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 毛利人吃人的事

昨天搬完砖下班之后看了一些惠灵顿抗议的视频,最好笑的大概是这个图。

毛利人曾经吃过人的事情是真的 —— 这个历史没有人否认。不过今天提起这个事的时候,除了Twitter 上的红脖,应该没有人会把它真当作文化传统了吧?毕竟是2024年而不是1824年。

事实上毛利人不介意这个事,常常拿它开玩笑,而且背后还有一点历史和文化背景。今天提起吃人的事,来源通常是毛利部落Tūhoe的历史。简单来说,19十九世纪末,当他们看到周围的部落不断被欧洲人侵占蚕食土地后,部落组织起来坚决抵制任何外来人进入领地,哪怕修路或者测量也不行 —— 因为这常常是下一步侵占的所必需的步骤。其中一个首领就在路上竖立了一个”trespassers will be eaten” 的标志。

原版警告没有照片,但给人印象过于深刻,以至于在今天,该部落依然以其坚决的独立意识,以及有时候有点 ……“野”的行为而闻名,这个警告也成为了自决意识的象征。印象中这里也是毛利文化保存最好,毛利语使用率最高的地区。至少我在当地时偶尔会需要翻译,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英语。

以前刚搬到东丰盛湾工作,第一次去该部落所在地不熟悉路,毛利裔同事解释完路径之后,加了一句“当心不要被吃了”。作为当时刚逃离奥克兰的人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当然是满头问号,但是居住几年之后,我可以确认他们都是正常人,实话说交流起来其实还更轻松,性格直但没有那么多心机。当然,直到今天我也还没有被吃。

当怀唐伊仲裁庭去当地审理treaty settlement事项时,同样的警告在当年的边界线上出现过。如果好奇这个视频里的人在干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在旅游景点看到的毛利人欢迎仪式表演,只不过是威力加强版,而且有真实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之后在当地的任何抗议,几乎总能看到这个标志。来自该部落的艺术家也曾经搬过同名展览,探讨了部落与新西兰政府之间的历史及持续关系,强调了抵抗、自主和文化身份的主题。疫情期间,隔壁Rotorua 的居民竖立过类似的警告,不过根据当地特色稍微改了一下内容 —— 侵入者必被煮

毛利部族之外的人也知道这个段子 —— 前总理John Key 还开过同样的玩笑。访问相邻部落时,他说了一句“还好是在这里吃晚饭,如果是隔壁的话我就是晚饭了”。只不过可能这时机有点不合适,因为当时谈判还在进行中,而Tūhoe正在努力争取夺回土地所有权。

据我有限的历史知识所知,当时应该是没有人真的因为跨过这个标志被吃。而现在毛利人之间提起吃人的事,其实已经演变成了一种in-joke, 嘲笑有些外人对毛利事务觉得什么都懂但其实一无所知,听到要被吃了马上就会被吓跑。

毕竟,对这群人来说如果警告效果如此之好,在今天都有人当真的话,干嘛不继续用呢?无论在哪里,争取权利的道路上不能只有严肃的斗争和痛苦的回忆,幽默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名运动

新西兰地理委员会(New Zealand Geographic Board)今天决定,建议政府将北岛城市Wanganui正式更名为Whanganui。不过由于地理委员会没有权力,最终的决定权在中央政府手上,土地信息部部长有权拒绝委员会的建议。

Whanganui中间的h究竟有多么重要,我在以前的一篇blog说过,就不再重复了,简单的来说,Whanganui在毛利语中意为大海湾,但Wanganui没有任何含义。新西兰的毛利语地名中也有“拼写正确”的Whanganui,例如首都惠灵顿的毛利语就叫Te Whanganui a Tara。

不过问题是,这种事有必要吗?不管这个名字的拼法是否符合毛利语的规范,但地名是无所谓正确与否的,人们喜欢怎么叫,那这个名字就是正确的名字。再说这个地名是历史的象征,这个“拼写错误”是由于欧洲人对当地毛利语方言的不熟悉造成的,在毛利语中,wh更接近f的声音,而w和英文的发音接近。Wanganui也许不是正确的写法,但却是这一历史的体现。

再说语言是由使用者决定的,而不是通过权力强迫人们改变。当地居民已经多次通过公投的方式表示不需要更改地名,而强迫只会造成人们的反感。语言是自然演变的,这个地名的拼写是错的,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一直习惯于正确的读法。当大家都习惯了,地名自然而然地就改了。

