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传播和政客

疫情期间Ardern 曾经说过一句,政府是“single source of truth”。 这句话的视频然后就被作为独裁统治计划的证据在网上不断传播, 至今延绵不绝。但动动手指搜索便知这其实是信息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汇总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料,统一归纳、管理和分发,确保每一个人对现实都有着同样的理解。这个概念其实在新西兰各政府部门中其实相当普遍

第一次听到她说这个概念,我是完全没有觉得任何异样,但那是因为我以前在村里的民防部门义务劳动过一段时间。这个概念也是民防管理系统中的基础之一,而疫情期间宣布了民防紧急状态。灾害之后必然会出现各种传言满天飞的情况,没有人可以阻止,但是消防员不能根据传言决定优先去哪里救火,这就是single source of truth 的必要性。

不过我并不是为Ardern 辩解。无论是PR,还是政府或者政客对公众发布的信息都应该简单易懂,尽量避免使用jargon和造成误解的可能性。放着“可靠信息来源”,“验证过的信息”之类的词语不用,对没有这个背景知识的一般人来说,误解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事,更何况狂吠不止的MAGA?

说起这个的原因是因为这位:

MAGA 的最新解释是说,拥堵税影响最大的地方是纽约的Kings County,所以一贯正确的大统领是一语双关,非常幽默,顶礼膜拜。我既不熟悉纽约地理,也不认识什么纽约人,所以我并不知道一个普通纽约人在看到这句话时,是否真的会认为是“幽默”。但哪怕不考虑MAGA 一贯合理化Trump 以及美国现任总统的一切行为,就如前一个例子,原本的动机是什么,真的重要嘛?

但毫无疑问的是,相对于岛国总理的PR 团队,美帝副总统的团队完全是另一个数量级和水平。退一万步说,哪怕真的是幽默(虽然必然不是),没有意识到可能的风险,那是不可能的。更可能的解释是就像副总统以前的各种“开玩笑”一样,放出来试水看看反应,或者转移注意力 —— 大家都去吵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就没精力关注别的事了。

这大概也是现今社交媒体的一个问题,所有事都可以浓缩为一个段子,一个口号,甚至总统对整个政府的独裁都可以浓缩为DOGE 或者FAFO,meme治国,然后乡民们就被成功转移注意力,真正的细节反倒不重要了。虽然这并不是新鲜事,但社交媒体无限放大了其效力。

如果要说岛国例子的话,下次光头总理再说“going for growth”的时候,不妨心里屏蔽掉这一句,就会发现说的话其实了无新意。

大家都赢麻了

空闲时看了一会儿人类救星,美帝大统领赢麻了的成绩单。从新西兰乡民的眼光来看,不得不说风格甚至内容都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新西兰现政府的表现自己“懂经济”的一个方式是颁布每个季度的”Action Plan“,然后这个季度后宣布我们完成了所有预定的目标。当然如果仔细读内容的话就显得相当荒唐 —— 里面包括不少”通过XX 法律”,议会都是你控制的,又不是美国的议员有一定自主权通不过才奇怪了。名单里甚至还有“考虑XX事项”,“公布XX文件”,或者“做出XX决定”,这想要失败都有点难。

当然对于读新闻不超过标题或者一条推的大众来说,这种行为的功能也就达到了。

美帝的赢麻了名单里其实也有不少类似内容,比如说三星“考虑”将工厂搬到美国,或者沙特宣布了投资“意向”。

比较吓人的是能源政策。下面复制了几条:

  • New federal leasing and permitting for massive wind farms, which degrade our natural landscapes and fail to serve American consumers, have been paused.
  • Bureaucratic regulations, which impeded Alaska’s ability to develop its vast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reversed.
  • Offshore drilling has been opened to “drill, baby, drill.”
  • The Biden-era electric vehicle mandate was terminated.
  •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ended the Liquefied Natural Gas pause and approved the first LNG project since the prior administration banned them last year.

