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头脑和不高兴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记得这个标题的出处,如果你记得,不妨举个手。很美好的童年回忆:),其实连我都忘记了具体细节(除了那个忘了修电梯的一千层的少年宫),今天想起这个动画片完全是因为一本书的名字。不过感谢互联网所赐,这种类似abandonware的动画片居然也能够在优酷找到。今天就趁做作业休息时间又重温了一遍。

现在都说中国动画片不行,但这很显然不是天生的。像没头脑和不高兴,还有些更近一点的黑猫警长,神笔马良,邋遢大王等动画片,把他们的画面稍微翻新一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照样是佳作。而我在这里通过CCTV4看到的动画片,几乎是一个都没印象(不过他们现在还在放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我连名字都叫不出,只记得某次一个长得很奇怪的阿姨在冰天雪地里教儿子走路要做记号,不然会走到原地。

这是知识没错,但这是儿童需要的知识么?这是中国人一个老毛病,倒不仅仅是动画片,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有意义”才价值,这个“意义”包括经济价值和政治正确的意义,却不包括做人本身的意义,也不包括娱乐的意义,例如让自己开怀大笑一下。

如果非要给那些不该有“意义”的事情加上些“意义”,那最后的结果很显然,就会成为四不象。相声不能针砭时弊,那只能想法设法搞恶俗逗人发笑;而动画片,我认为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未成年人(其实成年人也如此,例如The Simpsons)通过轻松,幽默方式来提前接触外面的现实社会,让他们知道他们将会遇见什么,学习如何如生存和面对现实的能力。如果老是往里面灌那些“意义”,看上去当然让人了然无味甚至觉得厌恶。想想我们小时候多好呀,一堆优秀的国产动画,也能看到例如蓝精灵之类的外国动画,而且通常还寓教于乐。哪像现在,小孩看个动画片也要讲政治正确,为了搞“国产动画”,让一群思维被束缚的艺术家们抄袭欧美动画。

不高兴和没头脑就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包括我在内,所以我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学到的第一点就是不能做没头脑和不高兴。这对我来说一直都有现实意义,我是一个很马虎的人,实际上现在也是如此,你如果是这个blog的常客而且“认真”读完了我的blog,你多半会同意这一点。虽然这里面也有一些语言能力障碍的问题,但主要的问题还是马虎,我虽然会检查文章语句通顺问题,但那通常是三天之后的事情。但小时候就更夸张,我的头脑基本上是“木”的,反应不仅慢拍而且还常常做错事,没头脑那种在画上写反自己名字的行为,悄悄告诉你,我偶尔也会犯:)

而至于不高兴,一个小孩通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耍性子,以自我为中心是不对的。但不高兴这个人物却能将这一点通过比较轻松的方式展示出来,成功地用小朋友的语言阐述一个简单,受众却很难理解的道理。

我个人相信这个动画原本是要教育小孩的,反正当时我是被震惊了,很多小孩都有“长大了我就不乱来了”之类的想法,也包括我在内,因此才能对名字有那么深的印象。但艺术来源于生活,我相信这部源自80年代的动画片,原型上是能找到成人的影子的,特别是长大之后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长大之后成了总建筑设计师,但老毛病还在,再多的客观现实也无法让他改正丢三落四,不负责任,自以为是等坏习惯。不过当在自己设计的,没有电梯999层高楼面前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没头脑时,却一直不敢承认,毕竟楼都建起来了。可是,第999层的演出是如此的遥远,要爬一个月,没头脑没有干粮,也没有被窝,知道自己是爬不上去的,可是就有一群善良得天真的小朋友愿意分享装备,于是没头脑就勉强被推搡着往上爬了。不过没头脑毕竟长大了,不如小朋友的体力好,还有5层楼的时候终于爬不动了,最后勉强依靠小朋友设计的一个简易电梯到了999层去看戏。

