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改革

作为所谓的外国友人,从中国回到这个读书学习的地方,最强烈的感觉是如果单就上海,北京之类的大城市来看,中国才更像是二三十年前中国人间传说的资本主义国外,科技发达,遍地都是黄金,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而回到这个农村国家,每看到一处都感觉没有生气和活力。拿50甚至100年前的照片和今天的一些地方进行对比,你会觉得那些照片就是今天拍的,只是把彩色转换成黑白照片而已。

这已经够糟糕了,但还不止,三个月之后再回到这个国家,虽然地方没有发展,但物价方面,却像是已经过了多少年一般,已经涨了几个来回了。交通,食品,无一不是更贵了。更严重的问题是,商品和服务税(Goods and Services Tax, GST)上涨2.5%几乎已成定局了。

GST和增值税(VAT)其实没什么差别,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对大部分商品和服务,换句话说,生活中所有需要付钱的地方,征收的税。增值税通常是选民,包括每一个到国外的人最不习惯的一个名词。很多国家的商家在广告中标明的商品价格是不含增值税的,西兰虽然有法律规定,除非一家公司的主要业务不是零售而是企业间的批发,否则广告中的价格必须含税,但这条规定是有漏洞的。这种情况常常给人一种“为什么我还要平白无故付那么多税”错觉。但,政治好玩的地方不就如此,我觉得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背后的基础其实都是心理学。中国照样有增值税,但一般民众不会提什么意见 ——  看不到就无所谓了。

增值税有一个好处是其他征税没有的 —— 无法逃避。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做帐做小,对某一种商品,例如烟酒征税,我大不了不买就是了。但增值税却是没有那么容易避免,有商品交易的活动就有增值税,虽然付现金可以避免被征税,但这就不属于合理避税的范畴了。总理John Key在讨论税率改革时,用到的一个理由就是涨GST,减个人所得税可以降低逃税的问题。

但真正的动机却显然不是如此。增值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所有一视同仁,无论是你富翁还是贫民,被征税的税率都是一样的。 新西兰统计局说,GST上涨2.5%将会导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2%以上。但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来说,这2%的感受却是不同的。每周的开销从100变成102,和1000到1020的转变,前者对生活的影响更大。

更何况上涨应该不止2%。新西兰的商家为了吸引眼球,商品物价通常会以.99结尾,这是根据成本,开销之类算好了的零售价格。如果增加个2%,商家会面临两个选择,商家自己吸收这2%,或者将这几年的通货膨胀等导致的开销增加一道加入售价之中。

但商人是赚钱的,不是社会福利局。一些小商品可能会因为价格变动太明显而无法加价,对于其他商品,如果有机会多赚点钱,那干嘛不呢。

不管John Key和国家党的动机如何,这次税率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无疑于是高收入群体,获得了最大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这没什么讨论的意思,因为在一年多前投票之时,人们就应该意识到谁是劫贫济富的政党。但这样的政策真的有助于经济发展,吸引富裕的人群留在新西兰?当所谓“富人”,或者觉得自己因为在房地产方面有些投资,所以就是“富人”的那部分华人群体,觉得低收入群体揩了他们油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想过,一个健康的经济需要有生产,消费。那么房东的房子都是租给谁的,工厂里的财富是谁创造的,东西又是卖给谁的呢?总不会都是租给另一个房东,卖个另一个工厂主的吧。

所以政治上妥协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虽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的本性,也没有人说这不对,但却得非常注意不能把相对的群体给玩死了。Johen Key 对议会的年度报告中说只要GST上涨,社会福利也会随之上涨,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问题,但却一直无法给出细节。而真正可以让大多数人高兴的办法,对例如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免税,对并非健康经济活动的房地产交易征收征地税,却一直拒而不谈。

John Key 选举时曾经承诺说要留下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并且希望吸引国外的新西兰人回国,不过按照这个程度下去,任何一个大学毕业生想要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平均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困难了。

回家了

在用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 —— 回哪里才算是回家?我的学习,我的朋友,我的生活,大多数都在这个偏僻的国家,但通过网络,我和中国的又有千丝万缕绝对无法斩断的联系。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我真实的感觉是 —— 没有感觉。走到哪里,哪里都是我的家。

对于一直在关注我Twitter的朋友,我这三个月在中国的活动就不用多说了,这篇是为等待太久的blog读者准备的。粗略算了一下,这三个月中,我一共窜访大约八个省和直辖市。虽然原来的计划不止这些,但由于预算和精力问题,最终还是缩减了计划。

