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党一周的新政

讨论完感情问题,我还没忘本地的读者。议会上个星期就重新开会了,在这一个星期之间,国家党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来满足他们的承诺,简单介绍一下。

保释法(Bail Act) —— 国家党的修改试图让犯人更难获得保释的机会。不过其实改掉的就是几个字,把考虑是否保释的条件中的“real and significant risk” 简化成了“risk”,也就是说,只要对保释的嫌疑犯有任何疑问,就可以拒绝保释,而不是先证明那些可能的危险是“确实存在、相当严重的”。

理论上来说这是不错,让那些有可能造成问题的人保释更困难,我赞成这样的法案,不过还要看法律通过后的实际操作,和资源是否充足。

教育法(Education Act) ——主要是加入国家党在选前的承诺,也就是制定全国的英语和数学标准,学校都必须依这样的标准行事。标准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我不认为这能解决那些较差学生的问题。至少我感觉,新西兰教育系统的问题在于学生和社会,而不是在于老师不懂应该教什么,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Standards。

一是整个社会都有一种anti-knowledge的倾向,近年来要好些,但还是有,这主要体现在大学学历和非大学学历工资之间的差异。要说起这个话题会扯很远,因为知识在社会中的受尊重程度是和经济形态相关的,如果市场中只需要大量办公室接电话的职员,或者是水果工,那当然不需要太高的能力,能数数会认字不就够了。

而且那些成绩不好和“问题学生”,他们背景总是相似的,家庭中通常没有重视教育的文化,而(特别是问题少年)的家庭通常也和低收入,福利户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问题,不是教育问题,因此我不认为该法案的另一修改,也就是加大对家长不注册自己孩子上课和让他们翘课的金钱惩罚(最高金额甚至是$3,000),会取得什么作用——罚就罚吧,反正最后买单的也是Work and Income,也就是纳税人的钱从左口袋换到右口袋,真正有问题的家长并不会受到太多“伤害”。

税务法 (Taxation Act) —— 也就是大家都的关心减税承诺,这个东西我想任何人都比我这个经济白痴熟悉,再说国家党也已宣传很久了,所以我就不评论了,自己看法案吧。至于减税好不好,见仁见智。

工作关系法 (Employment Relations Act) —— 这是导致很多争吵的一个修改。国家党加上了员工的90天试用期限,支持者说这会鼓励小企业雇佣新的员工,而不用担心碰到“坏员工”而无法开除;反对者说这会严重损害工作者权益,因为雇主可以在90天随时开掉员工,而不用给出任何理由。

法案和报道中的介绍以及人们的理解是有差别的。首先90天的试用期不是必须的,那只是一个最长期限,一切依雇佣合同而定;二试用期也不是必须的。在这两点上面,我比较赞同,把选择的权利留给雇主和员工,而不是强制性规定。

不过还是有漏洞的。新修改只说了雇主可以在试用期里内可以开掉员工,而并没有要求雇主给出任何解释。当然,国家党的宣传是说这是让雇主开掉那些不工作或者工作不努力的员工,但中间是有问题的,因为员工是否努力工作是一个相当难测量的标准,雇主完全有能力用这个理由,或者只是说“他太懒了”而开掉任何试用期间的员工,而且法案明确规定如果员工在这种情况下被开除,员工不能以”unjustified dismissal”起诉雇主。对那些“不善良”的雇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法律。

当然,对一些华人雇主来说,有没有这条法律都无所谓,不过当然有了更好。

另外一个没有怎么报导的小修改是,原本雇主因为雇员参加了“KiwiSaver”而在工资等方面给予不同待遇的话,是算在工作歧视里面的,国家党把这一条给移除了——有点像是慢性消灭这个养老金计划。

逻辑

昨天和朋友讨论一些逻辑的问题。据我所知国内很多文科科目,不管是什么,都必修逻辑这门学科?至少我是没在课堂上学过。不过感谢维基百科和大学丰富的图书馆藏书,我有机会自学了一些简单的逻辑谬论。