不高兴长大之后成了一名演员。在戏台上演的明明是老虎,却不愿意被武松打,更不愿意躺在台上装死,那得让不高兴多窝囊,多不高兴啊。不高兴和武松大战八百回合之后,冲出了舞台,见人就追,因为他“不高兴”。不高兴最后盯上了没头脑,扭打成了一团,打到楼梯口,没头脑好不容易才爬上999层,结果两个人瞬间从999层滚回到了起点。

不知道你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看法。作为一名成人再回去看这个动画片,我倒是有一些新的感想。不高兴和没头脑都会产生危害,但他们俩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没头脑比较容易控制,你可以把他晾在一边,没有电梯的999层高楼你不进去就是了,或者可以要他提供电梯;但不高兴在哪里都会成为问题,因为不高兴是不需要理由也是不分场合的,无论做什么事,永远都有不高兴的理由,总设计师的危害就限于没有做好他的工作,而不高兴,会先在999层楼上搭一个台子,画个大饼让你去爬楼,而且无论你把他放到哪个位置上,都会产生相当大的破坏力。

《没头脑和不高兴》动画虽然是80年代的,但其实是源自于任溶溶50年代的一篇同名儿童文学。老人家似乎还健在,先祝福一下。再来看看他讲述《没头脑和不高兴》文章的创作经历

有读者问,《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任溶溶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自己就是‘没头脑’,小孩子么,都是‘不高兴’呀。天冷了,早上家长让小朋友多穿衣服,往往得来一句‘不高兴’。文学是生活中来的。”

“不高兴”虽然更接近于“小孩子”的行为,但任溶溶依然告诫了家长:

“千万不要骗小孩子,他会记住的。”

当然,这篇blog和我的其他文章一样,其背后多半都有一些其他的含义。我不知道这算是影评,还是在冒充书评(毕竟我还没读过那本书),但无论你是看动画的还是看书的,我都希望你可千万不要做那个叫“不高兴”的小孩,无论碰到什么事都是那同一句台词:

不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

国家虽小

说起新西兰的电视,我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我对地图特别敏感。作为小国的媒体,电视台常常遇到如何在地图上显示新西兰位置的问题。国家太小了,如果演播室背景是世界地图,在这样的地图上,虽然新西兰南北两岛通常还是可以看清楚,但有时候感觉太小了点,别说中国、俄罗斯的面积了,就算和旁边的澳大利亚一比,新西兰的size都让我觉得这个国家真危险,随时都可能被压垮。

所以:

TVNZ 7 News at 8 (fair use at low/web resolution)
TVNZ 7 News at 8 (合理使用:低解析度,无自由版本可以使用)

这不是特例,TV3的以前6点新闻背景也是类似的地图,把新西兰画得和俄罗斯差不多大。不过没有TVNZ 7这个强,而且现在背景也换了,所以我就不提供截图了。

这里没有中国内地所谓“地图标准”的说法,所以再怎么处理地图,只要不要把美国地图说成是新西兰,没人能够去管电视台。不过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现象时,还是被着实吓了一跳,又不是斐济,或者皮特凯恩群岛那种小岛,有必要搞成这样么,又不是看不清楚。如果真的嫌这个国家太小了,我记得,4-5年前一台新闻的做法就不错,地图中只有新西兰本岛,那个时候你爱画多大就画多大,只要没有参照物,再大那也是正确的。

不知道其他国家是否有这种现象。你如果来自爱尔兰之类土地面积和新西兰差不多甚至还小的国家,不妨介绍一下。

草泥马

以前有一个经典案例“百度没有鸡吧”,注意那个吧带了口字旁。百度的“贴吧”中有各种各样的生肖“吧”,属龙的有龙吧,但唯独属鸡的没有自己的“鸡吧”,我今天又检查了一次,还是没有。这个问题刚被传出来时,大家都明白“百度没有鸡吧”这背后还有另一层含义,我觉得这句话至今依然正确。但经过一班blogger煽风点火,该事件被广传,不过很少有人再谈论起真正的意思了,而纠结于“鸡吧”的字面含义上。

