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大选】一个没有价值观的国家无前途可言

今天两大党的党魁,工党(Labour Party)的Helen Clark和国家党(National Party)的John Key 在电视一台进行了选举前的第一次辩论。我没空,错过了前面半小时,就辩论本身来说,我觉得不相上下。海伦大姐很老练,回避问题的技巧比John Key要优秀得多,在话题的转移上也是如此。不过你也很容易猜到她会怎样说,因为新西兰人对她太熟悉了。至于John Key,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很明显缺少这种辩论经验。

另外,就我关心的话题说说。

经济——这个是没得说的,要把经济搞上去,资本家当道的国家党很明显占优势。但就我来说,我更关心是否每一个新西兰人都会受益于经济发展。如果是像中国那样GDP暴涨,不过全被国外资本给带走了,对国人没什么任何好处,那我还宁愿要一个慢一点的经济增长。

犯罪——这我有点失望,两个人都不敢明确表示要坚决打击犯罪,而是弹性的表示要允许民众合理自卫。如果这一点不改变的话,关心犯罪问题的华人可以就要失望了。我建议不要期望国家党上台后会在这方面有大的动作。我估计,国家党能做的,就是像Micheal Laws一样,把所有棕色皮肤的人全当成帮派成员。

教育——我觉得两大党都没抓住主题。NCEA是我见过的要求最低,最简单,但也十分详细的一套教育系统。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任何华人子女都可以闭着眼睛达到大学入学的语言和数学标准——别告诉我你不会用计算器算100+100等于多少。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本身,他们不愿意学习——这就开始复杂了,社会问题,家庭教育,经济问题,也难怪两大党都把这一点简单化。

环境——这是我真正关心的问题,也是十分讨厌国家党的部分,John Key在那里说要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取得平衡,我倒是想问他一句,如果没有良好环境,没有可以让我们生存的空间,要经济发展有何用?更不用说新西兰的良好环境是其主要出口产品,农产品在海外畅销的一个主要招牌。

其实要达到Helen Clark所提出的全国碳中和的目标并不难。新西兰和其他发达国家不一样,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所排放的甲烷等气体(放屁税就是如此来的),而不是二氧化碳。新西兰没有什么工业,而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交通——在未来,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更多地依靠公共交通,而二氧化碳排放量自然也会降低。

环境这个议题的价值早已超出了其本身,而成为了一个社会议题。我喜欢新西兰的其中一点就是,新西兰人一直有前卫,甚至激进的社会价值观,并且以它们为荣。新西兰人会自豪的告诉你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给妇女投票权的国家,第一个宣布本国为无核区国家,并不惜为此和美国闹翻。新西兰人为了阻止自己的橄榄球队和只有白人球员的南非队比赛,不惜上街游行,发起暴动。

这些都是新西兰的national identity,怎么说,国家的性格。而John Key则回避了关于1981年南非橄榄球队在新西兰比赛的问题,称过去的事情不重要,新西兰应该向前看。这没有错,但那个问题对很多选民,特别是老一辈的选民很重要。因为那不仅是对过去的看法,而是你个人价值观的体现。John Key回避这个问题,甚至称他对这个决定国家性格的决定性事件“没有看法”,则就是在告诉我,他没有社会价值观,他只有金钱价值观。

顺便提一下,1981年当时是国家党的Robert Muldoon执政。而90年代南非民主化之后,当时的总理,国家党的Jim Bolger在访问南非时公开就当年政府允许南非队的造访表示道歉。

新西兰是一个小国家,经济再怎么发展,也无法和美国之类的大国匹敌,而且几乎是永远要受制于外部环境。但新西兰人一直坚信他们能够改变世界,在社会和改革议题上,新西兰也确实起到了全球性的带头作用,包括八十年代的激进市场自由化改革。

如果这个国家在环境问题上不能有所建树,不能做世界的领头羊而是跟随在别人后面,那么新西兰就什么都没有——一个国家,至少得有至少一样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吧?(除了橄榄球队之外)。因此,John Key如果不能改变他们的观点,那我不会考虑这个政党。

在选举之前还会有2-3次的辩论(不知道电视三台的辩论直播决定了没有)。

【2008大选】海伦大姐发钱啦

工党党魁,总理海伦·克拉克今天在奥塔哥大学的讲话中宣布,如果工党成功连任,他们将会逐步取消学生津贴中的父母收入限制,直到于2012年将限制完全取消。这也就是说,只要是18岁以上的学生,就可以申领学生津贴。

如果要申领学生津贴,现在需要参考父母的收入(不管他们有没有资助自己的子女),超过一定限额,学生就没有申领的资格。

当然很明显这是买选票的策略,但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聪明的策略。这很明显不是针对今天的学生的政策——等到完全实行之时,他们基本上也成人了。再说学生一般是工党的稳定票仓,不用太在意。

这项政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中产阶级家庭,父母40多岁,孩子马上要上大学,包里有几个钱,但又没有太多钱的那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拖累自己的生活,但他们的收入又刚好超过了学生津贴的要求。对于他们来说,John Key 40多块钱的减税肯定比不上学生津贴的诱惑力大。

