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意义

新西兰,可能所有英系议会中都有这句古话,“议会质询中,不要问自己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至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政治nerd 都知道议会辩论的目的并不是“真理越辩越明”。在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之前,辩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对方明确表明他的观点和立场 —— “put it on record”。当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时 ,才可以拿出记录宣布自己胜利。 当然在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之后,辩论的表演性质就为明显了。新西兰的政党账号常常发议会辩论中的片段,通常包含一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金句”,但永远无法,也不会给出整件事情的上下文。

所以我也对选举辩论越来越不感兴趣,两个人背诵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和口号不知有何意义,也不会告诉我任何我不知道的事。当然偶尔也会有无意的即兴发挥off script,可以让人一窥政客面具背后那个真人是怎么样的,但着实没必要浪费时间等一个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真正的辩论不应该是追求“赢”,压倒对方,而是以基于理性和事实对话探寻真理,承认问题的不确定性并且随时准备修正立场。这就必然要求参与者有勇气承认自己错了 —— 而不是带着预设观点,或者政治目的参加诡辩。 而上次看到真正的辩论是什么时候?至少我是想不起来 …… 非要说一个的话,能想到的上一次还是读哲学文章的时候。

说起这个是因为美帝“温和右翼” Charlie Kirk 被杀的事情。武德充沛的美帝内政,实在是轮不到我来评价,但让我稍感不安的是突然发现有多少人把这种网红称作“温和”或者“推崇辩论的理性人” ,似乎完全不知道一个youtube 视频背后的台词,剪切,人员安排等等方面下了多大功夫。毕竟只要能”own the libs”,诡辩术什么的并不重要。

而现在喊着”prove me wrong”的各种通过挑动对立获得流量和政治资本的网红们,有多少是内心真的随时准备承认自己的观点错了?

当然,毕竟现在美帝元首本身就是最大的网红,网红治国体系下,当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小网红。但是如果一个人对政治文化和观念的理解完全来自于社交媒体,最后也就只能和网红一道娱乐至死了(no pun int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