草泥马似乎也有这样的倾向。作为“十大神兽”之首,草泥马这个词有两个源头,一是三鹿事件中的“草他妈最该负责”,二是网络低俗严打,你不准我低俗,那我换个名字,讨论下动物总不低俗了吧。但“草泥马”单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早期的故事当中,和这马一同出现的通常还有“河蟹”和“鹳狸猿”,所以草泥马究竟是什么含义,我觉得是没有异议的。

我虽然不喜欢脏话,不过看到了那个草泥马之歌(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它删了)之后也不禁低俗的笑了笑,特别是在“打败了河蟹”那一段之后。但一旦形成网络暴红现象之后,这事情似乎就变了。虽然blogger之间大多还可以明确草泥马的来历,但一般网民之间就不是这样了。很多只是纯粹把它作为一句脏话的变种,而后来增加的所谓“百度十大美食”就彻底的变成了恶搞,丢掉了原本的含义;而媒体中鲜有的报道更是不敢讨论草泥马产生的真正含义,而仅仅是将其简单归类为“恶搞”。纽约时报最近的文章还引起了“爱国者”的批评,他们口中说着“草泥马”,却说人家搞政治化,居心不良。

当然,网络暴红现象中也有不“低俗”的名词,例如正龙拍虎或者躲猫猫,但我不觉得他们的影响比草泥马大。至少就我的监测来看,我QQ里的那些群几乎从未提到“躲猫猫”,但“草泥马”却是出现在了每个群当中。

我有两个问题:1、莫非有些人真的过于低俗了?2、怎么样才能不让“草泥马”这种通俗语言在传播中变成了“低俗”?还没想好:(

Tree hugger

相信对于在看这篇文章你的来说,全球气候变化和变暖,是事实,而不是什么猜测。不过新西兰虽然有“绿色”的形象,但真有不少人拒绝相信这一点,认为那是科学家在瞎说,或者是一个由戈尔所领导的,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诈骗案件。

不过很多人对环境变暖持怀疑态度并不是他们真的怀疑环境保护本身,而是认为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触犯了他们的财产权 —— 那棵树在我的土地上,我凭什么不能砍?那些讨厌的环保人士(Greenie)喜欢树那就让他们天天去抱自己的树,不要来抱我的。 常常有很多开发申请因为周围居民把树拿来当藉口,导致地方政府最终拒绝批准。

在新西兰地方政府相对独立,所以不管中央政府怎么变,地方上的环境政策还是比较一贯的。中央政府要施加影响,只有通过修改法律,例如Resource Management Act。

修改案通过之后可能就可以砍树了。现在各地地方政府的的规定是只要是树,如果超过了一定高度,或者是一些种类,砍伐就必须经过批准。修改案之后,现在看来可能会变成只要地方政府没有先说不能砍(例如把你的树放在保护名录当中),那么你就可以砍

实话说我也当过tree hugger。有个朋友家附近要开发双层住宅,要砍掉一棵60多米的大树给停车位让路,我也是用的这个藉口反对:)既然有这样的规定那为什么不能用呢。我对这种被称为“tree hugger”植物保护的解读是,一是要保证城市中的绿化面积,很多平房都是几十年前修的,你无法强制要求人家现在去植树;二,树不仅仅对环境有益,你打开窗户就有一棵大树,看上去也挺舒服的(当然,那棵树别种在自己家的土地上就好)。

当然政府也不是不讲道理,很多情况下,只要你能证明你能补偿砍树带来的环境影响,比如在新开发的建筑旁边再种两棵,通常就没问题了。但问题是有时候点种树的土地没有,我朋友的那个案例中,开发商的做法是在土地上搞个小花园——也许可以抵消环境影响,但花园在你的土地上,又矮又小,我看不到啊,我希望在我窗外照样能看到棵大树。

