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超市问题的症结

岛国政府最近公布的一系列吸引新超市入市的政策,其实并没有什么好说的,简单来说就是meh,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毕竟要是经济专家党只会用锤子(fast track consent),那看哪个问题都像是钉子,已经成了自己政治品牌的一部分,有没有实际用途反倒是其次的,让乡民看着开心就行了。

当然只是反对就没有积极意义了,说下个人看法 —— 除了解放供应商之类的一系列上游问题, 这个问题的症结还是和岛国其他所有问题一样,不外乎就是炒房经济的后遗症体现。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costco 的development manger,现在要开新超市,交给你一个任务,找到一块合适开发的土地。Costco 需要大约2.5 公顷的土地(露天停车的话需要的面积更大),交通不说便利,至少不能太偏远,靠近主要交通要道。打开自己小区的地图,假设自己在玩cities skylines,你会选哪里?我猜的话不外乎就以下几个选项:

推倒一片居民区。假设一个street block 2.5 公顷,按平均600平米一个房子的话,就是41栋独立住宅。按照奥克兰的百万地产均价,什么事都还没开始干,$41m 就已经付出去了,还不说居民知道收购目的之后,必然会坐地起价,或者拆迁费用。超市里每件商品怕是都得多个几毛钱才能收回成本。

去已建成的商业区或者工业区铲光一片土地,也是一个选项。可能比居民区会便宜一点,但对当地的就业却是严重打击 —— 毕竟摧毁就业机会,也就是减少你超市的潜在客户。

另一个选项是在已有的shopping mall 里租块场地。场地条件是否合适不说,地主愿意租给谁,不租给谁,这不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就更别说新西兰两大连锁超市在囤地,互相排挤对方这方面还有多少小动作。

或者找到了一片空地? 在奥克兰已建成区域内几乎不可能,除非把公园之类的土地拿出来,政治阻力更大。

所以完全可以理解costco 的选址必然只可能是新开发区域,奥克兰的Westgate 或者基督城的Rolleston,对大部分居民都不会有任何帮助。 这就是问题所在,经济专家党天天喊fast track,可没地的话fast track 个什么。

更不用说两大超市之间互相囤地的暗战,哪怕在Hawke’s Bay 这样的小地方都能亲眼看到。Napier 著名的那两家相邻Woolworths 其中一家是以前的Foodtown ,合并了之后,为了避免竞争对手进入,必然要维持两个超市一起开。Havelock North 的New World 最近刚搬家,但旧址宁愿空着也不能卖。

除了暴力拆分已有垄断之外,这实在是看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奥克兰政府在搞提高居住密度规划时,完全可以把部分土地改作商业区,但这毕竟不是天朝,政府不能为私营企业征地,新超市还是得面对土地成本,以及和众多屋主谈判的风险。现有连锁只要高价买走一块土地,整个开发也就黄了。

个人看法是,真正的解决方法压根就不是新超市。乡民们大概都忘了,那种big box 超市流行之前,人们是如何采购的,去蔬果店,屠宰店,杂货店都转一圈,效果不也是一样的。与其多一个竞争者,为何不能多出无数个小竞争者。作为主要农业产区的Hawke’s Bay,这种模式依然可行。

岛国乡民在网上看到对面澳洲的十分便宜物价,准备润澳时,不一定意识到了照片里的价格通常都不是那几大连锁超市,而是各种各样的小店或者折扣店。看了下自己的每周采购支出,现在超市和其他店铺间的支出比例大约是各自一半。如果价格类似,我必然倾向本地店铺,更别说价格通常还更便宜,而且供应链短,蔬果质量更好。市面上还流通着各种各样的农场或者罐头厂次品,更加便宜。

这种模式的资本投入和运营成本都更低,自己去的几家greengrocer大多都是农场主自己家庭经营,也不需要花大价钱新建一个专门的建筑。

但面对土地价格压力,哪怕这种小地方,greengrocer 的前途依然暗淡。最近的一条新闻是街上的蔬果店被买走改建KFC,之前还有一家靠近居民区的农场要求政府规划中把土地改为居民区,随时准备关门。

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如果他们手上土地或者店面比种地更赚钱,那正常人都不可能去辛苦种地。供应商减少,价格自然上升。奥克兰人在吵中密度住宅多么多么差的时候,又是否想过现在的蔬菜价格,又有多少是因为摧毁奥克兰粮仓Howick + Pukekohe 造成的。

如果不提高居民区密度,平摊土地价格,以及增加同样地理范围内的潜在客户群,在奥克兰这样的大城市,除非走精品高端路线,或者涵盖特殊,大超市无法满足的需求,开设蔬果店更无利可图。比如说现在有多少华人超市已经比大连锁更贵了。