我个人觉得逻辑是非常有用的一门知识,因为生活中的方方面都会用到。那些玩逻辑游戏的人太多了,也许是为了向你推销一件商品,或者是左右你的投票倾向。如果你没有一些逻辑常识,很容易被误导。

昨天就讨论了新西兰大选中那些党派的广告,在下面,仅供参考,不一定是对的。对于逻辑谬论不熟悉的朋友,里面的概念都指向了维基百科。下面基本上是聊天记录的剪贴,所以读上去可能有些不通,见谅:)

我们一致认为,恐惧牌是最常用的逻辑谬论之一。在新西兰,最喜欢玩恐惧牌的当然是那些没什么支持率的极端党派,特别是那些白人至上主义者。不过,在议会中也不乏这样的高手,例如已经说拜拜的优先党党魁Winston Peters,其选票很大一部分来源就是来自对移民恐惧的中老年人。在前几届大选中这一招都挺有效,不过Peters由于贪污嫌疑,自乱了阵脚,于是我们就和他说拜拜了:)

作为华人来说,我们当然不喜欢这种拿咱们当靶子的恐惧牌,但如果换一面呢?行动党和Rodney Hide,很多华人喜欢的政党和人物,他们在这次选举中的好成绩很大意义上也要归功于他们的恐惧牌,至少在华人社区如此——“犯罪很可怕?没错,所以就要投我”。恐惧牌的一个好处是,我们作为人类,总会恐惧一些事情,而打恐惧牌则总会满足一部分群体的心理需要,而对于小党来说,这就够了。

这种逻辑游戏实在是太普遍,大党照样也会玩。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工党的竞选广告,其核心理念就是:“John Key会说谎,不可信任,所以工党是值得信任的。”——你现在理解工党为什么会输了吧?这种广告真的只能骗傻子,而且John Key的清新形象使得这广告的作用再打折扣。在逻辑上来说,这倒不完全是诉诸恐惧,其中有一些假两难推理的元素。

相比之下国家党的选举策略就要隐秘得多,主要得益于公众有从众心理:“工党都干了九年了,该换了”,他们没有必要玩一些逻辑游戏。不过严格的来说,还是有的:

  • “a change for a brighter future”(投“改变”一票吧,改变之后的未来会更好)——奥巴马的当选使得这句话看上去更真,也是利用了公众的从众心理,另外试图把John Key和奥巴马联系在一起,也是一种逻辑游戏
  • John Key 的名言之一,评价 “working for families”是“communism by stealth”。给对方戴帽子是一种叫“Name calling”(我不知道中文名,中文维基似乎也没这篇条目,似乎可以直接翻译成戴帽子?)的策略,给对方戴上不好的帽子,那么对方的所作所为肯定也是坏的。但问题是communist真就是坏蛋吗?

而更聪明的策略其实来源于绿党。如果你对选举还有印象的话,你应该记得绿党的广告吧?一个小女孩的形象,好像快要哭了,然后告诉公众“Vote for me(请为了我投票)”。女孩很可怜,不是吗?但仔细想一想,投绿党真的能让孩子们过得更好吗?

逻辑上来说不见得,这只是利用你的感情来避免你开始理性思考,从而达到蒙混过关的效果。感情也是人类的原始情感之一,所以通常情况下还是很有用的。The Simpsons里那个主教的妻子Helen Lovejoy不是就有一句口头禅“Won’t somebody please think of the children?(没有人为孩子考虑吗?)”,利用人们情感这一招也是非常古老的手段,特别是用儿童的名义,这一招已经被宗教界的人给玩烂了。

至于中国国内的例子,不是昨天的讨论范围,不过我一抓还是一大把,只是不敢说多了,犯忌讳:)

“如果把XX党推翻了(或者是实行民主,或者是任何言者反对的东西),那么中国将会再次沦为西方殖民地,中国人又会回到做牛做马的时代!”

