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出了问题?

这两天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又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是质检总局查出22家公司的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类似伊利之类的大品牌也有上榜。这下有点恐怖了,婴幼儿奶粉都如此,成人的新陈代谢更强,谁敢想象成人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

中国外交部虽然很不好意思,但还是间接证实了新西兰对于事件前后经过的描述。我常说,很多时候,中国人的福祉是要靠洋老爷来争取的,很遗憾,这不幸又成为了一次事实。

这也说明了,河北省地方政府,在处理三鹿这件事上是有猫腻的。具体是什么,不好猜测,这是他们共党内部的事,就让他们共党内部自己决定让谁负责吧,反正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共党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我所感兴趣的是,三聚氰胺是如何进入奶粉中的。在网上的大量资料已经显示了该化学物质只是微溶于水,如果是在原材料阶段被加入的,应该很容易发现。特别是三鹿把牛奶从奶农那里运走时,都应该是使用的低温的冷罐车。有一丁点化学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三聚氰胺更不容易溶解,而更有机会导致沉淀。

在网上看了很多人的猜测,我觉得这个猜测是最合理,最符合已知事实的:

大家注意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受“污染”的都是最便宜的18块钱一袋的婴儿奶粉,显然,三鹿为了占领农村奶粉市场这块最后的肥肉采取了低价倾销战略,但是卖这18块钱一袋的奶粉连本钱都不够,大量生产岂不亏老本了吗?于是三鹿为了节省成本,在奶粉中添加廉价大豆蛋白粉来替代奶粉,这大豆蛋白粉本来也没啥大事,但是,恰恰这次里面被添加了伪造蛋白质的三聚氰胺这高科技玩意,于是最终制造出这起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当然,成人奶粉中肯定也添加了这种高科技玩意,因为成年人的代谢能力比婴儿强大得多,除了特殊的病人,自然也不会有中毒事件发生。另外,如果你想知道三聚氰胺这玩意在中国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应用的广泛性,“蛋白精”也许就是这个玩意!

我对行业不熟悉,但抽查不合格名单中的很多品牌我都没听说过,我想也不会是什么高端奶粉。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问题没有被发现——大豆粉一般都是在最后才加入奶粉。

另外,这个猜测也能够合理解释“三鹿主动加入大量三聚氰胺”这条假设的不合理之处。三鹿是免检产品,它没有必要冒着酿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去达到那个基本没人会去检查的标准。

另外抽查报告的结果也似乎应证了这一点,虽然很多样品都查出了三聚氰胺,但只有三鹿的样品是异常的高——别人是100毫克或者更低,而三鹿是上千毫克。我想专业人士不敢如此下猛药。

当然,如果还有更合理的解释,我会放在这里或者文摘中……

相信谁?

看上去新西兰官方对三鹿奶粉事件的说法和其他资料有些不一致。有人问我谁说的是真话。

在看到物理证据以前,我暂时相信新西兰官方的说法:河北当地政府阻挠产品召回。原因很简单:

1、新西兰政府平时虽然爱耍点小聪明,但在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查看其历史记录就可一见。像这种要求召回没被允许,结果还要继续争取让自己受损的这种事完全符合新西兰人性格。

2、11月就要选举了,工党现在本身就落后,海伦克拉克是一位政治经验相当丰富的领导者,不太可能蠢到在这个时候公开以总理的身份说谎,特别是说那些对选举无助益的谎。

3、恒天然(Fonterra)在新西兰是一个大品牌,基本上每家每户的冰箱里都能发现它的产品。该公司过去记录良好,无论是在新西兰国内还是国外。

4、新西兰不太可能对中国有什么狼子野心

新西兰方面说谎的可能性也有,但如果说谎,多半是恒天然对新西兰政府说了谎。我觉得这个可能还不小,再强大的跨国公司,到了天朝,都有彻底“天朝化”的趋势(请参考Google, Yahoo)。恒天然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加深了我的疑虑:在新西兰的发言人说,很可能有人往故意原材料里下了毒

新西兰先驱报:中国官员阻止了恒天然的召回要求

很久没翻译过文章了,这篇有点意思,翻译一下。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综合这篇文章,和已知的资料,画一条时间线对照一下。

