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超市问题的症结

岛国政府最近公布的一系列吸引新超市入市的政策,其实并没有什么好说的,简单来说就是meh,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毕竟要是经济专家党只会用锤子(fast track consent),那看哪个问题都像是钉子,已经成了自己政治品牌的一部分,有没有实际用途反倒是其次的,让乡民看着开心就行了。

当然只是反对就没有积极意义了,说下个人看法 —— 除了解放供应商之类的一系列上游问题, 这个问题的症结还是和岛国其他所有问题一样,不外乎就是炒房经济的后遗症体现。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costco 的development manger,现在要开新超市,交给你一个任务,找到一块合适开发的土地。Costco 需要大约2.5 公顷的土地(露天停车的话需要的面积更大),交通不说便利,至少不能太偏远,靠近主要交通要道。打开自己小区的地图,假设自己在玩cities skylines,你会选哪里?我猜的话不外乎就以下几个选项:

推倒一片居民区。假设一个street block 2.5 公顷,按平均600平米一个房子的话,就是41栋独立住宅。按照奥克兰的百万地产均价,什么事都还没开始干,$41m 就已经付出去了,还不说居民知道收购目的之后,必然会坐地起价,或者拆迁费用。超市里每件商品怕是都得多个几毛钱才能收回成本。

去已建成的商业区或者工业区铲光一片土地,也是一个选项。可能比居民区会便宜一点,但对当地的就业却是严重打击 —— 毕竟摧毁就业机会,也就是减少你超市的潜在客户。

另一个选项是在已有的shopping mall 里租块场地。场地条件是否合适不说,地主愿意租给谁,不租给谁,这不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就更别说新西兰两大连锁超市在囤地,互相排挤对方这方面还有多少小动作。

或者找到了一片空地? 在奥克兰已建成区域内几乎不可能,除非把公园之类的土地拿出来,政治阻力更大。

所以完全可以理解costco 的选址必然只可能是新开发区域,奥克兰的Westgate 或者基督城的Rolleston,对大部分居民都不会有任何帮助。 这就是问题所在,经济专家党天天喊fast track,可没地的话fast track 个什么。

更不用说两大超市之间互相囤地的暗战,哪怕在Hawke’s Bay 这样的小地方都能亲眼看到。Napier 著名的那两家相邻Woolworths 其中一家是以前的Foodtown ,合并了之后,为了避免竞争对手进入,必然要维持两个超市一起开。Havelock North 的New World 最近刚搬家,但旧址宁愿空着也不能卖。

除了暴力拆分已有垄断之外,这实在是看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奥克兰政府在搞提高居住密度规划时,完全可以把部分土地改作商业区,但这毕竟不是天朝,政府不能为私营企业征地,新超市还是得面对土地成本,以及和众多屋主谈判的风险。现有连锁只要高价买走一块土地,整个开发也就黄了。

个人看法是,真正的解决方法压根就不是新超市。乡民们大概都忘了,那种big box 超市流行之前,人们是如何采购的,去蔬果店,屠宰店,杂货店都转一圈,效果不也是一样的。与其多一个竞争者,为何不能多出无数个小竞争者。作为主要农业产区的Hawke’s Bay,这种模式依然可行。

岛国乡民在网上看到对面澳洲的十分便宜物价,准备润澳时,不一定意识到了照片里的价格通常都不是那几大连锁超市,而是各种各样的小店或者折扣店。看了下自己的每周采购支出,现在超市和其他店铺间的支出比例大约是各自一半。如果价格类似,我必然倾向本地店铺,更别说价格通常还更便宜,而且供应链短,蔬果质量更好。市面上还流通着各种各样的农场或者罐头厂次品,更加便宜。

这种模式的资本投入和运营成本都更低,自己去的几家greengrocer大多都是农场主自己家庭经营,也不需要花大价钱新建一个专门的建筑。

但面对土地价格压力,哪怕这种小地方,greengrocer 的前途依然暗淡。最近的一条新闻是街上的蔬果店被买走改建KFC,之前还有一家靠近居民区的农场要求政府规划中把土地改为居民区,随时准备关门。

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如果他们手上土地或者店面比种地更赚钱,那正常人都不可能去辛苦种地。供应商减少,价格自然上升。奥克兰人在吵中密度住宅多么多么差的时候,又是否想过现在的蔬菜价格,又有多少是因为摧毁奥克兰粮仓Howick + Pukekohe 造成的。

如果不提高居民区密度,平摊土地价格,以及增加同样地理范围内的潜在客户群,在奥克兰这样的大城市,除非走精品高端路线,或者涵盖特殊,大超市无法满足的需求,开设蔬果店更无利可图。比如说现在有多少华人超市已经比大连锁更贵了。

这就和岛国众多问题一样,利益全是炒房客拿走了,成本全社会负担。而在没有到达大众无法忍受的程度之前,不会真的去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理解环境变化并不需要水晶球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Thames-Coromandel 地区的市长拒绝在新西兰地方政府就共同应对环境变化的宣言上签字。至于原因,市长Sandra Goudie 说宣言充满政治色彩,地方政府不应该在没有估算未来财政负担前乱签字。舆论中孤独的支持意见,大概就是著名政治打手“纳税人联盟”了。

