久了,现在我是老大了,当然要反抗一下。就像两个人争论一样,本来观点相近,但一旦给他们分个左右,他们将会变得非常极端,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side”,而和自己不属一类的人都是异类。

科学和宗教的争议也无非如此,但实际上他们的差异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求真。唯一的区别是,科学,科学方法讨论的是我们可以观察,体验到的世界,而神学更专注于我们看不到的世界。冲突真的那么大吗?不见得。两者讨论的就是不同的话题。

而进化论的问题不是在于它的不完整性,进化论至今还有不能解释的东西,但科学就是如此,有一些理论听上去很荒唐甚至不可思议,但这理论的确是符合观察结果的。进化论的问题在于,它的产生严重威胁了另一方的基础——圣经开篇第一章就是上帝造人,这对一些只信一教的人来说,显然是不可忍受的。

但就如上文所述,科学和神学所探索的领域几乎完全不重叠。我的观点是,科学是科学,宗教是宗教,两者完全分开,没有人在教堂里教授进化论,同样的,我也不希望任何老师被强迫,要求他们在课堂上教授创造论。

但比较好笑的是,虽然一些人对对方不屑一顾,但对方有时候又不可或缺。刚刚看完了Religulous,里面有个试图感化同性恋的人为了证明同性恋不是天生,说“迄今为止都没有找到控制同性恋的DNA”。先不论是否有同性恋DNA的存在,但他这句话本身就承认了不少进化论事实,例如遗传的影响力,也就是进化的具体工作方式。

先放在这里,以后有空在说。坏习惯又犯了:)

如果你对我的信仰感兴趣,我并不介意公开。我不是无神论者,但我也不知道是否有神存在——我是一名快乐的不可知论者。有句话不是说么,有些事知道得越少越好,活得也就越开心。我也有一本圣经,也坚持看过,不过看到“张三生了李四,李四生了王五”那一长段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兴趣把旧约看完了。从现实角度来看,宗教输在了这一点上面,“某某某生了某某某,活了多少岁”在历史上也许很重要,但在上个世纪中,宗教很明显的和现实开始脱节,现在在追赶,但还需要一段时间。再此之前,我想没有人成功“转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