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两会

这个标题虽然有点小学生作文的味道,但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了。

从我开始学习政治历史和制度以来,我对这个两会,特别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有一个疑问:作为天朝特色民主制度的一部分,为什么“最高权力机构”不是全职的,而只在一年中的某个时段开会?你也许会说有常务委员会存在,但那不是理由,一年中不仅仅是三月才会发生国家大事,在其他时段,作为代表各地区选民的人大代表(理论上如此,当然,我没那么傻),为什么没有任何发言权?宪法第六十一条中有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大的条款,但你看见过临时召集的人大吗?我朝已经经历过无数紧急事件了,但我确实没看见过?

所以说两会的作用至今还处在橡皮图章阶段。而且在外人问我中国有没有议会时,我还得回答有,因为的确有一个这样的东西。

其实这也就是两会的可爱之处,因为你是橡皮图章,除非你吃了豹子胆,你不会提出和敏感议题有关的提案(其实就算吃了豹子胆也不行,如果你熟悉中国政治文化你应该知道为什么)。但阳春三月把那些老头老太,娱乐和体育明星召集到北京浪费时间总得给别人弄点什么好玩的吧?可以把两会搞成游乐会,大家唱唱歌,跳跳舞,其乐融融,一团和谐。至于提案嘛,随便糊弄两下就行了。因此每年看两会提案和代表言论都是我最大的乐趣之一,说好听点是好玩,说不好听点,两会实际上是面照妖镜,是妖魔鬼怪,砖家叫兽同时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

我现在收集了以下精彩言论,随时补充,如果你知道那些本应该代表草民民意的人还有什么精彩言论,不妨分享一下。

还有很多言论没那么幽默,只是纯粹无聊,我就不列出来了。这些委员给人的感觉,拿习储君的话来说,真的是吃饱了没事干。还有些人明显缺乏常识,除了那位把网民编造的卧槽泥马来源信以为真的高人之外居然还有政协委员真的认为美国西点军校中挂得有雷锋的肖像。我今天有空,大概看了一遍那些提案,给人的感觉是,很多“代表”都缺乏最基础的经济知识或者常识。这倒不要紧,人人都有不懂的的东西,但你不懂你就得去搞懂呀,不懂还乱发言,那就真的是自己的问题了。

当然,代表在那里玩,草民也有玩的乐子(和国母有关)。

玩笑归玩笑,不过我对人大还是抱得有一定希望的。在理论和法规上,关于的人大的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我常常说如果天朝宪法中的每一条都能认真实行,我朝没理由不成为一个强国。虽然全国人大还是橡皮图章,但市县两级的人大已经开始展现其威力,时有否决当地政府工作报告的事件。但我们不能等政治改革的到来,要自己去争取。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自由选举和党的控制力,全国人大如果没有外力去推一把的话,不可能从橡皮图章变成真正的议会。

近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勇敢的人站出来独立参选,实践自己在选举法中应有的权力。虽然他们通常都会遭受轻则单位学校中领导的“劝说”,重则威胁和辱骂,但没有看到有人退缩。我一直认为,政治改变是从下至上,从小到大的。有些人你造成的改变并不大,但只要在改变,就等于在保存人们的心中希望。

一点闲话 +

最近比较忙,也没啥时间看太多东西。接着昨天的话说,这个比较像是知识普及,有很多链接。

昨天下午(我的时间),在印度达兰萨拉流浪的第十四世DL(牦牛王/老和尚/老喇嘛,看你怎么称呼)的Twitter正式开设了。虽然是他办公室的人在负责更新,但这个消息依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在了我可以看到的每一个角落,个人blog, twitter, RSS share, Digg … 今天同一时间我再回去看牦牛王的页面,已经有了至少15k的follower。

上一次我看到Twitter的用户数大概是三百万左右,也就是说,单单只是牦牛王的页面,一天就赢取大约0.5%的Twitter用户的关注。这听上去不是一个大数字,但web 2.0式的服务又不止Twitter一家,加上类似从Digg, RSS Reader,个人blog推荐……等等来源,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10/02/09更新:今天证实了,这么热门一个页面居然还是假的-.-)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IT界越来越关注政治的原因之一,政治不仅仅能对网络产生那种“天朝式”的坏影响,在另一方面,它也推动了网络服务的发展。无论是西方哪个国家,每到选举之时,facebook,Twitter等应用基本上都成了候选人的必备。我记得美国选举时,两方都开设了Google Reader分享的内容,让人们第一时间看到和该阵营有关的相关报道——不过那些更新都是候选人的助手做的,而McCain最后据说就是因为“不会上网” 丢掉了选举,可怜了一个70岁的老头还在吃力的学电脑:)而前段时间的新西兰选举。两方都在facebook上开了页面,但Helen 大姐的一个失策是限制好友才能访问页面——这直接告诉了我,她不理解网络——open and transparency,公开和透明。