这一决定看似相当奇特 —— 该地区所有主要城镇都临海, 例如Thames 和Whitianga ,很多建筑几乎与海平面等高。如果拒绝签字是负责任,不乱花钱的表现,那么同一个地方政府批准在洪水线下建设养老院,或者在高风险地区投入纳税人资金翻修设施,大概也是为纳税人减负而考虑的。

当然,如果考虑了市长大人的政治立场,这个决定看着就正常很多了。

都说人类的一个重大弱点是无法想象时间尺度过长的问题。不过就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蚀而言,这并不需要水晶球才能预见未来。绝对意义的海平面上升也许在短时间内难以直接感知,但新西兰的房子随便都有至少50年的寿命 —— 对于50年前的房子,它们的未来,不就正好是今天嘛。有了房子作为坐标和价值参考,海水的相对位置就容易理解多了。

Paraparaumu, Kapiti Coast District (来源: Land Information New Zealand / CreativeCommons-BY 4.0)

如果一位普通岛民在Paraparaumu这样的地方拥有一座海景房,大概都会难以理解自己的房子为什么会有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蚀的危险。海岸离自己有几十米的距离,中间隔着沙丘和道路,哪怕是在暴风期间,海水也从来没有靠近过自己的房产。

2012年,当地地方政府在更新城市规划规章时,在新规划草案中标明了未来可能被淹没的地区,限制在该区域内进行建设。而屋主们的普遍反应是政府吃饱了没事干,就知道影响我的房价。能住海景房的屋主通常都挺有钱,大家组织起来将地方政府告上法庭。经过四年纠纷之后,当地政府无法承受民众和媒体压力,新一任地方议员上任后撤回了没有完全生效的新规划。在媒体采访中,地方政府直言他们的财力和能力受限,无法单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央政府支持

其他处在受影响早期的地方政府或多或少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另一个比较知名的案例是基督城,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居民的首要考虑当然还是自己那栋房子的价格,不断要求政府在土地信息中改变措辞 ,降低可能带来的负面观感。在持续的法律威胁中,地方政府只能就范。

Ohope, Whakatane District (来源: Land Information New Zealand / CreativeCommons-BY 4.0)

如果海水已经到达上图中这样的程度了,政府遇到的压力通常就会小很多。在Kapiti Coast 没能通过的限制措施,在Whakatane 当地政府的新规划政策中没有受到任何挑战。在2017年通过的规划方案中,对2100年内可能被海水侵蚀的影响的范围限制了新的住宅开发。虽然这些住宅现在并不需要保护措施,规划也限制了修建防波墙等手段。信号是很明确的 - 当海水继续靠近时,正确做法是撤离,而不是试图和大自然对抗。

Haumoana, Hastings District (来源: Land Information New Zealand / CreativeCommons-BY 4.0)

而在海水进一步靠近之后,房主所要面临的问题就不是房价受影响,而是自己还有没有房子住了。在Hastings District 的Clifton Road,这一排最早在1920-30年代建设的房屋在当时离海岸线还有一段距离。但在今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需要搬迁的地步了。 当恶劣天气侵袭时,海水已经可以直接到达后院。当然,当地民众在这个时候就会认为保护他们的财产,修筑防波堤是地方政府当然的责任。至于是否应该撤离 —— 这是我们的家我们为什么要撤离

而当这一排房子修建时,海岸线可不是如此的:

(来源: Land Information New Zealand / CreativeCommons-BY 4.0)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技术讨论,所以我刻意避免了“气候变暖”之类的词语。但哪怕住在这些海景房里的岛民认为气候变暖是一个为了多收税的阴谋,对Coastal Erosion/海岸侵蚀的研究可是远早于任何绿色政治。无论气候如何,海岸线本身就在进行周期性移动。如上文中提到的Ohope 案例,一代人就可以看到海岸线的变化[pdf]。

新西兰议会环境专员曾经在2015年发布过一份报告[pdf],统计了位于高风险海岸线的建筑数量,得出的结论是若要彻底重建,花费将不少于107亿纽币。而受影响最大的,常常是像Thames-Coromandel 之类人口稀少,但主要聚居点都在海岸线上的地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当地居民的地税。当面对这种规模的问题时,它们是肯定无法负担财政风险的。

不过我真正想说的是,以阴谋论,政府臃肿之类的理由拒绝为自己造成的成本买单,并不意味这个成本就不存在了,只是转嫁给了别人而已。作为无产阶级loser,当我领福利的时候被告知我应该自食其力对自己负责。那么别人的海景房被海水侵蚀,或者像Thames 类似的地方政府拒绝承认事实,依然以经济发展之名让人们在高风险地区开发时,政府,也就是包括我在内的每一名纳税人是否应该为这些行为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