如果把地名盖住,完全就是岛国现政府现在正在做,或者已经做了的事情。

个人的看法一直是,岛国并没有高尚到哪里去,并且一直面对同样的风险。至于为什么现在没有看到和美帝一样的疯狂,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毕竟正确的党已经执政好一会儿了,再说drain the swamp,”swamp” 是谁就说不清了 —— 虽然做的事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不分青红皂白地裁员,然后宣布我们更有“效率”了。

澳新政客进口美帝议题不是新鲜事。但幸运的是,对新西兰政客来说,现在还没有必要。虽然本质上大家都赢麻了,只不过岛国暂时不好意思说而已 —— 但澳洲的选举马上要来了

学校的免费午餐

在Reddit 上看到过不少岛国现右翼政府提供的“高效率”版本,疑似食物的学校午餐,但这玩意儿已经被讨论无数回了,似乎自己也没什么可以补充的。如果有人告诉我,我正在吃的正餐只花了不到三块钱,而且这还包括冷链物流成本以及供应商的利润,我敢不敢下口可能都是个问题。这个成本,哪怕是成本最低的土豆泥都必然不会是新鲜的,而是那种泡水的土豆泥粉。

可能最长相和成本靠近的是飞机上的cattle class 餐食,不过飞机餐供应商不用供应全国每一个角落。

我当然知道支持经济专家党的人会说什么 —— 午餐是个人责任,政府不应该负责,或者‘有得吃就不错了,还不感恩”。如果就是坚持意识形态大于一切,给炒房客减税比学生午餐重要,那是个人信仰自由,其实也没啥好说的 —— 按此逻辑,学生出勤, 或者自家的土地上能建多少以及多高的房子都是个人自由,不知道“小政府”的Seymour 会怎么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午餐被“高效”化之前,政客的说法略微有些不同:

  • “学生们将会收到他们愿意吃的营养食品。这些食品就和家长们每天为孩子准备的午餐一样 —— 三明治和水果。”
  • “我们刚刚为您节省了 1.07 亿元的学校午餐费用 …… 我们将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情,让孩子们吃他们父母会吃的水果和三明治,而不是寿司等’woke food’”。

等等,说好的“水果和三明治”呢?那么多照片里我是没有看到过哪怕一次。当时承诺的可是用更少的钱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不是“有得吃就不错了”。而且这可不是”左棍“,而是Seymour 自己说的。

bait & switch算是最古老的销售手法了,政客当然也是专家。而当今政治的一大问题就在于,人们沉迷于对抗,或者”owning the libs”,而专注力之外政客说了啥,输送了多少利益都没有人关心。这些话压根都不是历史记录,就是大半年前的事,而现在还有哪家岛媒记得Seymour 承诺过的水果嘛?从”左棍说我们不关心学生福祉,但你看我们做得更好更便宜”,到“这根本就不是政府责任”,话题已经成功被转移。

另外好奇搜索了一下监狱里都吃什么。照片上看上去都可以辨别原本形态的食物,惩教部网站上有每星期的菜单 —— 早饭有牛奶,中午有新鲜水果,看上去确实比学校好。

人民公仆的睡眠问题

最近的民调新闻中看到这么一段,总理 Luxon 表示他每天工作20个小时,言外之意自然是他不关心民调,而是专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Luxon said he was working 20 hours a day to “make sure we are delivering for New Zealanders”.

平时一般不会看视频浪费时间,但被这段提起了兴趣, 视频里的原话其实不太一样:”I’m working 20 hours a day a lot, 7 days a week”。不管是哪个版本 ,听着都像是可歌可泣,标准的人民公仆,就差用AI做个在地板上睡觉的照片了。不过搜索研究了一下,这个睡眠时间似乎并不特别。

上一位伟大领袖 John Key 表示每天睡5小时左右。而当时的新西兰先驱报非常关心人民公仆,表示总理操劳过度,眼角的鱼尾纹都深了(是真的)。

关于Ardern 睡眠时间的公开信息似乎不多,但似乎也处于这个水平。当然不用多说的是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婴儿需要照顾,而家长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过在另一篇文章中,她表示自己睡眠质量不错,而且努力争取更长睡眠时间,毕竟睡眠不足会影响决策能力。