人们通常认为接触网络的主要群体是青少年,这是事实,但至少我认为,这很快就会改变。根据CNNIC流氓组织的调查,网络在青少年年龄段的普及已经是相当之高了,显而易见的是,互联网的下个发展方向将会是中/老年人,而且今天的青少年到那个时候也会长大。也就是说,这群人的政治影响也会转到网上。

因此网络对任何一个政治组织都应该是机会,而不会威胁,就连基地组织都知道通过网络传播消息,天朝自称最先进的党是不应该有理由落后的。

有种说法是,如果GCD坏,那“西方的”的“democracy制度”其实就仅仅是一种更高明的欺骗而已——那些选举,“亲民”什么的都是骗人的,无论你选谁,国家最后都是由“邪恶”的“资本家控制的。换句话,意思就是说你应该为生活在天朝感到幸福。

就算这种说法是对的,但问题是你打不过人家就算了——骗的本事也没人家厉害,那留你何用?人家至少被骗得很幸福,通常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我们就算到了国外,想在自己的blog的上打几个中文字都觉得很压抑——看看我前面为了避免累积过多关键词,我用了多少“代号”?自己不进步那是自己的事情,问题是要让中文退化成符号语言,成天KMT,GCD,D,这样要搞成精神分裂的。

就算是天朝一般的宣传行为,其网络化的程度也是非常落后的。虽然看上去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网站,撇开那些几辈子没更新的不说,很多网站其实真的只是摆设。平时没有什么人去看,因为上面实在没有有营养的内容;而一旦我们又需要这些网站时(例如汶川地震),那几个可怜的小服务器根本就无法满足需要。

那他们对网络的反应呢?最近的低俗之风就不说了,这里有一个:调查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网络焦虑情绪

你说他们在焦虑什么?

  • 56.3%的被调查者承认如果在网上听到或看到针对自己的批评和指责,心理会很不舒服,而且这种情绪会持续很长时间,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会气得“整夜都难以入睡”
  • 但在遇到突发性事件特别是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时,由于事发突然,事态发展迅速,社会危害和社会影响大,用常规的手段和办法难以化解,需要领导者快速反应,紧急应对.这时候,领导者往往处于风口浪尖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种网络恐惧的背后,展现的其实是一种心虚的心态——不仅仅是对网络的心虚,是对自己整体的心虚。你如果完全敞开,让温影帝开个Twitter,因为网络的特性,你永远不知道影帝下一个被问的问题是什么,也许是八宝饭的赞美,但也许会是“敌对份子”的污蔑,而且最可怕的是,无论是谁在那里说话,他的话都会瞬间显示在网上,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得到。

在电视新闻中,CCAV可以等各级领导摆好光辉的姿势之后再开拍,而且就算这样,CCAV也常常出在直播中出问题,因为直播是有突发状况的,而突发状况就意味着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对光明正大的人来说可能只是别人的另一个善意的质疑;而对于一个本身就心虚,不知道在背后干了什么坏事的人,这可能就意味着另一个让自己暴露的危险。奥巴马演讲的那次剪切就是一个如此的笑话,人家明明说的不是你,你偏偏要自作多情,把自己归类到那群坏人中。

其实如果去掉“即时”这个因素,中国的网络媒体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以前开放了,虽然还是要等待“上面批准”,确定这个东西对自己有利,但至少在此之后他会放开让你讨论。不过至于“公开和透明”……

这两天忙,有空再接着说:)

一点闲话

有人说我blog太严肃了,顺便说说

人是政治动物,但中国人又是那种动物世界里都找不到的政治动物(林语堂语),那我为什么关心政治?其实是有很多原因,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前半辈子我对政治话题丝毫不关心,而让我产生兴趣的直接因素是:IT/互联网。