这实际上是一个财产权和政府涉入市场的问题,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市场是否能否自己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很显然是不行的,这几乎是近代社会的第一个market failure案例。财产权也不是绝对的,早在现代法律之前就有一个“good neighbourliness” 的要求,你可以在你的土地上做任何事情,只要不要影响到邻居。过度的市场控制和过度的自由都是有问题的,不过看这里的评论反应,国家党的支持者是有过度自由的倾向。

不过中央政府很难直接插手地方政府的事务,也不能在法律中直接规定“任何树都可以砍”,因此只好选择折中方案。但又有什么用呢?有钱的地方政府可以用GPS搞清楚每一家人的土地上有多少树,然后把它们全部划为保护树木不就行了:)真应该让河蟹之首胡总来这里宣传不折腾。

文摘

真堕落啦,没时间写东西,只有不好意思把文摘搬到blog里来了。如果你订阅了我了GReader分享,或者feedsky的种子,下面一些文摘已经包括在那里面了,不过还是有新的。

第一个是网易新闻:吴邦国: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分立”等。当然,和很多人一样,我喜欢网易新闻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评论文化,这篇也一样,文章本身只是官样作文,没啥看头,党的这些立场咱们早就知道了。虽然评论也受到了限制,但就像网易网民所说,“你可以不让我说话,但你阻止不了我点反对的权利”,真正的民意总会从某个角落里展现出来,就像下面这个截图(点击看全图):

不知道是不是又有人要说,救星让我们吃饱了饭。
不知道是不是又有人要说,救星让我们吃饱了饭。

最后网易干脆将评论页面移除了,所以没有链接了。

值得一提的是,反对票的数量被网易至少清理过2次,因此真实的反对票要在图中的数字上至少再加50%。当时我们正好在Twitter上谈论这事,看着网易更改票数,我还在建议网易不如直接关掉评论。要不学学外交部搞人海战术,往支持票上面加14亿,这样任凭反动份子点击都是一小撮

天朝现在没有公开的民意调查,有也只是在“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做一个选择。不知道如果真来一次独立的政党民意调查,伟光正党的成绩会是如何。

其实这样搞真的很累,对谁都没有好处。谁都会犯错,勇于承认错误,改了,下不再犯不就行了(当然,如果干的错事太严重,当几年在野党以后再回来嘛)。为了个永远伟光正的名号,自己欺骗自己,抵赖自己犯过的错误不算,还常常把别人的功劳算在自己名下(随便举个例子),这就是无赖了。但无论怎么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看党是一点一点但是尽快的还,还是堆在最后一起算总帐。

第二个……虽然我在GFW之外,但我其实很少去看“那些内容”,我对美国政府和议会出钱办的媒体,VOA,自由-亚洲之类都不是很信任,他们和CCTV,在某种程度,要达到的目的其实一样的。

我真正喜欢的看的还是官方媒体,这个国度如此的神奇,就从官方媒体的报道中已经可以找出无数的料了:

“比如说阿坝格尔登寺一个僧人的自焚问题。我昨天看到BBC报纸也登出来了,但有些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 ——副省长还看国外报纸,不错。至于最近的自焚事件,我推荐这篇

我觉得这说法本身就特恶搞。

你也许知道官方媒体中有“一个编辑做十几份版”的现象,不过还有更神奇的,现在还可以确定,这个编辑已经有大概6,7年没换过了

还是不小心泄露了国家机密

就如长平所说,林嘉祥/交通部派来的怪叔叔事件在网上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力。从流行词就可以看出,其他网络热门事件通常只会留下一个热门词,例如俯卧撑,正龙拍虎;最多也就两个,就像最近的躲猫猫和瞎子摸鱼,但林叔叔一口气就创造了好几个流行词和短语出来,我们来数数:“我就是干了”,“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来的怪叔叔”,“屁民”,“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

其实我一直认为林嘉祥最后被处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干了什么(干了又怎么样嘛),也不是网民压力,而是他的演讲能力实在是太优秀,你看,一鼓作气,两句话中泄露了那么多国家机密出来,真的是一字千金,每一个字都是精华。