虽然我认为这个国家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我可以大概理解“毛利语正名活动”背后的渊源。不仅是Whanganui,前段时间还有要求说要把新西兰的南北岛分别加注毛利语名称,作为正式名称的一部分。地名虽然只是一个名字,但它承载的政治和情感意义却是远超地名本身的。在中国大陆,我们有“反修大道”,“人民路”;在台湾,我们有“反贪腐大道”。

不过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地名不仅仅是政治游戏。不仅仅是毛利人的习惯,命名权通常就意味着你对这个地方的所有权,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国家占领一地时,都要赋予新土地和自己文化或者家乡相匹配的名字。不过对于失去土地者,要怎么保持自己和这片土地的连系?还是地名,如果一片土地是用我的语言命名的,那至少可以证明我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和那片土地有联系。不过当毛利部落用文化和语言理由要求改名时,他们其实忘了,Wanganui其实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当年称该地为“Wanganui”的部落是从南岛迁徙过来的,而这个部落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如果连这个名字也丢掉了,谁还会记得当年的历史?

这种正名运动,无论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我觉得更像是一种弱者的焦躁心理,如果弱者无法拿回土地的所有权,那么他们将更可能地转向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不过问题是,这种正名运动除了精神上的满足,还有多少现实意义?

“将反华者狠狠的踏在脚下”

爱国这玩意儿,我以前好像说过,这个词在我这里是个贬义词,特别是在中文语境下。我要表扬谁我会用“他为国家做了什么”而会避免用爱国这个词。因此如果谁说我是爱国者,我也会认为那人是在骂我,而且我要回骂,你们全家都爱国!

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一段相当强大的视频。据说这段视频可以让西方人“胆寒”。那么强大的精神武器,如果你没欣赏过,那还不赶快把下面的视频存下来?我是存了,如果碰见有洋人欺辱我天朝子民,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下面这段视频亮出,把他们吓得心惊胆寒,不战自降。

如果你觉得我的玩笑有些过分,你应该问问这段视频的作者,在我眼里,这视频就是一个国际玩笑。我看完视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真的?这段视频很像恶搞,因为它只会出现在三四十年代的日本,或者是60年代的中国,或者是今天的朝鲜。我脑袋中甚至闪过了一丝念头:该视频的制作者是在玩无间道(中间居然把“天朝”当褒义词用)?还是这个视频中的小学生是从朝鲜精挑细选的?因为任何一个有健全思维的人看到那玩意儿之后都会起鸡皮疙瘩,更别说加入其中了。

这也就是这段视频的可悲之处——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真的让西方丧胆了吗?任何一个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会知道这问题的答案。

事实不好听,但我喜欢说比较直接的事实:它的真正目的就是提供给愤青一个YY的工具。这段视频可以让他们看到祖国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精神炸弹无比强大,连小孩都能吐死一堆西方人,世界的未来一定会是我们中华帝国的。

但我看到的,是一群没有灵魂,没有自我的行尸走肉。那些可悲的成年人在外面是“感情屡屡被西方伤害”却被自己的主子告诉说不能反抗(我觉用“漫天哀愁,一地冰碴”形容他们挺合适的);而在自己家里却是刀枪不入的义和团,连一首诗都可以把那些可恶的西方人打得屁滚尿流。光是自己YY还不行,这些人已经沦落到要靠拖未成年人下水来满足自己的YY了,以为让一群孩子们念几句“将反华者狠狠的踏在脚下”;“地震的余波也能把法兰西催跨”就真的能够强大了,他们不可悲,那可悲的是谁?

更可悲,可怜的是视频中的那些学生们,他们究竟有几个知道自己在朗诵的这首诗的含义?这些人,特别是那位老师,有什么权力把孩子们当作可供自己使用的道具?这不是什么“西方的自由主义思维”——他们所敬仰的党先烈们宁愿死在狱中也不愿说违背自己理想的话,而今天这些所谓爱国者相比起那些“国军”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连小孩都不放过。

其实这段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不错。它能够让你看到很多问题,从中国对下一代的教育,到诗中所展现的那种“做鬼也幸福”式的成年愤青思维,简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你思考很多问题。

我个人的感觉是,中国这个世上最伟大的国家迟早会强大,但在此之前,一定会为被长期放纵的极端民族主义付出惨重代价,之后这个国家才会真正的长大——我知道有人可能要反驳我,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美国人是今天的我们,特别是视频中所展现的那种狂妄自大的德性,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怎么样?