至于其他来自新西兰的消息,请参考我的文摘。我有预感这事极有可能对选举产生影响。

China officials ‘blocked’ Fonterra milk recall | 中国官员阻止了恒天然的召回要求
New Zealand Herald|新西兰英文先驱报
2008年9月15日

(这篇文章发表于新西兰先驱报的网站上,中午1.02时更新过一次。这是更新后的版本,和先前版本差异巨大。先前版本在本blog下第一个评论)
原作者:先驱报编辑,新西兰报联社
译者:Arctosia

新西兰官员最先对造成一名婴儿死亡的被污染奶粉的危险性发出了警告,总理海伦克拉克说。

被污染的奶粉是由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Fonterra)所出资的合资公司,三鹿所出售的。这起事件让人担心新西兰的名声在中国这个拥有巨大市场国家受损。

新西兰绿党正在向政府发难,要求解释为什么这件在8月份就已经发现的事情不能马上告知公众,而要等到上个星期才进行全面召回。

但克拉克总理说恒天然一直在努力尽早召回产品,但被中国地方官员阻止。

总理告诉新西兰电视一台的早间节目Breakfast说:“他们(恒天然)为了能够召回产品,向地方政府争取了好几个星期,但没有产生效果。”

总理表示,她是在9月5日第一次从恒天然知道该事件的。 三天后她召集了相关官员,要求他们跳过当地政府,直接向在北京的中央政府报告此事(译者注:有消息说是新西兰大使直接联络的中国外交部官员,紧急转告恒天然要求召回被阻的事件)。

“你可以想象,新西兰官方向中央政府强烈表示出了此事的重要性,这直接影响了当地地方政府的态度”, 总理说, “在地方层面,当地官方的第一反应是避免召回产品,试图掩盖此事。这不是我们新西兰可以接受的态度。”

绿党卫生事务发言人 Sue Kedgley说,恒天然应该在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告诉公众。“但恒天然什么都没说,在这期间更多婴儿因此患病。恒天然应该跳过地方官员,要求全国范围内的产品召回。”

Kedgley说,虽然她对新西兰政府将此事件直接告诉了中国官方感到满意,但仍然对该消息没有及时向公众报告感到失望。她同时提出了在新西兰国内缺乏原产地标识的食品,可能会让一些消费者不能意识到一些奶制品其实是从中国进口的。

克拉克总理希望这起事件不会影响恒天然的声望,但说这件事表明该公司不能用“幼稚”的手段来管理外国的经营,而必须要随时保证自己的高水平。

总理说:“从我得到的消息来看,我认为恒天然在该事件中一直是负责任的,但中国地方的政治系统倾向于掩盖事件,不过我得说在我们将事件的严重性告诉中国中央政府之后,他们的行动是迅速的。”

奶粉被一种名叫三聚氰胺的工业化学品所污染。它能够使得产品中所含的蛋白质含量显得更高。根据报道说,这已经导致一名婴儿死亡,至少432婴儿的肾脏受到损伤。

贸易部长 Phil Goff 告诉新西兰报联社说,其他大型企业,例如雀巢,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件。这有可能是其他公司提供了受污染的奶粉。

恒天然拥有43%三鹿公司的股份。恒天然在9月11日要求了召回受影响产品。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三鹿停止生产。

恒天然的发言人说,他们在中国当地的代表前段时间在争取和中国官方会面,讨论该事。 “我们将会尽全力协助调查。但现在因为调查没有结束,我们不能透露更多详情。”

新西兰商务中心道德伦理事务主管Rodger Spiller说,“如何处理该事件对恒天然的利益影响巨大。他们最大的财产就是名声,人们可以从该事件中看到这是否还是事实。”

中国官方的英文报章中国日报说,在承认8月6日之前的产品遭到污染之后,三鹿已经承诺对此事件展开自己的调查。至于为什么8月6日之后的产品没有问题,现在还不清楚。但这个时间和恒天然发现该问题的时间巧合地一致。

有报道指出,三鹿早在今年三月就收到过投诉,并且召回了部分产品,但并没有将该事报告政府。

三鹿的所在地,河北省副省长Yang Chongyong说,当局要知道奶粉受污染的消息是否被压制住了。“我们将会调查各级政府是否有任何玩忽职守的行为,或者是否有任何官员试图压制消息。”