我个人比较赞赏的一点是哪怕时间如此紧凑,Ardern 依然找到足够时间投入到了喜闻乐见的造人活动中。2017年的报道中提到6-8小时睡眠时她在竞选时减轻的方法

印象中,更早的Helen Clark 也提到过睡眠时间问题,但年代有点久远,资料不太容易找。不过在Ardern 辞职时,她提到过自己也常常是5点钟起床,晚上12点以后才能睡觉。在这中间还要见缝插针留出和家人和老父亲的私人时间。

不过和Luxon 不同的是,两位女性总理还有家庭责任,而Luxon相反,公开信息和各种软文里,通常只能找到夫人是如何支持她的描述。这大概就和现实社会中一样,女性付出更多,走上高位还得被各种造谣丈夫是gay,出轨之类的。而男性就可以毫无顾虑地宣布自己最辛苦。

不管是谁,我觉得都应该跨过“工作时间长”等于“能力强”的认识了。至少我最近参加的CPD是这么说的,事情越多,睡眠越少就越容易出错,做出奇怪的决策。长时间工作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荣誉。不过专业政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phycopathic 倾向,没准他们以此为乐,并不会感到疲倦。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似乎并不太合适。

新投资移民政策

其实这个政策并没有多少好说的。新西兰两个大党其实都并没有发展经济的任何新主意,还是和过去三十年一样,进口人类,进口资金,或者两者同时进行,用来给GDP 和房价灌水。至于这能否发展经济,过去三十年引进的“投资移民”达到了什么效果,有哪个公司因为这个投资获得成功,反正我是没听谁或者哪个政府说过 —— 毕竟买政府债券能达到什么效果?

可能对天朝人来说,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前任政府限制海外资金进入房市的做法,是把居民房产定义为海外投资法中的sensitive land。这一条似乎现政府还不敢动。而这意味着,任何想“投资”地产的天朝土豪们,只要需要海外投资办公室批准,就必然会被公开详细资料,成为媒体和乡民挖掘信息的工具。如果经济专家党意识到这个程序是引进他们的巨大阻碍,会牺牲信息公开的原则,为他们保驾护航吗?当然会了。

不过真正想说的是这种行为的社会影响。新一代的移民可能不知道,但上一次2000年初“投资”移民放水时,奥克兰也不缺各种精彩的花边和小道新闻。当年的各种帖子现在有点难找,但大致来说,主要是三条线,用钱解决一切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装傻,然后觉得岛民低人一等。

一个大概的类比是,前些年如果新闻曝光那个房东搞十个人挤一个房间的群租房,或者搭环境恶劣的违建高价出租,永远都可以听到的一个解释是 —— 我这是在解决住房危机。言外之意当然是没有锦旗就算了,居然还要罚我,天理何在。当然现在房价跌了,blame someone else 的这群人的说法也从政府导致住房危机,变成了政府建了太多房。‘

虽然不仅仅是天朝人有这种心态,但他们毫无争议地是专家 —— 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我都是高人一等的恩客。卖居留权这回事虽然不喜欢,但就程序来说,只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两不相欠我并没什么意见。但通过这个程序进口的价值观却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 钱是可以买来优待的,可以不用英语能力,移民也不用真的居住在这里。进口一堆恩客造成的社会后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体会到。

除了天朝人,美帝现在的tech bro 要拿出1300万纽币也确实不难。上次一路开绿灯引进的Peter Thiel 说是在国际上为新西兰发声,带来利益,还有人记得究竟给国家带来了什么嘛?那为什么还要继续进口更多只是为了给自己留退路的Thiel ?

可能没人想谈的政治影响是,这其中的任意一个tech bro 要是想下场玩玩新西兰政治,本地资金是绝对无法阻挡的。但是对于国家党来说,进口更多自己的金主,污染未来的政治又有什么关系。

新西兰议会任期以及2026年公投

下届大选时(2026年,或者按Peters 心情决定),有极大可能会看到关于议会任期的公投。毕竟现任总理认为政党间的合作协议比宪法文件更重要,而和行动党的协议中明确要求将议会任期延长至4年的修宪法案至少需要通过一读