至少我觉得这是一个规律,在中国,关心政治的人不一定关心IT业界的消息(但也不一定,因为有GFW的存在),但关心IT/互联网的人绝大部分都要涉足政治话题。你去IT业界主要的网站(不是门户那种),上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和政治相关话题。我相信我这里的订户当中,有不少都应该是业界里的人。

至于这为什么我就无法解释了。其实中国人被折腾了60年,谁不关心一点政治话题呢?IT民工这群人的关心显得特别明显,可能是因为政治力量对互联网的干涉导致你不得不关心,或者只是业界内的人更习惯于在网上发表看法。

当然,无论是什么原因,我想你都能推出来为什么一些人那么怕互联网。

奇特的思维

有时候我真不好理解洋人,特别是官员的思维。今天看到环境部和各地方议会的一份备忘录【PDF】,其中提到国家党以前的一个建议,说如果资源许可证(Resource Consent,中文翻译似乎不准确,就是修房子之前要从地方议会申请到的东西)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批出,那么整个申请过程应该免除所有费用,或者自动做批准处理。

很多政客喜欢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情。嫌地方议会的工作速度太慢,就要求它加快速度,而不是去研究速度为什么那么慢。这是一种,我称之为“懒政”的政客思 维。中国也有,但和洋人的出发点有些不同。政客是选票选上去的,因此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反应的选民的思维,也就是选民解决某件事情的急迫性,而政客的目的就是要取悦选民。

但问题是,我上面提到的那种情况,根本就不需要华人的智商,就连洋人都知道该怎么钻漏子:地方议会可以在规定期限到达之前,拒绝那些申请,申请费还是照收不误。

虽然选民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但选民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专家。选民依赖政客做决定,但问题是,在英式的西敏寺系统当中,政客可能是某部部长,其实他的专业和他负责的部门完全不相关(在新西兰有两个例外,总检察长一定是律师/法界人士,农业部长一定曾经是农民,但这只是不成文惯例),也就是说,他们也不是专家。真正有专业知识的部门CEO和部门雇用的那些“专家”。

不过一个“民主”系统中显而易见的问题就如此,专家没有最终决定权,有最终决定权的又几乎是什么都不懂,只能依靠专家建议,而且当专家建议和政党利益冲突时,常常会忽略前者。

这就算了,但有些时候,谁都看出来,政客的一些言论绝对是未经大脑思考的,更别说采取过专业意见了。例如说前总理海伦大姐在一家酒铺老板被枪杀之后就说过,卖酒的酒铺太多是导致抢劫酒铺案件上升的原因;今天又来一则,警察部长说解决青少年飚车问题的方法是,让那些小混混亲眼看见他们的爱车被收缴,在废物处理厂被压扁

在这点上,我觉得美国式的政府和立法机构彻底分离比较先进些,至少部长知道他那个部是干什么的。Homer Simpson 曾经有句名言说,“The whole reason we have elected officials is so we don’t have to think all the time.”,虽然这不是一个好主意,但至少比让政客也做和我们一样的懒人要来的更好。

奥克兰改革

这两天看到我们的市长,John Banks急不可耐的跳出来要去当那个大市长,顺便说说这个问题。

对外人,特别是来自于新西兰之外的人来说,一个常常发生误解的名称就是“奥克兰”这个词。当我们只说“Auckland”时,这个词可以表示奥克兰市(Auckland City),也可能是奥克兰城市地区(Auckland Metropolitan Area),包括奥克兰市,北岸市几个邻接城市在内的城市地区;奥克兰也可以指奥克兰地区(Auckland Region),也就是奥克兰地区议会的管辖范围,包括城市地区和周围大片乡村地区。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地区,你也许和会我一样觉得,几个“城市”之间的分界并不是那么明显,除了奥克兰市和北岸市之间以海湾相隔,其他几个城市之间唯一能让你觉得不同的地方就是路标的风格。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于一个“城市”,工作于另一个“城市”。

有人说着造成了资源浪费,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于重复官僚上。我倒不是很同意,因为如果奥克兰地区下的所有议会合为一家,那么这个大议会将会控制着新西兰1/3强的人口,管辖范围超过6,000平方公里。对于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这太大了,而且奥克兰地区事实上也没有成为一个城市,南北在城市特征,甚至文化上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如果为了减少浪费而这样做,只会导致更多浪费。

