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 杨师群

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和这个人名所联系的新闻事件,我就不重复了,如果不知道请自己Google这个名字。

钱烈宪那里发出了一份据说是杨教授的课件,是大学第一年的第一课《古代汉语导论——大学语文第一课的漫谈》。不知真假,不过在我天朝“谣言通常有模有样,更像事实”的定律下,既然课件是从爱传谣的钱烈宪那里来的,我还是暂且当其为真,饶有兴趣的看了一下。确定了,课件是真的

我的感觉是,撇开他在课上说了什么不谈,单就课件本身来说,能看出来杨教授早晚都会被告密。他的观点倒不是不对,我觉得他说得很好,但是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来看,太前卫了。

先说说我自己。我的大学是在这里上的,第一年很多老师的第一节课都是在强调中学和大学的区别,中学是灌输你基本知识,而大学并不是要教学生背正确答案,而是独立自主和批判性的思考(independent, critical thinking)。

实际操作中也是如此,这里大学的环境相当自由且宽松,至少在学术研究上是如此(有些学校在管理讲师个人操行方面,我觉得有些问题,但那是另话)。我的专业有些文理混合,但我更喜欢文科科目,因为就像杨教授所说,文科没有标准答案。至少我认为,观点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所以我的作业和考试通常都是随性而发(一般都是写短文),只要你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考试再怎么说也至少能及格。不像理科,通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且要死记硬背——我是懒人。

至于学术自由……我们的实践课通常有两个以上讲师在工作室里,这些讲师来自不同的背景,有些是私人公司创业之后回来讲学,通常偏右;而真正的大学讲师一直很左,因此在课堂上这些讲师甚至可以当场争论起来。

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宽松,观点自由的学术环境。

回到杨教授的问题。我觉得他主要犯了两个忌讳,一是在课件中多次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惧权威”。要在大学中将学生培养为有独立意志之人才,就必定需要一个包容不同观点的环境,因此杨教授特别用几页来说明为什么要宽容不同观点,要如何宽容。这些东西在我看来很平常,但问题是,在国内太前卫了些,特别对于那些从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未接受过多种观点的学生来说——看看那些动不动就要核平台湾和全世界的年轻一代吧,跟他们谈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就像是对牛弹琴。

杨教授在课件批判了“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这样的逻辑,说的其实就是那一群学生(粗体是我加的):

这是一种极其简单化的低级思维定式,它看不到事物的复杂而丰富的内涵。更为恶劣的是,人们会由此养成对不同意见持敌视态度的思维习惯,似乎只有观点一致才算正常,它使人们心胸狭隘。尤其是掌权人的偏执,不但许多无谓的争执和错误由此产生,更导致许多人间悲剧残剧的发生。

再说就算学生能接受多元化的观点,裆办学的目的也不是让大家百花齐放。阳谋的教训啊,杨教授也是cultural revolution的过来人了,你让祖国的未来不惧权威了,裆怎么办?至于独立思考什么裆也常常说,但那只是说说而已;而杨教授所宣扬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其举出的例子,处处都在“恶毒攻击”伟大的“祖国”。

另外一点就是杨教授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课件中“很不合适”的穿插了很多和裆国有关的历史旧案,也就是cultural revolution中的那些荒唐事。这也是犯了大忌讳的,对这十年的讨论虽然放开了不少,但你只能在“裆今天还是那么光荣伟大”的前提下谈论这些事情,而像杨教授那样“明目张胆”的直接指出裆的荒唐还是要触天威的:

一颗忠心,献给……
一颗忠心,献给……

至于杨教授的其他学术观点,我没学过古汉语,知之甚少,所以也不好评论什么。但就学术观点来说,你如果不同意他,你可以不听,或者和他辩论嘛。把别人打成汉奸、反革命,那是肯定不对的,学术自由如果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就绝没有学术独立和发展之言。

不过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杨教授的观点相当精辟独到,看完之后我对古汉语产生了一些兴趣。我以前的理解是古汉语和今天没有太大关系,学古汉语纯粹是必修课交差。不过杨教授的课件改变了我的看法,像是古汉语和文学,人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历史学之间的关系,还有不同词语的演变和他们的含义转换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杨教授来我的大学任教,我一定会选他的课:)