我个人不反对把议会任期从3年延长至4年,但我依然会投反对票。这并不是因为Seymour 支持的我就反对 (虽然这也是个好理由),所以具体原因值得一说。

一个被广泛忽视但重要的事实是,延长法律规定的议会任期并不意味着延长实际任期。除了时任总理可能决定提前选举之外,政治稳定,以及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法律规定的任期也没有必然联系。

新西兰法律规定的议会任期较短,但实际任期并不短。比如说英国下议院任期5年,加拿大4年,可是如果回溯过去50或者100年,忽略最近一次选举(因为任期还没结束),两个国家都是平均不到4年一次选举。脱欧期间的多次选举,导致上一个真正完成5年任期的英国下议院还是2010年。

与此相比,新西兰极少有提前选举,最近100年就三次—— 1951,1984和2002。其中两次是时任政府想依靠时机扩大优势,剩下那个是总理喝醉了之后宣布提前选举。除了1951那次,选举也就提前了几个月而已。

至于这个现象的原因说法很多,不过个人观点来说,新西兰规模较小,过去百年来的国内政治议题也相对简单,给毛利选民预留的议席也相对降低了一个重大冲突点的潜在风险。

新西兰原本的议会任期其实也和英国一样是5年,但自1879年来改为了3年,作为废除省议会之后,加强民意对中央政府制约的手段。现在虽然依然有地方政府存在,但其功能远不如当时拥有立法权的省议会。相比之下,英国和加拿大都有更强势的地方政府。

一个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比例代表制之后,议会中的投票是按党,而不是每个议员来算,这使得议员独自发声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削弱了议会的监督功能。优先党所要求的waka jumping 法律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公开反对同党的政策要冒着丢掉议席的风险。如果再延长任期,会让这个问题再度恶化。

正确的做法是把延长任期看作宪政改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新西兰宪法的化身最近写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值得一读。虽然我可能并不同意所有建议,但意思是一样的,延长任期的同时需要加强议会的监督功能和广泛代表性,才是加强和保卫新西兰民主的正确方式。

但我也几乎肯定Seymour 对文章中的建议大多不会感兴趣。如果从小党的角度考虑,获取利益的方式都是以拒绝,或者退出政府的方式威胁大党。如果在选举后一年就做这种事,选民几乎肯定会惩罚小党。但是如果三年呢?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虽然最后还是绕到了Seymour 支持的我就反对,但这件事应该挺明显的,如果只单独延长任期而不考虑新西兰自身的政治环境,以及更广泛的改革,这只会对政客有利。虽然现在可能是我喜欢的队伍在执政,可是以后呢?这件事上需要投反对票,哪怕你支持4年任期。

又要走上卖资产减税的老路

Luxon 也终于不装了,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议程马上就要出现了

未来私有化的目标很明显,就看现政府表示在哪些方面出现了“危机” —— 医疗、教育、铁路。 Starving the beast,造舆论这些都是老手段了,并不是什么阴谋论。

另一个几乎肯定的目标是供水。在上任政府期间,国家党拒绝投票支持改革中的反私有化条款。自己版本的改革其实效果类似,把水务部分从地方政府中剥离,提高借贷能力,但是这个过程也使得以后打包出售资产更容易。

新西兰理论上没有“水费”,因为没有人对水资源拥有所有权。平时交的水费在法律上是地税的一部分,上面的项目只有管道维护和污水处理,并没有“水资源费”。而私有化最大的障碍就是毛利人对水资源的传统权益,知道这一点,对 Seymour 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

至于为什么要说不,现在的体系绝非完美,任何现状都有提升空间,但为什么要学习美国的医疗系统,或者伦敦的供水

另外在新西兰语境下,很少看到舆论讨论私有化的一个“好处” —— 把政府支出从账本上藏起来。

就和房产一样,一次背上100万的贷款,或者一直付一星期1000块钱的租金,在financial statement 上的体现是不一样的。在奥克兰路上抓任何一个炒房客来问,都毫无疑问地会选择前者。但是对“经济专家”政府来说,如果只考虑短期利益,必然要选择后者 —— 可以向选民宣布我们在财政盈余的同时修了多少新医院或者新路,但实际上是把成本平摊给了未来而已,也就是他们口头上最讨厌的“债留子孙”。 长期来看,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服务。

