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又要离开一下

那么短的时间内给自己放两次假有点过分,不过我保证,这回不是偷懒。

因为一些私事,我需要一点时间自己认真自我反思一下,最近自己内心有点矛盾。至于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解决问题,实在抱歉,我不知道。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我不会有太多心情更新这里,勉强写出来的东西也不是给人看的,所以还是不要勉强了:)

至于是什么事情,啊,这个公开blog里不谈私事,不过我相信你也猜得到的。我从来就是一个思想和行为都比较独立的人,所以无论是什么事情,我很少寻求外界帮助,遇到什么和我自己内心有关的问题,我通常都是自己主动take a time out,一般都能自己解决问题。当然,我知道你也许会说这种人迟早都会把自己绕进死胡同,我当然知道,我不认为我有这样的危险,就算有,我也会寻求外界帮助的。不过就算绕进死胡同,因为我是属于那种implosive而不是explosive类型的人,所以也就放心好了,我不会危害社会的哈哈:)

不过我倒是很乐意破例把我的一个问题拿出来,听听你的意见,因为这不仅关系着我个人的问题。也许从这个blog里你也能看出来,我是个非常念旧的人,随便举几个例子,例如这个blog的风格从来没有大改过,我现在所用的动画版Gravatar/头像虽然只有有两年不到的历史,但那个卡通的基础,一张真实照片,已经是属于5年前的了;QQ中用的名字历史就更长了,至少10年。我不并认为这是弱点,但这个特点却能来带来很多我认为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 固执

这方面我觉得我还是做得可以的,虽然有这个毛病,但如果是理性的说服我,我大部分时间还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但除此之外,我虽然在嘴上可能会改变观点,但心里是否会改变就不好说了。

  • 不喜欢改变

也许从这个blog你也能看出来,无论是什么事情,我观点的一个核心哲学就是改变得越少越好。习惯这个词有时候能够非常严重的影响我。例如我们的作业中有很多和现实有关,为了达到问题中所设的目标,很多人都会建议对现状进行大改动,可就我不一样,我一直坚持越少改动越好。而且一旦把我从习惯中拖走,我需要非常非常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这个长度通常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暂时想到那么多:)

我还会在网上,我会尝试着继续更新文摘,当然,多看点和自己无关的东西,转移下注意力,也是一个好方法。

庆东和东东

当“孙东东”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时,我就觉得这名字很容易和孔庆东混淆,都是北大的,都是教授,而且都是砖家。刚开始我甚至认为孔东东是网民为孔庆东起的新外号。

结果今天我还是发现真的就混淆了,我终于没能控制住自己的马虎行为,我一直称庆东先生孙庆东,东东先生孔东东,今天才发现叫反了。乱叫别人名字实在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特别是在你要认真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所以向两位事主道歉:)

这个blog是为了自嘲顺便自责一下,下次要认真查证之后才叫别人的名字,这个错误要铭记在心啊。另外也是为了责怪你,没错,你:)那么多人踏过我的blog,就没人指出这个错误么。

不过搜索一下,“孔东东”还真不少

认真反省之后,我知道我出错的地方在哪里了。我事先就知道我会搞混这两个名字,因此小心起见,我特地用Google搜了一下,第一个搜“孙庆东”,搜索结果里真的有孙庆东 – 北大教授的介绍,因此就偷懒,所以就被骗了。当然,无论怎么说,犯这种低级错误是没有理由的。

不算新的新趋势

点击看全图

如果你想让我证明这种图片的真实性,我无法证实,但至少我觉得真实性是相当高的。我不知道第一手来源,来源是Twitter。但这种格式的图片不是第一次出现了,而且每一次上面的内容都被应证属实。我的看法是门户网站中有同学在故意透漏风声,毕竟很多门户自己也不想被审查,都是被逼的。

其实这也和我的想法差不多:孙东东的前途不妙。我为什么那么“同情”他的原因就在于,他并非受人指使,也不太可能有什么很黑的后台,只是一不小心说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已。而且更不幸的是,D正好需要一只这样的替罪羊来转移注意力,既然有人主动举手那就只好成全他了。孙东东自己也应该明白,一个敷衍的道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现在是两边都不想让他好过。