作为两会幽默新闻的一部分,最近交通部的官员刘功臣(真是个好名字)公开为林嘉祥叫冤,具体请看新闻。当然,人人都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力,但我从内心里为功臣先生捏把汗,他显然没学到林嘉祥的教训,继续大张旗鼓的泄露国家机密,真为他的官位担心——如果你是来自门户网站的同学,炒作的机会又到了(当然,等到两会之后再炒):

  • “我觉得现在的公务员就是弱势群体”
  • “目前国内整顿网络的力度远远不够”
  • “网络是可以杀人的,他就是个倒霉蛋”
  • “[林嘉祥事件]是受了‘仇官仇政府’网民的煽动”
  • “谁不会有喝醉酒的时候呢”
  • “不可能再给林嘉祥安排工作了,但工资待遇还是会保留。”
  • “当时现场有很多人,后来公安局调查了156个目击者,没一个人说林嘉祥说过那样(屁民)的话。”
  • ……

我觉得对党国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培训基层警力,教他们怎么扑灭群体事件,而是加强保密教育。林嘉祥说出了那么多机密,但人家的确喝醉了酒,酒后吐真言,也可以理解,革命者嘛,都要酒精考验一下。再看看这位功臣先生,又没喝酒,又没吸毒,却敢在两会的大环境下如此的泄露大量国家机密,从网络监管的真实目的到朝廷对“一小撮”的真实看法,再到交通部人人喝醉过酒的事实,泄密范围之广,影响之大,真是前所未有,给党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功臣先生很明显缺乏家教,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其实这种东西也不是什么国家机密,明眼人都知道,但从官方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掩耳盗铃,那又有什么办法。功臣先生其实根本就不用说那么多废话,他的言论都可以归根结底到一个中心思想:“公务员(更准确的来说,官员)是特权阶级,而且享受的特权还不够。”谁都有喝醉酒发脾气的时候,屁民发酒疯,掀桌子的时候可以找警察来把它们架走,但官员喝醉了发火,屁民就应该回避,要理解官员日理万机的辛苦,喝醉了是可以理解的,更不要到网上去批评官员,而是理解和支持。

如果现在的中高级官员都是这种心态,如此的骄横,那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至于刘功臣言论中的种种逻辑混乱之处我就没时间评了,大家能看出来。至于林嘉祥当时有没有说过那些话,我还是认为有。原因很简单:那些话在大家还不知晓林局长的身份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就算原话不是那样的,大意也应该差不远。有156个目击者没听到是没错,但设想如果是你,如果你在餐馆里听到其他桌上有人喝醉了在争论,你会可以去记他们说了什么吗?没准你根本就听不清楚那些醉醺醺的人嘴里在叽哩咕噜什么。再说如果林局长真的什么都没干,交通局处理他干嘛?那是网络,还是交通部杀了林局长?

四处乱飞的筷子

bezdomny ex patria 那里有一条,在我看来十分诡异的本地新闻。在Timaru发生了一起和种族歧视有关的冲突,一群白人和亚洲人在街上打架。有一个当时的目击者在接受The Timaru Herald采访时,是这样说的:

“Two of them [Asians] were in school uniform and an adult was with them. One had two baseball bats, [and was] flinging them around like bloody chopsticks,” a witness said. He said as soon as the youth with the baseball bats appeared everything escalated. “It was just like a rat’s nest being disturbed by a fox terrier, they were going everywhere.