这就和岛国众多问题一样,利益全是炒房客拿走了,成本全社会负担。而在没有到达大众无法忍受的程度之前,不会真的去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NIMBYism 的意外后果

来源:Watercare

奥克兰Watercare 最近公布了这么一张地图,划出了城市供排水系统容量有限,可能无法容纳未来开发需求地区。这张图在奥克兰华人juan 已经看到很多次了,毕竟人人都是房产老板,手上的土地能否开发,自然直接关系到是赚一个大目标,还是只能有个小目标的区别。

但作为奥克兰之外的人,第一眼看到的是虽然中区是奥克兰历史最久的地区,但整个地区在三水方面似乎都没有任何基建容量限制。

当一个地方政府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时,基建成本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毕竟谁都想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而中区作为距离奥克兰CBD最近的地区,无论是发展公共交通,还是减少汽车占用道路的时间,显然都是最佳选项。如果说奥克兰的CBD 在衰败,这大概也是一个解决方案?

不过现在打开奥克兰的规划图可以看到,环绕着CBD的Ponsonby, Mt Eden, Remuera, Parnell 这一圈大量被划分为”single house zone” ,也就是说城市内密度最低的居民区。明面上的理由是保留历史建筑风貌 (虽然我不太清楚100年的平房有多大历史价值), 但实际原因大家都是知道的

NIMBYism 除了导致城市必须向外扩张,导致基建和地税压力之外,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影响了选区划分,甚至可能决定下届行动党是否还能存在。

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之后,议会选区都需要根据统计数据重划。简单来说,选举法将南岛的选区数量固定在16个,而这16个选区的平均人口决定北岛选区的数量(每个选区人口有± 5% 的误差允许范围)。

历史上,北岛人口增长几乎总是快于南岛,因此自比例代表制实施以来,一个常被讨论的制度风险是,这种规定可能导致北岛选区越来越多,从而压缩留给党派名单的席位,最终会导致被迫增加议会总席位。

但这一次情况恰好相反,南岛人口增速超过北岛。这直接导致南岛选区的平均人口增加,使得北岛不得不减少一个选区。而除了惠灵顿之外,人口数量显著低于平均的选区几乎都在奥克兰中区:

所有青色选区的人口都低于法律要求(来源: Stats NZ)

选举法中规定,选区划分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i) the existing boundaries of General electoral districts; and

(ii) community of interest; and

(iii) facilities of communications; and

(iv) topographical features; and

(v) any projected variation in the General electoral population of those districts during their life: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未明文规定但每次都会遵守的原则:选区重划造成的变动越小越好。

再看上面的图,一般人都能得出的一个不幸结论就是,删除 Epsom (编号011)似乎是满足所有原则,而且造成影响最小的解决方案。Auckland Central 不可能往海港对面扩展,而且 CBD 显然有别于周边地区的共同利益,因此需要一个单独选区,拆分可能性不大。 而除了被夹在中间的Epsom,其他选区都有往外拓展的空间。

在新西兰,政客对选区划分的影响较小。选区划分委员会(Representation Commission的成员主要以政治中立的官员组成 —— 如首席统计官、测量官和地方政府委员会主席等。而议会中的执政党和反对党只能各指定一人为代表。这个制度不一定完美,但我相信正常人都会选它,而不是美国的选区划分制度

而作为利益攸关方,Epsom 的选区议员会怎么表示?我的猜想是他可能会宣布委员会为‘woke’。 这暂时还没发生,不过,他确实开始关心起少数群体的利益无法保障了

而且问题是,现在这个局面完全NIMBYism 和代表他们的政党一手造成的。保护中区“富人区”的利益必然导致人口增长停滞。而奥克兰边缘的新区却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甚至因人口超过平均值,需要缩小选区。与此同时,奥克兰房市的失控也导致更多人迁往基督城,使得包括很多新居民区的Selwyn 成为全国人口最高的选区,需要拆分。

而作为自称的”libertarian” ,私产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党,行动党之前的一大发明是自己的土地能否开发,需要自己街区的邻居投票决定 —— 不过至少和条约原则法案一样,我的权利需要别人投票决定,言行一致值得表扬。

尽管下一次选举时,行动党可能并不需要这个选区作为保障,但奥克兰过去十年依赖炒房促进经济的行为,已经对人口结构,甚至选举结果造成了深远影响。对于像我这种被挤出奥克兰的人,对房价也许没有那么在意,但奥克兰人背负着沉重房贷的同时,哪怕再有理想,投票时也很难不倾向于维护现状,避免任何变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 奥克兰逐渐变蓝就是这一倾向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