我们现在正在体验上一次私有化的后果。比如说在电力方面,当时卖股份时,国家党的神,噢不,John Key 说了投资者主要是”mom and dad”,也确实有不少人买了股份。不过这么多年后,怕是没人记得当时赚了多少钱,是否改变了自己的财政状况,但是后果却是实打实的

这次怕还是要栽在同一件事上面,选举时搞点喜闻乐见的culture war,转移注意力就好了 —— 啊快看对面那个毛利人在干什么。

新西兰政客:地震会死500人,但牺牲是值得的

前段时间读岛媒看到了岛国政客写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

New Zealand has lost a fortune to earthquake regulations in the past decade, because politicians thought, or should I say felt, more restrictions were the right thing to do after the Canterbury quakes. Yet fewer than 500 people have died from earthquakes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That’s about as many as die from cancer every three weeks, but we can’t afford all the drugs they need. Hmmm.

当时看到这句话就把它放到blog 草稿箱里了,在里面躺了一会儿之后还是觉得着实没必要花精力阐述这一小段话中涉及的每个逻辑谬误,毕竟现在有AI,哪怕没有半点逻辑谬误的常识,如果一个人连问AI一个问题这点精力都不想投入的话,被政客忽悠也确实怪不了谁。

不过倒是想说说历史和周边背景。

“总共不到500人死亡”这句话其实没错,但是这句话一个可能本地人没有意识到的重要背景是,虽然新西兰是地震频发国家,但由于建国历史较短以及低人口密度,发生在大城市里的地震其实并不多。欧洲人殖民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是1855年的惠灵顿,不过当时整个地区只有6,000人左右。虽然遇难人数很少,但也几乎将新建的城镇夷平,使得新移民更倾向于使用木框架房屋。

不过除了这一起之外,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可能就只有1931年的霍克斯湾 以及2010和2011年的基督城。总共不到500人死亡的数字,其中超过440人都来自于这两起地震。这历史记录实在是不怎么样。

如果类似等级的地震再发生于新西兰的大城市中,实话说我是没有太大信心,如果在家里的平房还好,但是如果在有高楼的城市中心,那就只能靠运气了

这种轻佻的发言也忽略了地震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基督城的事情就近在眼前除外,1931年的地震在当时人口只有3万多人的Napier / Hastings 的造成了5.12亿的损失(1998年价格),或者按储备银行的通胀计算器来算,9.71亿。这使得当时处于大萧条的新西兰雪上加霜。

但是和这位政客不同的是,1931年的人们知道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而不是只看着自己的那点钱,拒绝任何社会责任。地震发生后,当时的政府几乎是立刻成立了审查建筑标准规划的委员会,新西兰的第一个地震建筑标准从此而始。重建的Napier大量使用木框架,留下了当年的时代印记以及今天的Art Deco Festival。

这场灾难带来的惨痛教训是如此深刻,将近100年后的今天,Hawke’s Bay至今依然坚持每年纪念1931年的这场地震。作为本地人的一个推荐是,如果未来到这里玩,可以花几个小时去博物馆看看常设的地震展。展览并不大,但有很多当年的实物,并且可以看到地震时如何将地面抬起,把当年的沼泽变成了平地 (题外话,今天的政客表示,我们应该在这块地上建房)。

而如果没有当年的教训以及带来的’red tape’,今天是否还会有政客轻佻地公开宣布总共只死了不到500人?或者自己设一个straw man,宣布地震建筑规范是政客凭空想出来的目标,并没有任何研究以及历史支持?