实际上衙门对民众之间的牢骚在有网络之后就管得越来越少了,毕竟人都要有发泄一个渠道,只要你不威胁D的根基,就没问题。对于D来说,在网上用语言发泄总比在现实中用行为发泄要来得好,毕竟在网上的言论更容易控制,而示威什么的有可能会扩大打击面,而且一开这个口子就会有第二次。据说这两天在北大门口都有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示威,每一天警方都有大巴去拉人(我没看到照片,是否有人可以提供两张:))。据说呼喊的口号依然集中于孔教授,但为什么要抗议他?继续深究下去就会让D很不舒服了。

使用网络进行现实生活中的示威的串联已经在全球各地证明了其强大的威力。最近在摩尔多瓦,反GCD的示威就是通过Twitter串联的,在新西兰,反版权法92A的行动也是在Twitter和blog之间进行的,造成强大民意并且最终导致政府收回法案。网络串联在我朝也不是第一次了,厦门PX就是一个好例子。但这种言论管制终究还是有一个老毛病 —— 治标不治本,如果不喜欢人们上街示威,你开头就别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不就行了?

往好处看,通过不懈的争取,屁民现在比以前已经有了更多的言论自由,至少中国的blogger不太可能因为说两句话而导致生命危险(不知钱烈宪最近如何了)。这种东西是渐进的,但我感觉串联组织反动游行已经快到了D的底线,阻力会越来越大。

宝马车主打人

这个标题有点老套了,不过我保证,这回不一样。

昨天有一则新闻。昨天早晨在奥克兰UNITEC技术学校之外有两车相撞,其实是轻微的擦撞,结果开面包车的一位78岁老年人被开宝马车的27岁学生给提出来打了一顿,当天下午在医院抢救无效,就这样不明不白丢了性命。(新西兰先驱报

当我看到新闻时,心里着实咯噔了一下:宝马车主,擦撞,打人,还是学生……这事该不会和华人子弟有什么关系吧。我整天都在祈祷“千万别是华人……”,否则别说英文媒体了,只在华人社区里都要开始大吵一翻。不过还好,晚些时候警方公布了肇事者名字,还好,不是

不过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看完新闻,第一个反应就是华人?搜一搜还真不少,用“宝马车主 打人”作为关键词能搜出27万结果,难怪我的第一个联想就是“华人干的”。我邪恶的假设,不知道先驱报的记者是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故意把两辆车的型号写在了新闻中,因为似乎没那个必要。宝马车在这里又不是什么稀奇货,有很多中低端的老车(看样子肇事的那辆就是),一般人也开得起。

前段时间一个课正好谈到这个话题:“偏见”。我们所受的专业训练是,每个人心里都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基于文化的,能力的,甚至性别的……但就和反歧视法一样,你自己心里爱怎么想那是你的自由,但只要别把这些偏表现在语言或和行为上,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就没有问题。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有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心里的哪些想法是基于偏见而不是基于事实的。

至于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没有正确答案,我们的做法是写下来,反思,再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加以详细分析。不过问题是,今天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有谁愿意没事就安心做下来写文章?除了作业和我的大量论文是逼不得以而外,没事就写篇文章反思自己,有点吃饱了的感觉(不好意思,我之前也这样认为),更何况,我认识的一些同龄人连反思这个词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就我看来,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是相当重要的能力之一 —— 这是保证自己不得偏执型精神障碍(或者我该说自我感觉良好型精神障碍)的第一步,因为如果你就活在你的小世界中,你当然会对这个世界的剩余部分看不惯了。当然,我也在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所以列出一些我对如何降低偏见的做法,和大家共勉:

  • 用事实说话,而不是想法

这一点看上去容易,其实非常困难。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事实变得越来越随手可得了,但“事实”和“真相”两个词的含义虽然接近,但是有差别的。我们通常所期望的都是后者,但大部分时间中,透露出的事实并不能让你直接看到真相。上面的宝马车主打人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宝马车主,擦撞,打人都是事实,但却是和肇事者的种族不相关的事实,是属于需要忽略的部分。