旅行的最初目的很简单 —— 最后的疯狂。这是我大学的最后一个假期,如果再不珍惜机会,以后再有钱也不会有如此多的时间了。所以我把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列成了一个长长的表,能去多少地方就去多少。不过真的走上了旅途之后,事情却有了变化。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有Twitter上的朋友,这个blog的读者,或者其他途径在网上认识的朋友非常热情的邀请和招待我,一不小心,把旅行变成了全国串联。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思想状态,我想体会一下这个国家不同地方,不同生活水平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以及喜怒哀乐。自己的家乡,我不用担心吃穿,出入有车;在北京,我住在五环外,每天和北漂族一起清晨在路边吃早餐,一道挤地铁进入北京市区。在广州,正碰上网民自发到Google办公室献花;在成都,经一位朋友的联系,参加了“反动人士”的聚餐,听听他们都在聊些什么。除此之外嘛,每到一地,我一定会去挤当地的公共交通,吃一顿当地最有名的中小餐馆,买一张当地的报纸,看看这里的人都在思考些什么。

这一路上我见到的不少朋友,他们有些人“混得很好”,有些人曾经被官方投入过大牢里。但无论他们今天的状态如何,有一个观点总是很一致的:改变。无论是从 社会,还是从经济,政治方面来说,中国社会绝不能像今天这样进行下去。可既然大家都知道,但为什么就是不说出来呢? 河蟹有两个凶猛的大钳子。

而在讨论到我自身的前途问题时,除了我的亲属之外,没有人支持我回到中国,而是极力的鼓动我留在国外。这些人并不是不知道国外的真实情况,以为外面到处都是金山,但对于一个在外面生活惯的人来说,回国旅行还好,如果真要长住,那下场完全有可能就会像是浙大那个跳楼的海龟一样。

不仅仅是旅行,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就是一个个的人。我们长期受到的宣传是,没有大家哪里来小家,但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我们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就是这一个 个小家。如果人们过得并不好,却强迫自己否认自己的直观感受,而是随着CCAV的指挥棒赞美这个疑似“集体”,那我就只能说这个社会已经精神分裂了。在国 内住这几个月的另一感觉就是国营媒体的强大。谎言千遍即是真理此话一点都不假。有一段时间我只有国内的媒体作为信息来源,当CCAV天天重复说着互联网的 邪恶之处时,心里也会不由自主的闪过一个念头,CCAV说得究竟对不对? 国内的宣传策略事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空我要专门说一次。

要形容中国今天的社会,其实用不了多少语句,就两个字:利益,其他的事情皆由这两个字带出。在这个社会做好人确实不容易,当人人都在躁动的情况下,我在那里遵守规矩排队,那唯一的后果就是我永远都排不上对队。更何况有时候好人会被作为一个异端来被社会看待,人们从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看待周围的人,哪怕已经相知多年。就算你原本想做好人,也会被迫随波逐流,然后对方再以他丰富的做恶人的经验来打败你。

这个社会下的人很容易被潜移默化,随波逐流。就算我已经回到了国外的“自由世界”当中,我的内心已经很难在两个环境间转换了,我看到一些被GFW封锁的网址,例如,bit.ly,我心里会不由自主的想别去点它,反正也打不开 —— 然后才会反应过来我其实不用考虑GFW的问题。我况且如此,何况那些从未真正见过外面世界的人?

写得有点急,三个月没认真动笔了,先凑合看吧;)明天开学,到时候我再慢慢说。

民主的代价 —— 金钱方面

前段时间新西兰财政部长Bill English陷入了舆论的指责。议会有一条守则,所有来自首都惠灵顿之外的议员,在惠灵顿开会期间均有权申领住房补贴。English不是惠灵顿的议员,他的选区在南岛,因此他有权利申领这项补贴。

不过问题是,他虽然来自南岛,他在惠灵顿也有房产。在惠灵顿开会期间,他实际上居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却照样申领了补贴。理论上来说,这完全符合规矩,但却是非常unethical的,更何况作为财政部长,被国人期望带领国家走出经济低估,却这样揩纳税人的油,使得消息传出之后舆论一片哗然,最后他不得不退回所有已经申领的补贴。

我一直很好奇每一名议员需要花多少钱来养,但在过去,你是不可能知道答案的。虽然议会公开每一名议员的工资,但除工资之外,议员还能享受各种各样的补贴。如果一名议员能够连任三届,那么他还有权利享受议会提供的退休金,大致和工作时的工资一致。

不过拜英国的政治风暴所赐,新西兰也在逐渐公开议员的各项支出。一名议员的最低工资是$131,000,不过这是基础工资,大部分议员拿的工资都比这个高,而总理的工资是$393,000。至于补贴,最近公布的议员补贴数据显示,最近的一个季度,整个议会122号人总共花掉了$200万纳税人的金钱,平均每人$16,000。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每年纳税人要花大约20万纽币养活一名议员。

作为对比,全国的平均工资是$37,000。

不得不说议员是一个不错的工作,事实也是,要混上这个位置,也不容易。但他们真的值这个价么?也许有高薪养廉的道理,不过现实却并非如此。最近出现了第一个因为贪污而被送进监狱的前议员,而这位议员因为当满了三届,狱中照样享受高额退休金。另一个案例则是另一名议员,Rodney Hide,用公款请他女朋友和他一起出访

无论是行贿,而是工资的钱,这笔经济成本总会通过各种途径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那为什么就一定要把这笔钱合法化?其实我觉得这是值得细算的一笔账,行贿受贿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是否值得让纳税人用高薪养廉。