这个有点黑色幽默,所以我翻译一下:

“[他们中]两个是穿着学校校服的亚洲人,另外一个是成年人。其中一人有俩个棒球棍,像扔[beep]筷子一样到处乱扔”,一位目击者称,他说当拿着棒球棍的人出现之后,事件升级了,“他们就像狐狗撞到了老鼠窝一样,[像老鼠般]四处乱窜。”

作为一名主要使用筷子进餐的人,我非常难以想象把筷子作为武器到处乱扔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我在评论下开玩笑说,没准是目击者中国功夫片看多了,也懂了以柔克刚这个道理。但也别认为筷子打人就不疼,如果我见了那个目击者,我虽然不搞功夫这种东西,但我也一定会扔双铁筷让他尝尝中国功夫的滋味。

但还是解释不通,因为如果你参与过打群架之类的群众运动,你应该知道,把棒球棍握在自己的手里是最好的策略,可以进行无数次的击打。如果你把棒球棍扔出去,一棒球棍形状不规则,要准确击中一个目标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二,如果没击中,你不怕你的对手用你的棍子来打你?

所以我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用筷子和老鼠描述事件中的亚洲人,很可能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在里面。这倒无所谓,这种无知的话语谁都听过,但我很好奇这种言论是怎么跑到报纸上的。媒体本身不能有种族歧视观点,但作为报道新闻的一部分,他们可以转述其他的人观点,包括有种族歧视成分在内的言论。但问题是,那位目击者的话语很明显有最基本的事实错误,至少我肯定不会相信打架时的棒球棍是用来扔的,更不会像筷子一样扔,我甚至怀疑这名所谓的目击证人可能就是参与者之一,他才能描述得如此绘声绘色并且夸大事实。

我不是媒体专家,但我知道有人是,有空的时候我会咨询一下,看看能不能通过The Press Council或者什么东西教训一下他们。

我喜欢两会

这个标题虽然有点小学生作文的味道,但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了。

从我开始学习政治历史和制度以来,我对这个两会,特别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有一个疑问:作为天朝特色民主制度的一部分,为什么“最高权力机构”不是全职的,而只在一年中的某个时段开会?你也许会说有常务委员会存在,但那不是理由,一年中不仅仅是三月才会发生国家大事,在其他时段,作为代表各地区选民的人大代表(理论上如此,当然,我没那么傻),为什么没有任何发言权?宪法第六十一条中有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大的条款,但你看见过临时召集的人大吗?我朝已经经历过无数紧急事件了,但我确实没看见过?

所以说两会的作用至今还处在橡皮图章阶段。而且在外人问我中国有没有议会时,我还得回答有,因为的确有一个这样的东西。

其实这也就是两会的可爱之处,因为你是橡皮图章,除非你吃了豹子胆,你不会提出和敏感议题有关的提案(其实就算吃了豹子胆也不行,如果你熟悉中国政治文化你应该知道为什么)。但阳春三月把那些老头老太,娱乐和体育明星召集到北京浪费时间总得给别人弄点什么好玩的吧?可以把两会搞成游乐会,大家唱唱歌,跳跳舞,其乐融融,一团和谐。至于提案嘛,随便糊弄两下就行了。因此每年看两会提案和代表言论都是我最大的乐趣之一,说好听点是好玩,说不好听点,两会实际上是面照妖镜,是妖魔鬼怪,砖家叫兽同时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

我现在收集了以下精彩言论,随时补充,如果你知道那些本应该代表草民民意的人还有什么精彩言论,不妨分享一下。

还有很多言论没那么幽默,只是纯粹无聊,我就不列出来了。这些委员给人的感觉,拿习储君的话来说,真的是吃饱了没事干。还有些人明显缺乏常识,除了那位把网民编造的卧槽泥马来源信以为真的高人之外居然还有政协委员真的认为美国西点军校中挂得有雷锋的肖像。我今天有空,大概看了一遍那些提案,给人的感觉是,很多“代表”都缺乏最基础的经济知识或者常识。这倒不要紧,人人都有不懂的的东西,但你不懂你就得去搞懂呀,不懂还乱发言,那就真的是自己的问题了。

当然,代表在那里玩,草民也有玩的乐子(和国母有关)。

玩笑归玩笑,不过我对人大还是抱得有一定希望的。在理论和法规上,关于的人大的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我常常说如果天朝宪法中的每一条都能认真实行,我朝没理由不成为一个强国。虽然全国人大还是橡皮图章,但市县两级的人大已经开始展现其威力,时有否决当地政府工作报告的事件。但我们不能等政治改革的到来,要自己去争取。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自由选举和党的控制力,全国人大如果没有外力去推一把的话,不可能从橡皮图章变成真正的议会。