“如果我们发现任何人做了这种事情,我们决不姑息。”

根据美联社的报道,中国的卫生部长指责恒天然的合资公司,三鹿没有及时向公众发布消息。

中国官方表示,已经有19人因此事被逮捕,78人正在接受询问,试图找出化学品是如何被添加进奶粉的。

官方表示,他们在9月9日之前没有收到关于该事的警告,虽然三鹿早在3月份就收到过投诉,在8月份就发现了三聚氰胺污染。

关于 … 三鹿

我不是专家,是不是奶粉导致的肾结石,我不知道……请关心我的文摘。

我只是想说一个信息,这事件和新西兰有关系。新西兰乳制品巨头Fonterra(恒天然),前段时间(去年?)才收购了三鹿集团43%的股份。虽然现在证实Fonterra没有提供任何有问题的奶粉的原料,但如果三鹿最终负上全责,那也将会对Fonterra是一次异常严重的打击。

当然,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这个是没得说的。如果有人有意隐瞒事实,那绝对不能饶恕,一定要将这些人扔进监狱,受害的都是我们的未来啊。

给国内的读者……Fonterra是国际乳制品业巨头之一,大概1/3的国际交易都经过其手。它是一家典型的共口产口主口义企业——股东就是10,000+名给企业提供原材料(牛奶)的农民。我想这是一个好方法,让农民入股,干坏事的机会也就小了很多。

Fonterra是新西兰最大的企业和最大的出口企业。每年对股东(农民)的分红相当于经济的风向标,分红多了,大家开始担心农民到处乱花钱促进通货膨胀;分红少了,大家开始担心新西兰经济是否陷入衰退。

这件事对Fonterra很可能会产生影响,持续关注中……

——–

另外,很遗憾这个星期的一九八四读后感可能无法按时奉上了(还是没能坚持住……)。因为其他人要书,我把书还回了图书馆,而要在至少下周才能重新借出其他版本。周一到周四也没怎么阅读,关心世界末日去了:)结果看了半天还是看不懂那些生涩的物理概念。

死刑

对杨佳的判决可以说是预料之中的。不管你是否同情他,你都应该承认,那六位警察并不该死。既然他做了,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说死刑并不过分。

但这一切并不完全是杨佳的错,但他却要和那六位警察一起承担后果——真正的凶手,该死的制度,依然好生生的活着。

大国体育

忙完了,可奥运会也完了:(

这几天看大家讨论奥运留下了什么东西,我的看法是,中国人所热爱的”第一“名号又增加了一个,网络更加开放了(到现在还没被重新封锁,希望我不会在以后回来把这一点删掉),而那几个被划为游行地点的公园,告诉了官员们阳谋这一套还没有过时::申请者几乎个个有去无回——真正的开放和民主还是很远。

政治就不说了,说说”举国体制“这个东西。主要是看了这篇人民网的最新指示:奥运时评二十七:谁说中国不是体育大国

中国的举国体制长期在海内外受到批评。称其违背了体育精神,不公平的竞争,毁掉了那些成绩不够好的运动员的一生。具体例子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其实我个人认为,举国体制还是商业化都无所谓。参加体育,谁不是冲着那几个奖牌去的?主要问题是,这些体制的目的是什么。人民网的那篇文章提供的答案则是体制产生金牌,而”金牌大国=体育大国”。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争“体育大国”这个名号,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偷换概念,产生“金牌大国=经济大国=天朝上国”之类的逻辑。

举国体制对那些体育不发达的国家,有时候是合理的。是先有金牌还是先有全民健身就像那个鸡和蛋的问题,一个项目金牌其实也可以鼓励大家参加这项运动;而如果体育发展全部依靠兴趣,商业,虽然也会有效,但所需的时间漫长,需要有一代人,甚至更久的时间在社会中培养出参与体育的文化。

我的结论是,体制只要对开展全民体育有益,那就是合理的。

但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似乎忘掉了举国体制——金牌——鼓励全民健身这条路线中最后的那个部分,而把金牌作为了这个体制的目的。大把钱培养运动员不是起带头和广告作用,而是去拿金牌,这个路线变成了举国体制——金牌——民族自信心、为国争光等等。