当然,如果这个世界上任何事件的真相都能够广泛撒播,我们的blog就不会有那么多可以谈论的事情了。这个目标虽然可以努力实现,但几乎是永远不可能达到。但我们至少可以退而求其次,先把事实搞清楚。我用的方法包括:评价媒体的可信度,查证第二/三手消息来源,用自己的亲身经验,专业知识和常识判断。我一直认为,在我们当中,最缺乏的是常识二字,看见过很多人歇斯底里的保卫自己的爱国情怀,但那些事情很明显是不合常识的。就像我不可能和一个觉得月亮是方的人有任何共同语言。

当然,有些知识虽然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因为专业性,不是人人都知道。这时候就需要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不得不承认,砖家和律师一样,你不喜欢他们,但有时候又不可或缺),然后你就知道,地球一小时阴谋论中的“集体关点灯会导致电网崩溃”纯粹是无稽之谈。

  • 全面参考不同观点,但依然要自己得出结论

既然没有全面的事实但提供真相,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不同的观点。这是我对爱国青年意见最大的一条。你简单对比一下所谓“左翼”或者“右翼”论坛的质量就知道了,屁股朝左的论坛的转贴数量明显比右边高,让我感觉右翼论坛更有阅读价值(观点问题先暂且不论)。这还好,最让我一位朋友郁闷的事情是,他每次辛苦打字打一篇文章出来,对方的回应却每一次都是转贴。

这不仅仅是版权问题。这一是互相尊重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每一次都拿转贴给别人看,那要他何用?我自己去看不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这告诉了我这一群人没有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也就是说,他们有被操纵的危险性。如果被“明君”操纵,那未尝不是好事,但现实中却通常不是如此。

至于要怎么达到这一点:不要偷懒,多动脑筋。

  • 反思

当然,常常自我反省。

这次我其实破了个例:不谈专业问题。这篇其实就从我的英文论文翻译,缩写,改变相关例子脱胎而来的。以后可能还要继续破例了,因为我找不到时间阅读我的GReader。

奥克兰政改-政府方案

今天下午,总理John Key宣布了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和预期一样,其中绝大部分均基于王家委员会(Royal Commission on Auckland Governance)的调查报告,但对饱受公众批评的方面,主要是缺乏地方民主参与,进行了改善。政府取消了建立6个“local council”的建议,而回到了最基础的社区委员会(“community boards”)。

我一直认为改革不会减少开销,只会增加,国家党的这一次改变加强了我的看法。改善社区民主参与这种话题并不一定需要社区委员会,实际上我觉得这种社区委员会就是浪费时间,我还是坚持像选议会议员那样,每一个地区选出一名大奥克兰议会成员,足够代表地方民意了。

不过有时候我们似乎就必须得在“浪费钱”和“浪费时间”之间选择,而政府似乎选择了前者,把6个local council改成了20-30个community boards。这些社区委员会的权力比现在更大,根据今天公布的报告,会包括以下方面:

  • advocate for their local community and have input into the Auckland Council’s plans
  • develop local operational policies for local issues, for example dog control, liquor licensing and graffiti control
  • influence the Auckland Council by petitioning for extra services that their community wants. Services would be paid for through a targeted rate for the local area, a local rate rise or a change in priorities. The local boards will not have the power to set rates, so any rate rise would have to be agreed by the Auckland Council.

30个社区,各个都会有不同的政策,哦也,真是越改越复杂了。如果还有人觉得改革会省钱和地税,他真应该抬头看看他那个小世界的天空是否还是蓝色的。

这个是最主要的改动,其他的一些小改动,有些过于专业,我觉得说出来我这里也没几个人能完全明白(其实是偷懒),就不说了。只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虽然报告中没详细阐述,不过政府好像正在试图私有化奥克兰地区的供水服务:

有这个嫌疑
有这个嫌疑

国家党本色。

如果你有兴趣,政府的改革方案在这里【PDF】,比王家委员会的报告好读多了。

如果这个方案最终实行,明年选举时就会开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