可以说海伦大姐的方向是对的,中产阶级基本上是每次选举的中心(除非两大党干了非常对不起他们基本票仓的事),把他们争取过来了,也就赢得了选举。

现在还没有最新的民意调查,估计这项政策又能让工党和国家党的差距拉近一些。

就我来说,这项政策让我在大选中更倾向于工党。主要的原因是,左翼的社会主义工党基本上表里如一,你虽然不同意它的观点,但它也不会为了你的选票而说你喜欢听的话。右翼就不一样了,给我的印象是:阴险的资本家,表里不一。国家党的发钱政策(减税)可以刺激经济,而工党的发钱政策就是选举贿赂——难道那些学生们拿了津贴之后就把它们放在自己的灶台上供着?还不是要花的嘛,富人的钱刺激的经济,学生的钱就只会打水漂?我看到的是,学生是最需要花钱的群体。

既然都是刺激经济,那我更希望能有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而不是加大贫富差距。高收入阶级还是贪婪了点,把穷人养起来有什么不好,多交2%的税,换取廉价劳动力,减低自己被流氓无产阶级绑架的机会,没有比这更好的交易了。

关于 … 三鹿

我不是专家,是不是奶粉导致的肾结石,我不知道……请关心我的文摘。

我只是想说一个信息,这事件和新西兰有关系。新西兰乳制品巨头Fonterra(恒天然),前段时间(去年?)才收购了三鹿集团43%的股份。虽然现在证实Fonterra没有提供任何有问题的奶粉的原料,但如果三鹿最终负上全责,那也将会对Fonterra是一次异常严重的打击。

当然,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这个是没得说的。如果有人有意隐瞒事实,那绝对不能饶恕,一定要将这些人扔进监狱,受害的都是我们的未来啊。

给国内的读者……Fonterra是国际乳制品业巨头之一,大概1/3的国际交易都经过其手。它是一家典型的共口产口主口义企业——股东就是10,000+名给企业提供原材料(牛奶)的农民。我想这是一个好方法,让农民入股,干坏事的机会也就小了很多。

Fonterra是新西兰最大的企业和最大的出口企业。每年对股东(农民)的分红相当于经济的风向标,分红多了,大家开始担心农民到处乱花钱促进通货膨胀;分红少了,大家开始担心新西兰经济是否陷入衰退。

这件事对Fonterra很可能会产生影响,持续关注中……

——–

另外,很遗憾这个星期的一九八四读后感可能无法按时奉上了(还是没能坚持住……)。因为其他人要书,我把书还回了图书馆,而要在至少下周才能重新借出其他版本。周一到周四也没怎么阅读,关心世界末日去了:)结果看了半天还是看不懂那些生涩的物理概念。

一个有点意思的东西

BBC在英国南安普顿港口“漂流”了一个瓶子——只不过这个瓶子是一个涂上了BBC标志的集装箱。在接下来的一年中,BBC将会在全球追踪这个集装箱的动向,包括它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在什么港口。

这个特殊的集装箱中安装了GPS定位系统,人们可以随时查看集装箱的最新动态

根据介绍说,这个被命名“the Box”计划的目的是向观众们展示国际贸易背后的机制,以及全球化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至少在新西兰这样的国家,我估计我房间里恐怕找不到一件本地生产的大件物品。绝大部分家具,电子产品通常都是made in china,从中国海运过来的。如果没有海运,这个国家马上就会被打入第三,噢不,天知道是第N个世界?

很有趣的一个东西,已经订阅了。我估计这个集装箱可能会在中国,或者东亚花掉不少时间——或者也许会像今天电视中主持人开玩笑时说的那样,在海运途中意外坠海。

关于 … 新西兰工党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最近都在关心地震,很久没关心新西兰国内了。

昨天政府公布了选举前的最后一次财政预算。在国家党John Key在减税方面步步紧逼的环境下,工党也推出了自己的减税方案。

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在大部分新西兰人学会如何储蓄之前,我们根本不应该减税。否则个人在减税后所获得的额外价值很快就会消失——因为通货膨胀让钱变得不值钱。

我没详细看预算,没时间。只是看了别人整理出来的关键部分。除了减税而外,预算在福利,教育,医疗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加。财政部长Michael Cullen看上去今年是全豁出去了,不成功今年选举就等着就成仁:预算中根本就没有留多少财政盈余的空间。

我想这应该是工党在保有自身传统选民的前提下,能拿出的最好财政预算了。

这对国家党的选举策略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工党终于也跟着减税了,不过坏的方面,国家党要如何向中间选民说明,他们的减税方案为什么比工党更好,而且不会导致“借钱来减税”或者“变卖家产来减税”等等情况的发生。而很多新西兰人,对七十年代痛苦时期的记忆仍然相当深刻。

我很期待看到最新的民意调查。看看工党成仁了没。

噢,另外我忘了说,我计划在这里文字直播今年的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