看看中国最近几届,特别是这一届的奖牌榜就知道了,金牌榜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的金银铜牌数量不成比例。而得了银牌铜牌在场上痛哭的中国运动员更是时有所见。

说到底,又回到了中国人把体育政治化这个老问题上。金牌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导致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特别是对于体育部门的官员们来说,远高于发展全民健身的价值,因此很容易造成轻重不分的局面。

只有当有一天我们为了体育本身,而不是为了金牌而去参加体育,我们才会正确看待金牌的意义,而那个时候,中国才是真正体育大国。

不好吃的鸡蛋

没什么时间写,破一次例,转一篇吧。

一些人在对待批评的时候常常出现一种“有本事你来做啊!你都没做过凭什么评价别人”这类很奇怪的逻辑。这到不仅仅是限于政治方面的话题,番茄花园被抓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这样反驳叫好者。

我相信我这里的读者中没有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就不费篇幅解释这种逻辑为什么是错误的了。

很多人常常用鸡蛋来反驳这种逻辑,“是不是要自己下几个鸡蛋出来才有权利评价鸡蛋的口味?”。今天我看到,有网民已经将其演绎了,有点意思,转载一下。我不知道原作者是谁(QQ群里转的),所以无法署名,抱歉。

Read more

价值观

胡紫薇姐姐曾经转过一位法国外交部长的话,称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大国(这话真好,到哪里都可以用)。

价值观,换个更常见的词来说,就是软实力,文化之类的东西。如果你玩过《文明》(Civilization)这个游戏,对这个东西应该有很深刻的理解。刀枪很重要,但只要有自己的文化足够强势,敌人再强大,只要不被灭族,就有翻盘的机会。

不过中国人还有是一个老毛病——无论什么事,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将其遗忘。紫微姐姐也就是半年前转的这段话,但现在你在去看舆论,“奥运让中国成为大国”这种观点到处都是,价值观这回事早就忘了,拒绝体育政治化更是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其实我们又能输出什么价值观呢?就像对待金晶或者刘翔那样的人格分裂症状?还是像何可欣年龄或者开幕式假唱那样作假?

不要和我说何可欣年龄问题是媒体报道失误。那么多家媒体真的就能报错一个人的年龄?包括.gov.cn结尾的体育局网站(原页面被删,这是Google快照)?对不起,在有更让人信服的证据之前,我认为一些成年人的诚信是有问题的,有种就别删这些页面,既然问心无愧,那又何必隐瞒呢?

事实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价值观,国家利益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为了做一个“中国人”,可以放弃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

就算有这个的所谓价值观,那也掌握在了真理部的手中。从何可欣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真理部的厉害之处,再久远的资料,只要是不合老大哥意的,统统的都可以找出来抹杀掉。“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你现在在网上再也找不到有何可欣“错误年龄”的新闻报道了,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不幸的人被彻底从记录中抹杀掉,变成奥吉尔维同志。

其实话说回来,虽然何可欣的两个年龄中有一个是假的,但我更倾向于认为她确实有16岁,而城运会的年龄是假的。

这个女孩应该是第一次参加类似奥运级别的国际比赛,以前只在国内“交流”——而城运会是有年龄限制的。我觉得官方不太可能会那么傻开国际玩笑,应该是国内体育局把她的年龄改小了。原以为只是在自己家里开一次玩笑,和“国际形象”无关。可是没想到的是,说谎怎么都会留下痕迹,还是被洋人们发现了。

所以那些说“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的人,也应该明白,洋人不是傻瓜,他们有自己的眼睛,不会轻易的上当。与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把自己搞成人格分裂,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

要发展我们的自己的价值观,就应该从正确认清自己的价值开始。

———

继续繁忙中,我还要消失两个星期左右吧。

始终不是一场纯粹的奥运会

以前我就在想,那些天天说要把体育和政治分开的人,要求一场”纯粹的运动会“的那些人,有哪些又是真正的懂哪怕是一丁点体育的?