而且他的学术态度相当严谨,这课件中的观点一环套一环,每一个观点都有依据和出处,虽是“漫谈”但也不失理序;而且那些重要例子都有大家熟知的例子(就是cutural revolution的那些),这些例子,抛开其政治敏感性不谈,我觉得也是相当到位的。一个例子,杨教授引用了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趋向于“团结”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喜欢整自己人的民族……在保持“面和心不和”的状态下,彼此的斗争在“团结”的形式下进行。这种大家分不开但又必须互相整来整去的情形,就好象大家庭中的婆媳、妯娌斗法一般,彼此变成虐待狂与被虐待狂。

而他所引用的例子则是:

亲密战友
亲密战友

太精辟了。

当然,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从那个年代来的红小兵,杨教授很明显就是你要打倒的对象,竟敢如此侮辱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

至于有人说杨教授偏题,兜售自己私货,我不同意。一,文学就是人学,讨论人学当然要涉及到人权,人格之类的课题;另外这本身是大学第一课,而且是“漫谈”,扯远一点也没什么不对。再说就如杨教授所说,下面的受众都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别人兜售私货,你难道就和婴儿一样,照单全收?

所以说问题的根源在于,新一代已经习惯了把在课堂上的东西照单全收这种知识接受的习惯,丧失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因此一旦接触到和自己已有知识相抵触的东西,就认为别人是在藐视他的智商,或者是“居心不良”。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大学中还试图给学生灌输一种告密文化【1】【2】,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检举揭发。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至于是谁或者某个组织所造就了今天不懂思考的学生,我就不说了,枪打出头鸟。

就我心底里的感觉来说,我觉得这位教授人应该不错,不仅有学问,更懂得如何做人。因此我愿意用网民的方式投他一票,链接一下他的blog,为其pagerank做出一点贡献。

(我blog中所引用的图片均来自杨师群教授的课件,请合理使用。另外最近首页上累积的关键字词太多了,为了避免被功夫网干掉,对敏感词做了处理,见谅。)

关于 … 加拿大的宪法危机和西敏制

我想除非你来自加拿大,否则对当地的宪法危机可能并不是太关心。不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政治制度都非常相似,也就是传承自英国的西敏制(Westminster System),所以说说还是挺有意思的。

西敏寺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分界并不明显。作为行政机构的政府必须有下议院(人民议院)的支持,而下议院是人民投票选出的,也就使得政府间接向人民负责。如果失去这个多数支持,则意味着政府倒台。

举个反例,美国就在英国系统上彻底的改革了旧系统,行政机关(总统)和立法机关(上下院)都是人民直选的,因此总统和其内阁无需获得议会多数支持(当然这样的日子对总统来说会难过)。

而在加拿大发生情况是,上次选举后,组成政府的保守党没有过半,需要获得其他党派支持。但由于盟友叛变,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如果12月8日的不信任投票照常举行,以哈伯为总理的政府将会倒台。

如果政府就此倒台,事件有几个发展的方向。加拿大我不熟悉,但在新西兰,根据Cabinet Manual,当任总理可以选择提前举行大选,或者让议会选出新的政府(如果这个新政府有议会多数支持)。

新西兰有一次类似的事件,不过和不信任投票无关。Robert Muldoon第三届国家党政府在反核法案中,执政党国家党中几个倒台的议员使得政府肯定会失利,使得Robert Muldoon认为这些“叛乱分子”会影响他执政的能力,因此提前大选,结果大败。

但哈伯政府要求总督暂停议会至1月底,而让政府单独运作,则似乎是一空前的举动。哈伯的几个主要理由是,1,国家正在经济危机中,需要稳定;2、对方联盟中有魁北克人党团,一个试图分裂加拿大的政党。

不过无论是什么理由,我都认为暂停议会是不正确的。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议会,没了议会(和其多数支持),政府就没有民意基础,合法性也就不存在了,简单得说,这种举动和中世纪那些随意关闭召开议会的国王有什么区别?