几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产生的主要问题其实各个城市议会在政策,法规上的不一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各个地方政府都为自己着想,目光短浅,自私,也不会照顾“集体利益”。这在一些和整个地区相关的事务,例如高速公路系统和橄榄球世界杯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家都想得好处,但都不愿意投资。

保证地区政策的一致性,一个更高级的议会可能是必要的,但废除现有架构是绝对有害的。看了很多人的言论,我觉得国家党上台所导致的幼稚“Change”思潮到现在都还没有结束,只要是“改变”,那就一定是好的。

负责奥克兰政体改革的王家委员会将会在今年3月底向总督提交最后的报告,到时候在看最后结果是怎么样的。我个人的预计是,出现一个新的,管辖范围更宽的议会的几率不小,但可能不会包括整个奥克兰地区,会有改动,现有的地区架构会精简,但不会消灭。

不折腾元年

也许是当今圣上也不喜欢晦气的2008年,今年新年似乎是要改元了,是为不折腾元年。这是圣上的第二个年号,第一个年号“和谐”一共用了7年(我算错了:()5年左右(2004-2008)。八荣八耻勉强可以算一个年号,但如果算进去的话,两个年号是并用的,不和谐。

“不折腾”在我朝历来的年号中是非常特别的。我朝年号主要的特点是,它要么说明一个目标(小康),一个活动(文革,开放),要么是一个要求(三表)。今上的新年号虽然像是一个要求,但其准确含义却是非常的模糊。

我朝年号的一个趋势是越来越模糊,“文革”的含义清楚明确,“改革开放”也很简单,但从“三表”之后开始,每一个年号给人的解读空间是越来越多——“和谐”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这是相当讽刺的一件事,说是不折腾,但只就讨论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已经把一堆人折腾来折腾去了,大臣们无论揣摩也摸不出今上的真正的含 义,而外媒也为这个词犯难,因为官方的翻译是直接音译,也就是把翻译的工作交给了外媒。

不说笑了。虽然有点晚了,但我还是说说今年的新年号,把我放假时错过的那些话题补上。

由于我不到小学程度的中文文化,我也很难理解这种口语化的口号。生活中用的不折腾,我理解的意思是有两个,一是“去做某件事情”——很明显,这个释义是不对的;另外一个就是“不做无用功,无意义的事情”,一个例句:“他瞎折腾了半天,但还是什么事都没做出来”。

那什么样的事情是无用功?这需要理解诏书中的上下含义。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我的看法是,这段话是在说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之类的那些东西的一个宣示。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前两个很好理解,“不动摇”就是要要求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不能在路上懈怠。不过这样读的话,“不折腾”和不动摇“似乎没啥区别,因此这话似乎是说给冉匪刘晓波背后的黑手和那些“西方走狗”听的,也就是说,任何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都是没有必要的瞎折腾,不能姑息放纵这些行为。如果是这样读的话,”不折腾“有那么些像是对08宪章的回应。

另一种读法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也就是把”折腾“理解为改革开放中的那些失败的措施,也就是医改,教改那些东西。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一个未来政策的宣示,宣布未来改革将会更加慎重而不是领导拍拍脑袋就可以决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个简单例子,政府到处乱拆房子的事情可能会更少了。官方媒体上的解读更倾向于这种。

在经历了2008年的超级折腾之后,圣上宣布这个年号的目的是十分可疑的。我怀疑这话是故意说得很模糊的,目的很简单,就像中国的一些法律一样,模棱两可,怎么都说得通。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就是,草民听了可以感受到皇恩浩荡,感激不尽;而到了衙门那里,不折腾又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含义

但无论是前面所提到的哪种解读,我都看不到任何新意。对“反动分子”的“瞎折腾”,今上一直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的;而如果新年号如果能够希望来自政府方面的折腾减少,我不期望它能取得任何效果——否则从和谐元年开始,官府就应该和大家一起和谐了。

当然,就普通老百姓的新年愿望来说,我还是希望官府能少些折腾,不要把人关了又放,放了又关,网站封了又解,解了又封。这不仅是对普通人们有益,这也是官府维护统治的方法,否则如果官府继续折腾,不给老百姓一个明确说法,老百姓就要上门给官府一个说法了。

———–

说是不折腾,不过我又开始折腾了。这两天的blog有些小改变,如果你发现任何问题,劳烦告诉我一声,谢谢。

“将反华者狠狠的踏在脚下”

爱国这玩意儿,我以前好像说过,这个词在我这里是个贬义词,特别是在中文语境下。我要表扬谁我会用“他为国家做了什么”而会避免用爱国这个词。因此如果谁说我是爱国者,我也会认为那人是在骂我,而且我要回骂,你们全家都爱国!