不过养那么多人似乎也没什么必要。如果你认为用120人管理400万人口的国家似乎有些浪费,有这种想法的不止你一个。工党的一名前议员就曾经说过,他认为议会里真正在管理国家的人不会超过5,6个。剩下的人都是不知所措,一脸茫然,仿佛是在那里“卖保险”的推销员。他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社会上,我们为金钱做事,而政治里的“金钱”就是权力。权力来自information(消息),而真正掌握各式消息和资料就那5个人,而且是不会和其他人分享的。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就该废弃民主,但很明显,这还有改善的空间。如果算算独裁的代价,那更吓人,吃住有皇帝般的享受,出入有专车,所以当你要中国官员公布财产和政府支出时,他们会反问 —— 老百姓公布了没

新西兰社会普查

新西兰统计局发布了第一次社会普查报告(New Zealand General Social Survey 2008),这个新闻在很多媒体上已经出现了,不过媒体并没有告诉你全部。在统计局的新闻稿中称“86%的新西兰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意”,不过阅读一下整个报告,还是有些有趣的地方。

较好的经济条件会提高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有点废话)。43.7%高收入家庭($70,000+)对生活非常满意,而最低收入的满意度只有32.2%。高收入家庭也更加有安全感,更容易感到幸福。

不过有一项内容和收入无关 —— 歧视。无论收入高低,都有10%的受访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歧视。受歧视程度有轻微的地域差异,奥克兰和北岛丰盛湾地区的受访者最容易受到歧视,而我印象中比较排斥外人的南岛,歧视水平反而较少。我猜测应该是因为奥克兰地区非白人人口比较多的原因,在报告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亚裔受访者声称在过去一年中受到了某种歧视,而欧裔只有7.9%。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并不是真的就是歧视,特别是根据我对某些华人的理解。同理,我知道欧裔人士所受到的“歧视”,有时候只是因为他们无法打入某个种族群体的小圈子。我一般倾向于把这项调查看作和“安全感”类似,一个非常主观的项目,但可以反映大致的趋势。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虽然只有1/3的人有足够的收入来满足每日需要,但他们的幸福感,相对于高收入家庭,并没有降低太多。我想这是天朝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虽然报告没有分析这个现象,但从报告中的一个项目可以看出来:在每个收入段都有97%左右的受访者相信,如果他们遇到了严重困难,总会有自己家庭外的某个人来帮助自己。低收入家庭虽然收入不高,但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和社会脱节,形成独立的小家庭。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项目是学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你也许还记得我前段时间提到过的那份高等教育报告,看上去新西兰的社会也印证了这一点。20%的人口有大学本科或者以上学历,他们更健康,收入更高,更容易感到幸福。不过有一个例外 —— 他们对生活更挑剔,他们更容易对自己家庭的房屋状况和周遭环境感到不满。知道得越多越不开心?:)

这份报告可以在这里看到。

废除君主制被提上议程

今天绿党议员Keith Locke(又是他)一份私人提案被抽中,将会在议会中进行讨论和投票。这份提案可以在绿党的网站上看到。简单的来说,如果该提案通过,那么全国将会进行两次公投,第一次决定是否应该保留君主制,如果一半以上的人赞同,那么第二次投票将会决定如何选出国家首脑,现在的议案有两种选择,75%的议员选出,或者是通过选举产生。但无论是哪种选项,这位国家首脑的权力和今天的王室依然是一样的,不会有实权。

君主制在新西兰一直是一个……话题?不能说是热门的话题,但大家都忘不了。主要的政客,包括两任总理,都公开表示过新西兰将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共和制,彻底抛弃英国王室,但这些政客在时间表上也是惊人的一致 —— “但现在不是时间”,不敢主动提出这类议案。这个话题在某种意义上是选票毒药,不会受到老一辈人的欢迎。

不过另一个原因也是公众对君主制问题上还暂时没有达成一致。对于一个和英国有密切联系,很多人还称英国为“家”的地方,侍奉英国王室代表着同母国的牢固联系,这一联系不是可以轻易打破的。我的同学也进行过一次模拟公投,大约3/4的人赞成保留英国王室。本地出生的同学只占到了一半左右,所以君主制还是很有市场的,而不仅仅只是对那些和英国有联系的人们。

我对这个议题无所谓,但如果要投票,我还是倾向于保留英国王室,原因很简单:如果这个国家完全独立,和谁都不沾亲带故,那这个国家多半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国家。另一个问题是怀当义条约,如果英国王室消失,那么毛利人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将会变得非常不明确,造成宪法危机。Locke的提案是一种解决方案,也就是把毛利人和英国王室的关系变成毛利人和总统的关系,英国王室的义务转给了总统。这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总统代表国家,把一个民族单独列出来和国家对立,我不觉得这个方法会行得通。

我也不认为这次的提案能够三读通过,现在的条件还没成熟。不过这份议案却是有好处的,它可以重新打开人们对于该话题的讨论,以至于最终到达那个“不可避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