西敏寺制度并不直接选出政府及其总理,因此中途改变政府并不是不民主的表现,因为政府必须获得半数以上议员支持,而这半数以上的议员通常代表着半数以上的选民,这样的政府当然是民主的。

不过加拿大总督米歇尔·让还是同意了总理的要求,暂停议会。这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总督的权力,她是否有权这样做?

我个人不喜欢总督这个位置,我觉得是一种过时的制度,是殖民时代的遗留产物。在英国各个殖民地独立之前,各地的总督名义上代表英国王室,但实际上是听命于英国政府的。而在这之后,总督通常由总理向王室“推荐”,然后由王室任命,实际上就是总理任命。

这不就等于总理任命国家最高元首?因此总督的权力界线一直非常模糊,理论上,他们拥有和国王同等的权力,但仍然有细微差别。英国王室已经有至少两百年未曾干涉立法/行政机构的运作,从未否决过法案;但在殖民地独立之前,代表英国王室的总督则常有依英国政府指令否决当地议会法案的事件。

在今天,总督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橡皮图章,给每个议会通过的法案盖章,然后在总理的要求下解散议会并大选。习惯上总理是负责人,总督依总理“建议”行事。

但理论上,总督和王室一样有通过Reserve Power(保留权力?)有自我行事的权力。这只是理论上的权力,英国王室已经有近两百年没有独自做出政治决定,我想总督实际上也没有了这个权力。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总督和王室一样,不是人民选出来的,而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一个非民选的人不应该有做出最终决定的权力。

因此加拿大总督听从总理建议,暂停议会,在我看来,总督并没有做错什么。真正有疑问的是总理所提出的建议。

但无论如何,最有说话权的是选民。选民不会容忍那些无理和导致政治不稳定的政党,而会通过选票惩罚他们。所以这些政党在每次类似危机中,都会试图说服选民自己不是造成危机的那一方。因此西敏制一些不稳定因素虽然会导致政治不稳定,但我认为很难造成长期影响,因为永远都可以选举,而选票就是政党的命。

但被惩罚的政党并不一定是试图推翻政府的政党,例如在1975年澳大利亚宪法危机中,总督要求提前进行选举,而被惩罚的政党则是执政党工党。

新动向?

无论你是哪个门户网站的忠实读者,最近这几天你都会发现网页上或多或少的少了栏目。例如网易,乖乖的网易局长小李漫画终于被踢出去了。其实原来新闻中心首页页底的整个栏目都消失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里本来有很多论坛帖子的摘要,通常是那种媒体不会报的新闻(你知道是哪种了)。

其他类似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据说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传说中真理部正在对全国媒体进行严打,无论是网络还是平面的。至于在平面媒体,被严打的代表人物无疑是南方的江艺平

但有点让我不好理解的是,我在日历上往后看了几个月,好像都没什么可以触发真理部乃至整个国家机器G点的预订事件。我知道的唯一时间点,是明年的5月35日二十周年纪念,但那还有至少半年时间——我似乎从没见过这一次提前如此长时间就开始打击的情况。

我个人觉得不太合理。我能想到的合理解释是,接下来一段时间中央可能会有什么异于常规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措施,知道有些人会乱说话,因此不如预先打击一下。

但我说的话不算数,并不可能准确,官方消息才是最准确的。不过真理部从不露面,充当幕后的神,因此我只好转向谣言,例如这一则。(原文被删,下面是摘要)。

据北京中宣部姓陈的处长介绍,这一次不但是杀鸡儆猴,而是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他们在2009年还敢不敢放肆。他说,这次除了新浪网之外,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将有栏目和编辑被整顿,倒不是他们怎么样,而是就是要给点颜色他们看看。他补充说,你要知道,这是在中国,互联网是有国界的,不是你胡作非为的地方,互联网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互联网也是党的网,是党的喉舌。

有点诡异的是,这让我想起了真理部大楼,以前真理部的那些人还要羞羞答答的冒充一下为“国家利益”,而现在,则是像下面这个图一样赤裸裸(来源不明,感谢一下原作者):

CCAV大裤衩
CCAV大裤衩

“我就是公开通过CCAV,环球时报拉SHI给你们吃,你们要怎么样?”