近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勇敢的人站出来独立参选,实践自己在选举法中应有的权力。虽然他们通常都会遭受轻则单位学校中领导的“劝说”,重则威胁和辱骂,但没有看到有人退缩。我一直认为,政治改变是从下至上,从小到大的。有些人你造成的改变并不大,但只要在改变,就等于在保存人们的心中希望。

我朝最缺的东西

常识(common sense),或者说,合理的逻辑。

说起这个的原因是,今天我朝的另一个真理部,也就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一年一度的美国人权报告,回应美帝在其人权报告中对我朝的污蔑。我花了半个小时大概看了一遍,看后就一个感觉:美国好可怕,我们为什么还不赶快去解放被压迫的美国人民?

但我们都知道,天朝这份人权报告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去解放谁,毕竟习储君说话要算数,再说我朝还没有能力把革命输出到美国。作为对美帝“无端指责”的回应,这份报告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往“抹黑者”脸上抹黑,就能使“被抹黑者”清白。这有点像幼儿园的小朋友被老师批评一样,被批评的小朋友哭着喊着说,你看你看,某某某也一样,为什么就批评我。

既然这份报告是建立在这种荒谬逻辑上的,报告内容肯定也是如此。随便举两个文中的例子:

劳动者权利缺乏保障。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美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14%的美国人(约4000万人)读写能力不足,看不懂报纸文章和物品说明手册。

总的来说,这份报告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二流大学生写的。这个学生在交论文期限前三天才开始动笔,没有足够时间,所以先预设观点和结论,然后再网上到处搜索数据,堆积在一起就算完工了(我们赶论文时不也如此?:))。而引用的内容几乎从不给出具体出处,而给出的网站来源,有些是商业网站,甚至还有打错字的地方——要是拿给我的讲师评分,最后多半都是不及格。事实上,如果能认真写这个题目,还是能写出一些东西来的,但就如我所说,这份报告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帮美帝下被压迫的人民脱离苦海,这份报告和天朝很多外交语言一样,名义上是对外,但实际目的是给中国人看的(就像那著名的“伤害感情一说”,目的是要向自己的人民传达某种信息),所以也就无所谓了。而与此相比,美国的那份人权报告则并没有针对某一个国家。

换句话说,官方已经不好意思说自己的问题了,于是就把视线引向美帝,然后天朝子民自然而然得就忘掉了我们的问题:“看看,美国也一样,所以我们的问题也没什么好了不起的”。

我不想判断两个人权报告中的批评是否合理,因为这和我说的问题没一点关系。实话说我从来没有看过美国的人权报告,我觉得没那个必要,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我们做好就行。所以请不要说我的“反动言论”是受了美帝影响。我所好奇的是,为什么一些同胞真的被官方的种种无赖逻辑所引导?“爱国心”作祟?美帝做什么都是坏蛋?还是真的就缺乏常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些人,包括官方,一方面试图做得很成熟,很正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一方面又对别人的话异常敏感,动不动就是伤害感情——这是精神分裂,还是心里有鬼?

但以前可绝不是这样的。就十年前,官方还会公开反驳美国人权报告中的“污蔑”,至少还有点底气,例如下面这条:

美国指责中国不尊重“公认的国际人权标准”,但是,美国是世界大国中加入国际人权公约最少的国家,迄今只加入了1 5 个有关人权的国际公约,而中国则加入了1 7 个。美国应先看看自己国内的人权问题。

看看,俺比你多,俺比你好!哈哈。

这样看的话,天朝的确进步了,至少在外交文件的荒谬程度上。

GCD员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Goo Goo Gai Pan, Season 16 of The Simpsons
"Goo Goo Gai Pan", Season 16 of The Simpsons