回到开头提到的“爱国”。其实没我说得那么夸张。我真正讨厌的人是那些爱国爱得不成人形的那些“人”,为了“爱国”他们可以抛弃一个作为人的基本准则(诚实,不伤害同类等等……)。真正的爱国我还是欢迎的,至于辨别谁是爱国者,谁是爱国贼,我用的判断标准很简单:爱国是爱,不是恨,更不会凌驾于是非之上。

另外一点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人肉搜索引擎哪里去了?当有人羞辱儿童的身体时,网民没有说放过他;而这个人羞辱了儿童的灵魂,该怎么说?杨师群教导自己学生要包容都被痛骂,难道我们唯一能够包容的就是煽动仇恨的那些人?

声明一下

我以前说过,独立blog要三防:“防火(黑客和到处乱扫漏洞的灰客) 防水(spam和无谓的争吵),然后就是防编辑了。” 关心IT很多年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中文网络世界要做点自己的事情,很难。中文网络从创意到内容抄遍了全世界,你一个小blogger是绝无法改变这一切的——这些自称编辑(我听过一名本地“网络编辑”称自己为“记者”)的网络民工就像蝗虫一般,不仅把你的地吃得片甲不留,而且偶尔还会点武术,在你手上咬几口。

我刚刚才意识到,叫他们“民工”似乎有点对不起民工兄弟,人家是真正双手创造财富,而不是ctrl+c +v 来创造的。以后就叫编辑们网络蝗虫吧:)

说起这一点的原因是,我的版权声明中一直都有下面这段:

不受欢迎名单

除法律规定的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之外,本blog不欢迎以下媒体使用blog内的任何内容。

侨报(美国)

多维新闻社(美国)

Skykiwi(新西兰)

如果你是这来自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而且你正在工作中,对不起,本站不欢迎你的访问,请立刻离开

逻辑很简单,如果这些所谓“媒体”不尊重bloggers和他们版权,那我也很明显不会尊重这些媒体。但与此同时,我也坚持我的一个重要原则——假设善意,这就是最后一句话的目的。为了当蝗虫而造访这里当然不会受到欢迎,不过私人来访我永远会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除非你私人也做了什么事。

那段话更多的是立场的声明,我从未期望它能带来什么作用,但我希望在今天重申这一点,说得是哪一家,自己心里清楚。

国庆

我一直觉得“祖国的xx岁生日”这句话中有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3-5千年历史的国家——那为什么我的祖国今年才59岁?这马上就能证明这个生日不是“祖国”的生日,至于是谁的生日,我就不说了。

当然,有个假期总是好的,特别是对于股民来说.今年的假期可真的是救了股民的命:本来应该是从10月1日才放假的.

不过很多blogger也放了假,没得看的,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题了,闲聊吧。

昨天曾经有人问我这里放不放假。这种常识性的问题其实可能和你想象中的答案不一样——这里的确有人享受国庆长假,那是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工作人员。我一直觉得他们是最幸福的人,新西兰的法定假期他们不会放过,而中国本土的假期他们照样一个不少。

有种说法是,中国往新西兰这种二三流国家派的人员,一般都是那种“不怎么样”的。

新西兰本身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庆。当今的“国庆日”为“怀当伊日”2月6日,纪念建国文件怀当伊条约的签署。不过当年毛利人不懂国家主权和治权的区别,所以有部分人至今不愿接受现实,觉得自己是受欺骗的,而国庆日常常变成了上街抗议日。

另一个可能的国庆是女王生日假期。不过新一代的新西兰人对住在地球另外一边的名义上最高元首并没有什么感情,这个假期也不是女王的真正生日。英国女王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由于英国的历史和影响力,有很多至今奉英国君主为元首的国家都有这个假期,而每一国的假期均不同,也就是说,女王可能是一年生日最多的人:)

所有庆祝这个假期的国家和地区,似乎只有福克兰群岛的假期和女王的正确生日是同一天。

就现在来说,懒散的新西兰人正在经受着所谓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光”.上一个假期是6月2日的女王生日,而下一个假期是10月最后一个星期一(今年是10月27日)的劳动节,中间相差将近5个月.

所以说假期还是就让人们放假,不要加上太多的意义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