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一段相当强大的视频。据说这段视频可以让西方人“胆寒”。那么强大的精神武器,如果你没欣赏过,那还不赶快把下面的视频存下来?我是存了,如果碰见有洋人欺辱我天朝子民,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下面这段视频亮出,把他们吓得心惊胆寒,不战自降。

如果你觉得我的玩笑有些过分,你应该问问这段视频的作者,在我眼里,这视频就是一个国际玩笑。我看完视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真的?这段视频很像恶搞,因为它只会出现在三四十年代的日本,或者是60年代的中国,或者是今天的朝鲜。我脑袋中甚至闪过了一丝念头:该视频的制作者是在玩无间道(中间居然把“天朝”当褒义词用)?还是这个视频中的小学生是从朝鲜精挑细选的?因为任何一个有健全思维的人看到那玩意儿之后都会起鸡皮疙瘩,更别说加入其中了。

这也就是这段视频的可悲之处——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真的让西方丧胆了吗?任何一个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会知道这问题的答案。

事实不好听,但我喜欢说比较直接的事实:它的真正目的就是提供给愤青一个YY的工具。这段视频可以让他们看到祖国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精神炸弹无比强大,连小孩都能吐死一堆西方人,世界的未来一定会是我们中华帝国的。

但我看到的,是一群没有灵魂,没有自我的行尸走肉。那些可悲的成年人在外面是“感情屡屡被西方伤害”却被自己的主子告诉说不能反抗(我觉用“漫天哀愁,一地冰碴”形容他们挺合适的);而在自己家里却是刀枪不入的义和团,连一首诗都可以把那些可恶的西方人打得屁滚尿流。光是自己YY还不行,这些人已经沦落到要靠拖未成年人下水来满足自己的YY了,以为让一群孩子们念几句“将反华者狠狠的踏在脚下”;“地震的余波也能把法兰西催跨”就真的能够强大了,他们不可悲,那可悲的是谁?

更可悲,可怜的是视频中的那些学生们,他们究竟有几个知道自己在朗诵的这首诗的含义?这些人,特别是那位老师,有什么权力把孩子们当作可供自己使用的道具?这不是什么“西方的自由主义思维”——他们所敬仰的党先烈们宁愿死在狱中也不愿说违背自己理想的话,而今天这些所谓爱国者相比起那些“国军”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连小孩都不放过。

其实这段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不错。它能够让你看到很多问题,从中国对下一代的教育,到诗中所展现的那种“做鬼也幸福”式的成年愤青思维,简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你思考很多问题。

我个人的感觉是,中国这个世上最伟大的国家迟早会强大,但在此之前,一定会为被长期放纵的极端民族主义付出惨重代价,之后这个国家才会真正的长大——我知道有人可能要反驳我,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美国人是今天的我们,特别是视频中所展现的那种狂妄自大的德性,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怎么样?

回到开头提到的“爱国”。其实没我说得那么夸张。我真正讨厌的人是那些爱国爱得不成人形的那些“人”,为了“爱国”他们可以抛弃一个作为人的基本准则(诚实,不伤害同类等等……)。真正的爱国我还是欢迎的,至于辨别谁是爱国者,谁是爱国贼,我用的判断标准很简单:爱国是爱,不是恨,更不会凌驾于是非之上。

另外一点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人肉搜索引擎哪里去了?当有人羞辱儿童的身体时,网民没有说放过他;而这个人羞辱了儿童的灵魂,该怎么说?杨师群教导自己学生要包容都被痛骂,难道我们唯一能够包容的就是煽动仇恨的那些人?