几天前的新闻了,我想大多数人也应该已经看到过云南省委真理部副部长伍皓的优秀发言。但最近似乎没啥好说的,因此我今天又仔细看了一次那个访谈

伍皓:以前我们面对这种公共舆论事件时,我们更多的,或者是常规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
第一,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拖。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网友的言论是东说西说,对网友的言论可以拖,碰到新的新闻点又转移了,这是一个策略。这是很多地方处理类似事件的方法。
第二,。我们宣传部门还拥有一定的指挥媒体权利,我们可以让所有的媒体都收声
第三,。我们把网上不利的,或者是负面的言论见一条一条删掉,这也是一种做法
第四,。这个做法是更好的做法,因为这是司法案件,我们完全可以慢慢地等司法部门调查,按照法律的程序走下来。要把这个案子办完是比较漫长的一个时间,到那个时候公众的知情权无法满足。

我看到这话的第一感觉就是标题中那句话。不仅如此,这也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对真理部宣传控制手法的最好概括:拖、堵、删、等,这四字诀真是精炼又准确,比那些没文化的反动分子说得要好多了,不愧是内部人士。

但为什么伍皓同志敢这样暴露国家机密?如果你了解“共产党员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这句话的来源,你应该后面其实还有半句:“……但今天我不讲”,也就是说,以李总理为代表的大多数GCD员只有在对自己和D国有利,至少无害的时候,才会暴露自己的观点。因此伍皓党员的这种直白并不是一种好现象——他真正透露的消息是,真理部的手段要大升级了。

最明显的一个新手段是把五毛党运用到现实中。在网上用五毛党冒充和误导民意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而这次的躲猫猫,或者瞎子摸鱼事件则是标志着五毛党的公开化和向现实生活的侵入。几个被当地宣传部门所“选中”参与调查团的“网民”,或多或少都有不同寻常的背景,很多人本身就从事媒体业。就算他们不是五毛党,也只是故意安排,换了一个名字的媒体采访团而已。

五毛党向现实中侵入的案例不止这一个。反低俗运动中那些“义愤填膺”的“网民代表”也被人发现有“双重身份“,也证明了真理部的这种手段绝不是个例。

按照官话来说,新手段对应的是新形势,那这个新形势是什么?五美分党太多?官方的解释是: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接受《春城晚报》记者专访,对于这次大胆的尝试,伍皓认为目的在于尊重网民知情权。既然网民有了解探知的愿望,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知情权。

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方式绝不止让他们组成“调查团”这一种。媒体报道,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或者一个透明的司法程序都能够很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不一定要用这种民间调查。所以真理部副部长这种说法其实间接证实了一个事实:民众无法从其他渠道满足知情权。

而这种“调查团”的方式,一没有法律基础,例如在这次事件中什么权利都没有,要见一见当事人都被拒绝,他们看到的东西可能还没媒体多;二,调查团直接受制于当地宣传部门,人也是宣传部门选出来的,因此这次选出一个记者团,一点也不奇怪。所以我很难不得出这个让人不安的结论:这种所谓的创新,其实就是把五毛党从网络上搬到现实中的创新,全方面的冒充和搪塞民意,从未把所谓民众的“知情权”放在眼里——一个简单的例子,网民早就想探知官员收入了,他们满足了吗?

至于把五毛党搬进现实中有什么好处:

今后凡有重大事件发生,都会组成由网民和普通群众参与的网友调查委员会,增加重大事件调查的公信度。

这和创造五毛党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控制不了民意,那可以去冒充民意。我一直不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管理方式,因为你虽然可以冒充民意,但真正的民意依然在那里,只是被掩盖,等待着更强大的爆发而已。自己骗自己的后果无非是让后果更严重。

别忘了俯卧撑事件也是在云南发生的,再笨的人,出了两次大事都应该能想出对策了,只是这也太缺乏新意了(见下文评论,俯卧撑在贵州)。不过往好处想……试图冒充民意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很难控制现实中的民意,特别是非网民人群的民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