李娜昨天在网球比赛中被淘汰出局。这倒无所谓,但比赛中间她对观众叫了一句“shut up”(闭嘴),很多FF们就不干了。

我看了新闻报道中的片段,实话说,那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实在是大得吓人。特别是每当李娜击到或者将要击球时,那声音简直是……

我就不说素质的问题了。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告诉了我很明显的一点:坐在观众席中的中国观众,恐怕就没有几个有一丁点网球知识的,不然都应该知道,网球是一项要求安静的运动,欢呼鼓掌可以,但是要在已经确定比赛者得分/死球之后。

虽然那句shut up有点情绪失控,但我觉得是完全情有可原的。观众吼完,比赛结束,他们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可运动员不一样,比赛就是他们的全部,备战四年就是为了这一天,所以他们要求绝对的专心。就像有个人在你专心工作时大吼大叫,谁都会不高兴。

不知者无罪,但据说李娜的那场比赛中,官方是数次提醒要求安静的。其实还得感谢李娜吼的是英文,虽然她无论吼哪国语言都会被FF们骂,但吼英文,至少说明那不是针对中国观众的,外媒也少了一点素材。

据说这种情况不少见。在体操和比赛中,热烈的加油声也是导致运动员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比赛还没结束,只是刚刚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观众们马上就开始大吼大叫,全然不顾比赛还在进行当中——这太可怕了,体操一个闪失可能就不仅仅是失利的后果了。

总得来说,这些事情给我的感觉是,一些观众们是去表现自己“爱国情操”,而不是去看比赛的。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多“爱国”,不出点声音哪行?不信你看看这里的评论就知道了,“是中国人就……”,“李娜不配做中国人……”。这和以前各次事件中的暴民没有区别,“爱国无罪”,所有影响到他们所谓“爱国行为”的人都是汉奸。

爱国本身是无罪,可那些以爱国为名而做出的事情就不一定了。

不过还好跑步不是一项要求安静的运动——否则我真为刘翔感到担心。

作假的定义

我消失的这几天中,奥运开幕式又被抖出来了不少事情,其中两个分别是,那个唱歌小女孩林妙佳只是对口型,而且声音还不是她的;和用电脑制作的烟花表演。

我当时是意识到烟花的速度和直升机的速度好像不太和谐,至于唱歌的,没发现。

其实我很不明白,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还是很多人的老毛病:追求完美,特别是在洋老爷面前。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某个政治局委员那么喜欢用最完美的脸蛋配上最完美的声音。

可问题是,世界上有完美这个东西么?几岁的儿童,哪一个不是缺几颗牙齿的?再说你现在完美了,你也不能保证每一次有洋人在场的时候都可以对口型?用现在的完美来抬高大家对以后的期望,最终吃亏只会是我们自己。

说到底,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一些人极度的自卑心,生怕自己太差。

不过单就这两件事情来看的话,将它们称为“作假”,我倒不是很同意。毕竟文艺演出用点电脑效果,事先配好音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台上的表演者只是对口型,就应该大大方方的说“演员XXX,配音XXX”,而不是试图隐瞒这个事实——否则就不是演出细节,而是人品的问题了。

就算无法现场说明这些问题,导演们也该在之后的第一个机会向大家透露这些事实,并且这样做的原因。只要理由不是太荒唐,大家都能接受。不过现在是,很多人纯粹是因为林妙佳“天籁般的声音”而喜欢上了她,而官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选择了沉默,什么都不说,当然就会让大家感觉到“自己被欺骗了”。

信息公开有多么重要,看看四川地震就知道了。不过很可惜,很多人还是学不会,有什么事情,还是隐瞒为先,这件事如果早点说,其实根本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不过现在林MM的知名度已经打响,在国际上有了名声,再来告诉大家那是假了——这当然是作假了。

我认定作假的方法很简单,用假烟花,或者给演员配假声音,这都不是问题——只要你尽快(当然不是几十年后)告诉我那是假烟花,假声音,那么这中间就不存在欺骗行为;否则不管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拿A冒充B的行为都是作假。

不过可能是因为我“与众不同”,我的这种观点好像得不到国内人们的同意。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有惠州三中中学捐钱事件,而且还振振有词的说“只是补拍,不是作假”;CCTV中的火炬手空投事件还有最近新华社拙劣的PS技术,似乎都在告诉我,我们是容忍造假的——只要不被发现。

可谁能保证呢?

做人还是老实点好。

———-

我还要消失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