08宪章

发现我到现在还没说这时髦的东西,顺便说说。

这东西刚出现的时候根本没有引起我的注意,那长长的签名给我的感觉是这东西太长了——在Google Reader里,一篇东西的长度超过一定程度我就没有兴趣读了,除非开头几句话能够引起我的兴趣。但那读完开头几句我就放弃了——我印象中有一本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东西写得比这玩意儿更好,上面所勾画出的社会和国家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我要签字,肯定也是会去先签那个要求认真实行宪法,不仅仅因为那是官方的,而且签了还没有人身安全的问题。

这就是中国民ZHU运动的一个主要问题,只有空洞口号和理论,缺乏具体的设想和规划。他们应该学学D,对高级知识份子说“我们要进入小康社会”,对一般普通大众说“要让你每天都吃得起鸡鸭”,这获得的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改变现状,在知识份子之间搞小规模活动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要大众化。

不过因为别人说了几句话就把他抓起来,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那么多年了,D还是和以前一样,死要面子活受罪,就和一个爱哭的大姑娘一样,最怕别人说她不漂亮——但可怕的问题是,这个大姑娘公检法三权全有了。

但D这一次绝对是在玩火,很多中国社会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实都仅仅是由一个人的消失所引起的,如果D不改掉这种坏习惯,谁知道哪一次抓的人就是“那一个人”?

真的吗?

中国人民是全世界最坚强的

上一篇blog我在批评中国人民的感情像一些纯情少女一样脆弱。但我同时也怀疑了来自绝版青春那篇所有伤害过中国人民感情国家和组织列表——加起来才19个,这显然不符合常识。我的感觉中,“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这个口头禅似乎是天天都在挂在一些人嘴边,绝不止19个。

因此为了找点事情做,顺便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我花了点时间,把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基本上都检查了一遍(是的我很有时间),看看中国人民的感情被多少人伤害过——我想说的是,我要收回对中国人民感情的评价,中国人民的感情绝对不脆弱,相反,我们非常非常的坚强,自改革开放以来,承受住了无数次的伤害感情事件,依然屹立于世界。

收集不仅仅是因为我有时间,其实我学了一些地理和政治知识:)例如我发现每次台湾闯关联合国时,中国方面的信函中必定有一句类似于“中国从未做过伤害XX(提案国)感情的事,但他们却伤害我们的感情”之类的话,例如这个(有点长,不如ctrl+f直接找“感情”)——这不仅仅是“感情战术”,而且还是“感情对等战术”。据此我把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国家归于了“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国家名单中,我想我没有夸张吧。

另外一些出乎我意料外的事是,虽然很多网民不喜欢韩国,但至少我找不到官方指责韩国“伤害感情”的案例;澳大利亚也一样,我觉得他们怎么着都应该伤害过我们一次,但我的确一个都找不到。(还是被伤害了)

说说进入下面这个列表的条件 —— 代表中国政府的人,或者官方媒体曾经明确指出该国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至于那些国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次数我没有统计,太伤神了,只要确定他们伤害过我们就行啦。

如果你很懒的话,看下面地图就行了,点击则是大图。

(点击看大图)
(点击大图)

欧洲(13国):

北美洲(2国):

  • 加拿大,美国 – 罄竹难书啊。

中美洲(6国):

  • 危地马拉 – 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人民日报: 1997.01.09 《安理会磋商危地马拉问题我代表阐述中国立场》
  • 格林纳达 – 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
  • 圣卢西亚 – 《台相关主管部门宣布圣卢西亚与台恢复“邦交”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
  • 洪都拉斯 – 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
  • 尼加拉瓜 – 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

南美洲 (1国):

大洋洲(5国):

非洲(9国):

亚洲(7国):

我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如果你不喜欢被伤害感情,我希望这个列表能够为你未来的复仇道路指出方向;如果你觉得上面是笑话,那笑一笑十年少:)如果你觉得中国人的感情不应被裆国滥用,我同意你,外交场上是胡罗卜加大棒的地方,而不是那些感情过去感情过来的少女谈情说爱的场所。

——

如果你认为有其他国家应该上榜,欢迎在本页后留言提出——本页面长期更新。

  • 一些人民日报的资料参考了绝版青春的资料,表示感谢。
  • 12/12 – 一些修改:除了文学院之外,诺贝尔奖委员会位于挪威,不是瑞典。我的错误,已经改正了。当然文学院对颁发高行健文学奖也是“有责任”的,但我没看到官方的相关评价,因此我把瑞典取下了,不好意思,向瑞典人民道歉:)
  • 15/12 – 补遗:新加坡。李显龙访台时”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
  • 2009年 : 5/9 澳大利亚墨尔本电影节和力拓案。