对那位处长,如果他真的信奉communism,我倒没什么好说的。不过如果不是,我希望提醒他一点,现在发发淫威可能感觉挺爽的,不过再强大的国家机器,只要背人民意志而行,那终究将会有被清算的一天。

在泰国等待的新西兰人……

曼谷的抗议似乎已经结束,不过有点搞笑的是,新西兰派去接人的飞机还在路上没有到达。这回的事件可能是因为正处于政府交接时期,新西兰的反应是异常的慢,昨天才派出飞机,而且要至少48小时才能到达。

不过像新西兰这种小国家就不适合独立干什么事情。上次叙利亚事件,新西兰是委托英国和澳大利亚帮忙“顺便”带走新西兰人(这是有一些法理依据的,参见英联邦公民)。这次不知道是John Key没有和澳大利亚方面商量还是澳大利亚不愿意帮忙,只有自己派飞机。

但派又派不出一个好一点的飞机。记得以前看过新闻报道,众所周知的是,新西兰没有喷气式战斗机,而且大部分军机都飞不到澳大利亚。空军最适合接人任务的两架757正在美国检修,只得派出一架需要在中途加油的大力士运输机

派这种不是给一般人乘坐的军机去接人,实在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让我对John Key的能力感到怀疑。就算澳大利亚和英国都无法帮忙,这些人不是常常说要给私营部门机会吗?包一架新西兰航空的客机飞过去就那么难?需要花钱和冒险的时候,再主张自由经济的右翼还是知道要找公家开钱,把这些事情全推给他们。

有点让人失望。

Google公布新西兰年度热门搜索关键词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消息的来源是stuff的新闻报道。我觉得有些奇怪,通常这些热门统计都是应该通过Google Zeitgeist发布,不过我在上面没有找到这些资料。

具体的名单在新闻中,下面是前十热门关键词,其他的项目就不重复了,请查看原文

1) games
2) bebo
3) youtube
4) trademe
5) lyrics
6) google
7) map
8) hotmail
9) tv
10) weather

我个人是认为,除了搜索量的变化之外,搜索引擎热门词所代表的含义是越来越少了。我一直对一个问题很好奇:我周围的人,特别是洋人和年轻人,如果他们要访问facebook或者myspace,他们不会直接输入facebook.com,而是先输入google.com,然后再输facebook,就算他们知道facebook的网址也是如此。

我问过他们为什么,但没有人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能回答的就是“我不知道”或者是“习惯”。

Yahoo也有同样的情况,所以以前不是说,人们在Yahoo里搜Google,在Google里搜Yahoo?但新西兰人更搞笑,在Google里搜Google:Google这个关键词名列第六。

对我来说,我很少开google的首页,而如果要搜索什么,我更习惯于直接在Firefox中的地址栏输入关键词,因为那会自动把我带向Google,或者I’m feeling lucky起作用,直接跳到我想要的那个网站。我估计在Google里搜Google可能和这个情况有关,但至少我周围,我很少看到有人像我这样的搜索习惯。

由于这种把搜索框当成地址栏的情况,搜索引擎的这种统计,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对互联网流量的一个整体统计,而且这个统计比Alexa那种早就被中国人玩烂的统计要好很多。

回到关键词本身。新西兰的网络市场并不大,但从这十个关键词中还是可以看出一点趋势。

对于关键词games,新西兰本身,就我记忆中,没有一个有名的提供在线游戏的网站,而我看到别人玩的“网络游戏”,很多都是像miniclip那样的flash游戏,而真正玩那种MMORPG的,人非常非常少,基本上都在国外的网站。这是一个不错的市场,哪位有心人从国内搞个什么大型网游过来英文和本地化,应该有不错的前途。

对于Bebo我到有些惊奇。根据“AOL买谁谁死”的定律,bebo现在在facebook等的夹击下的确是在走下坡路,但在新西兰如此热门还是有些出乎意料。

其他像youtube,trademe(新西兰类似ebay之类的C2C和B2C在线交易网站)和hotmail,应该是反应全球整体的趋势。不过这也说明了,至少我认为,一个网站光靠搜索引擎本身,期望它们能带来足够的流量是绝对不够的,品牌效应还是很重要。没有什么人会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视频网站”,他们会直接输入“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