将地震和癌症死亡人数比较,可能算是won’t someone think of children 的boomer 版。虽然是题外话,但我也同意死亡人数确实越少越好。不过众所周知,癌症更重要的是预防和早发现 —— 那你倒是增加医疗以及初级卫生保健投入,关注高风险人群啊?噢不对,给炒房客减税更重要。

新西兰的“经济专家”们可能从来不会提的一个概念是risk-adjusted performance,因为这就是他们通常在干的事情 —— 用增加风险的方式“省钱”,本质上是把成本转移给了未来而已。现政府宣称的“效率”其实本质上大多如此而已。

我故意隐去了这名政客的名字,因为并不重要,非要知道的话答案在这里。但我希望我已经清楚阐明,我绝无可能投这个人一票 —— 理由多到可以给这个blog 提供好几年的话题。

教育和医疗私有化风险加剧

上届投票时很多岛民天真地认为,不会私有化医疗和教育的。不知道看到Seymour 的发言之后,还要自我欺骗多久。先削弱拨款,然后表示政府无能,私有化更高效,一直都是真正的意图

一年$25,000和$6,000 是否能够让人们买到足够,符合自己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答案是不 —— 不同意的去看美帝和对比新西兰的预算就好了。而且Seymour 给的数字和概念极具误导性。这些公共政策就像医疗保险一样,如果只有病人或者有需要的人参保,保险是无法运营下去的,让人主动退出其实就和完全私有化是同一个意思。

更不用说这些钱是不会平均返还给每个人的。不过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是,作为纳税人,我是否在选举之外,依然对公共预算有逐行逐字的否决权,比如说,如果我不使用公共医疗服务,那么就可以退出这部分税收?哪怕我不喜欢现政府的很多政策,我的答案依旧是不 —— 更何况这个想法本身就是Seymour 从美帝引进的垃圾之一。

我没有兴趣写个长篇描述social contract的概念 —— 这种行为实际上让民主社会的基础,选举失去了意义,不过这正好也是这群人想要的。但除此之外,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是符合我的【私利】的。哪怕我没有上过一天公立学校,看病都去私立医院,是社会的人上人,我也依然需要给我端盘子服务的人有基本的能力和认知、不会把病传染给我、不会给我算错钱或者造成安全事故。

当然更重要的是,医疗和教育是确保公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纳税人,而不是成为纳税人负担的必要前提。虽然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公共政策及服务保证预期的结果,但依然好于没有。哪怕我一年省上万的税金,把省下来的钱投入财产保险,视频监控,以及给私营监狱提供更多资助,两头相抵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 —— 当然这只是对我而言。对行动党金主则相反,毕竟私营监狱也是一个旱涝保收的行业。

我一直说新西兰虽然是个小国,但底层政治逻辑和英美其实都差不多。如果主流政党走向弱势,就会给极端政客可乘之机,而Luxon 是个什么水平,稍微懂点政治的人都应该能看清楚了。

考虑开个blog?

如果对今天的美帝新闻感到郁闷的话,我唯一的人生建议大概就是这个了。

我个人是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最后结论依然指向这个互联网远古时代的工具。虽然如此,但blog 几乎满足所有个人需求和“去中心化”等时髦但却一点都不新的词。这是一片别人抢不走的地方。哪怕空间服务商拒绝服务,或者域名被夺,数据永远都在自己手上。重起炉灶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你不一定记得20年前注册的某个网站账号现在在哪儿,密码是什么,但这片田地,哪怕荒废,自己有什么憋不住要说的话,这里一直都在。我知道很多老人都有类似体验,blog 荒废多年,但一直在那儿。

这也是一片可以自己完全控制的地方。这并不等于言论审查或者禁评,想当年一个网络slang 就是get your own fxxxing blog —— 有话要说,没问题,在自己的blog 回应并且链接过来,但是没有人,包括那个南非人有义务提供免费平台。不过反过来,也不用受算法和trolls 影响。

blog 并不用专门买域名空间,不过哪怕就是自己掏钱买,也比蓝勾便宜。

Blog 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哪怕就回顾这里以前的内容,也有很多段子,图片,文摘,或者简单几句话而已,这些内容可能现在更适合于bluesky 之类的地方,不过强迫自己填充内容,也是避免思维被碎片化的方式之一。而一旦超过字数限制,则完全没有必要做什么“长微博”。

我也当然知道主要障碍在哪儿 —— blog 的变现能力远差于微信等专属平台,或者蓝勾通过rage bait 赚钱 。不过如果在网上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表达,这一点有那么重要吗? 况且这才是更像以前互联网的样子。

我毫不怀疑之后会有更好的选项出现。不过在此之前,这里会继续经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