逻辑

昨天和朋友讨论一些逻辑的问题。据我所知国内很多文科科目,不管是什么,都必修逻辑这门学科?至少我是没在课堂上学过。不过感谢维基百科和大学丰富的图书馆藏书,我有机会自学了一些简单的逻辑谬论。

我个人觉得逻辑是非常有用的一门知识,因为生活中的方方面都会用到。那些玩逻辑游戏的人太多了,也许是为了向你推销一件商品,或者是左右你的投票倾向。如果你没有一些逻辑常识,很容易被误导。

昨天就讨论了新西兰大选中那些党派的广告,在下面,仅供参考,不一定是对的。对于逻辑谬论不熟悉的朋友,里面的概念都指向了维基百科。下面基本上是聊天记录的剪贴,所以读上去可能有些不通,见谅:)

我们一致认为,恐惧牌是最常用的逻辑谬论之一。在新西兰,最喜欢玩恐惧牌的当然是那些没什么支持率的极端党派,特别是那些白人至上主义者。不过,在议会中也不乏这样的高手,例如已经说拜拜的优先党党魁Winston Peters,其选票很大一部分来源就是来自对移民恐惧的中老年人。在前几届大选中这一招都挺有效,不过Peters由于贪污嫌疑,自乱了阵脚,于是我们就和他说拜拜了:)

作为华人来说,我们当然不喜欢这种拿咱们当靶子的恐惧牌,但如果换一面呢?行动党和Rodney Hide,很多华人喜欢的政党和人物,他们在这次选举中的好成绩很大意义上也要归功于他们的恐惧牌,至少在华人社区如此——“犯罪很可怕?没错,所以就要投我”。恐惧牌的一个好处是,我们作为人类,总会恐惧一些事情,而打恐惧牌则总会满足一部分群体的心理需要,而对于小党来说,这就够了。

这种逻辑游戏实在是太普遍,大党照样也会玩。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工党的竞选广告,其核心理念就是:“John Key会说谎,不可信任,所以工党是值得信任的。”——你现在理解工党为什么会输了吧?这种广告真的只能骗傻子,而且John Key的清新形象使得这广告的作用再打折扣。在逻辑上来说,这倒不完全是诉诸恐惧,其中有一些假两难推理的元素。

相比之下国家党的选举策略就要隐秘得多,主要得益于公众有从众心理:“工党都干了九年了,该换了”,他们没有必要玩一些逻辑游戏。不过严格的来说,还是有的:

  • “a change for a brighter future”(投“改变”一票吧,改变之后的未来会更好)——奥巴马的当选使得这句话看上去更真,也是利用了公众的从众心理,另外试图把John Key和奥巴马联系在一起,也是一种逻辑游戏
  • John Key 的名言之一,评价 “working for families”是“communism by stealth”。给对方戴帽子是一种叫“Name calling”(我不知道中文名,中文维基似乎也没这篇条目,似乎可以直接翻译成戴帽子?)的策略,给对方戴上不好的帽子,那么对方的所作所为肯定也是坏的。但问题是communist真就是坏蛋吗?

而更聪明的策略其实来源于绿党。如果你对选举还有印象的话,你应该记得绿党的广告吧?一个小女孩的形象,好像快要哭了,然后告诉公众“Vote for me(请为了我投票)”。女孩很可怜,不是吗?但仔细想一想,投绿党真的能让孩子们过得更好吗?

逻辑上来说不见得,这只是利用你的感情来避免你开始理性思考,从而达到蒙混过关的效果。感情也是人类的原始情感之一,所以通常情况下还是很有用的。The Simpsons里那个主教的妻子Helen Lovejoy不是就有一句口头禅“Won’t somebody please think of the children?(没有人为孩子考虑吗?)”,利用人们情感这一招也是非常古老的手段,特别是用儿童的名义,这一招已经被宗教界的人给玩烂了。

至于中国国内的例子,不是昨天的讨论范围,不过我一抓还是一大把,只是不敢说多了,犯忌讳:)

“如果把XX党推翻了(或者是实行民主,或者是任何言者反对的东西),那么中国将会再次沦为西方殖民地,中国人又会回到做牛做马的时代!”

“你是中国人吗(或者是你爱国吗之类的)?是的话就如此如此做!你不这样做就是卖国!”

如果你理解这些句子的逻辑错误有困难,可以参考一下我上面给出的各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