“你是中国人吗(或者是你爱国吗之类的)?是的话就如此如此做!你不这样做就是卖国!”

如果你理解这些句子的逻辑错误有困难,可以参考一下我上面给出的各种链接。

关于 … 杨师群

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和这个人名所联系的新闻事件,我就不重复了,如果不知道请自己Google这个名字。

钱烈宪那里发出了一份据说是杨教授的课件,是大学第一年的第一课《古代汉语导论——大学语文第一课的漫谈》。不知真假,不过在我天朝“谣言通常有模有样,更像事实”的定律下,既然课件是从爱传谣的钱烈宪那里来的,我还是暂且当其为真,饶有兴趣的看了一下。确定了,课件是真的

我的感觉是,撇开他在课上说了什么不谈,单就课件本身来说,能看出来杨教授早晚都会被告密。他的观点倒不是不对,我觉得他说得很好,但是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来看,太前卫了。

先说说我自己。我的大学是在这里上的,第一年很多老师的第一节课都是在强调中学和大学的区别,中学是灌输你基本知识,而大学并不是要教学生背正确答案,而是独立自主和批判性的思考(independent, critical thinking)。

实际操作中也是如此,这里大学的环境相当自由且宽松,至少在学术研究上是如此(有些学校在管理讲师个人操行方面,我觉得有些问题,但那是另话)。我的专业有些文理混合,但我更喜欢文科科目,因为就像杨教授所说,文科没有标准答案。至少我认为,观点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所以我的作业和考试通常都是随性而发(一般都是写短文),只要你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考试再怎么说也至少能及格。不像理科,通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且要死记硬背——我是懒人。

至于学术自由……我们的实践课通常有两个以上讲师在工作室里,这些讲师来自不同的背景,有些是私人公司创业之后回来讲学,通常偏右;而真正的大学讲师一直很左,因此在课堂上这些讲师甚至可以当场争论起来。

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宽松,观点自由的学术环境。

回到杨教授的问题。我觉得他主要犯了两个忌讳,一是在课件中多次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惧权威”。要在大学中将学生培养为有独立意志之人才,就必定需要一个包容不同观点的环境,因此杨教授特别用几页来说明为什么要宽容不同观点,要如何宽容。这些东西在我看来很平常,但问题是,在国内太前卫了些,特别对于那些从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未接受过多种观点的学生来说——看看那些动不动就要核平台湾和全世界的年轻一代吧,跟他们谈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就像是对牛弹琴。

杨教授在课件批判了“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这样的逻辑,说的其实就是那一群学生(粗体是我加的):

这是一种极其简单化的低级思维定式,它看不到事物的复杂而丰富的内涵。更为恶劣的是,人们会由此养成对不同意见持敌视态度的思维习惯,似乎只有观点一致才算正常,它使人们心胸狭隘。尤其是掌权人的偏执,不但许多无谓的争执和错误由此产生,更导致许多人间悲剧残剧的发生。

再说就算学生能接受多元化的观点,裆办学的目的也不是让大家百花齐放。阳谋的教训啊,杨教授也是cultural revolution的过来人了,你让祖国的未来不惧权威了,裆怎么办?至于独立思考什么裆也常常说,但那只是说说而已;而杨教授所宣扬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其举出的例子,处处都在“恶毒攻击”伟大的“祖国”。

另外一点就是杨教授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课件中“很不合适”的穿插了很多和裆国有关的历史旧案,也就是cultural revolution中的那些荒唐事。这也是犯了大忌讳的,对这十年的讨论虽然放开了不少,但你只能在“裆今天还是那么光荣伟大”的前提下谈论这些事情,而像杨教授那样“明目张胆”的直接指出裆的荒唐还是要触天威的:

一颗忠心,献给……
一颗忠心,献给……

至于杨教授的其他学术观点,我没学过古汉语,知之甚少,所以也不好评论什么。但就学术观点来说,你如果不同意他,你可以不听,或者和他辩论嘛。把别人打成汉奸、反革命,那是肯定不对的,学术自由如果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就绝没有学术独立和发展之言。

不过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杨教授的观点相当精辟独到,看完之后我对古汉语产生了一些兴趣。我以前的理解是古汉语和今天没有太大关系,学古汉语纯粹是必修课交差。不过杨教授的课件改变了我的看法,像是古汉语和文学,人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历史学之间的关系,还有不同词语的演变和他们的含义转换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杨教授来我的大学任教,我一定会选他的课:)

而且他的学术态度相当严谨,这课件中的观点一环套一环,每一个观点都有依据和出处,虽是“漫谈”但也不失理序;而且那些重要例子都有大家熟知的例子(就是cutural revolution的那些),这些例子,抛开其政治敏感性不谈,我觉得也是相当到位的。一个例子,杨教授引用了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趋向于“团结”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喜欢整自己人的民族……在保持“面和心不和”的状态下,彼此的斗争在“团结”的形式下进行。这种大家分不开但又必须互相整来整去的情形,就好象大家庭中的婆媳、妯娌斗法一般,彼此变成虐待狂与被虐待狂。

而他所引用的例子则是:

亲密战友
亲密战友

太精辟了。

当然,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从那个年代来的红小兵,杨教授很明显就是你要打倒的对象,竟敢如此侮辱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

至于有人说杨教授偏题,兜售自己私货,我不同意。一,文学就是人学,讨论人学当然要涉及到人权,人格之类的课题;另外这本身是大学第一课,而且是“漫谈”,扯远一点也没什么不对。再说就如杨教授所说,下面的受众都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别人兜售私货,你难道就和婴儿一样,照单全收?

所以说问题的根源在于,新一代已经习惯了把在课堂上的东西照单全收这种知识接受的习惯,丧失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因此一旦接触到和自己已有知识相抵触的东西,就认为别人是在藐视他的智商,或者是“居心不良”。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大学中还试图给学生灌输一种告密文化【1】【2】,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检举揭发。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至于是谁或者某个组织所造就了今天不懂思考的学生,我就不说了,枪打出头鸟。

就我心底里的感觉来说,我觉得这位教授人应该不错,不仅有学问,更懂得如何做人。因此我愿意用网民的方式投他一票,链接一下他的blog,为其pagerank做出一点贡献。

(我blog中所引用的图片均来自杨师群教授的课件,请合理使用。另外最近首页上累积的关键字词太多了,为了避免被功夫网干掉,对敏感词做了处理,见谅。)

关于 … 加拿大的宪法危机和西敏制

我想除非你来自加拿大,否则对当地的宪法危机可能并不是太关心。不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政治制度都非常相似,也就是传承自英国的西敏制(Westminster System),所以说说还是挺有意思的。

西敏寺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分界并不明显。作为行政机构的政府必须有下议院(人民议院)的支持,而下议院是人民投票选出的,也就使得政府间接向人民负责。如果失去这个多数支持,则意味着政府倒台。

举个反例,美国就在英国系统上彻底的改革了旧系统,行政机关(总统)和立法机关(上下院)都是人民直选的,因此总统和其内阁无需获得议会多数支持(当然这样的日子对总统来说会难过)。

而在加拿大发生情况是,上次选举后,组成政府的保守党没有过半,需要获得其他党派支持。但由于盟友叛变,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如果12月8日的不信任投票照常举行,以哈伯为总理的政府将会倒台。

如果政府就此倒台,事件有几个发展的方向。加拿大我不熟悉,但在新西兰,根据Cabinet Manual,当任总理可以选择提前举行大选,或者让议会选出新的政府(如果这个新政府有议会多数支持)。

新西兰有一次类似的事件,不过和不信任投票无关。Robert Muldoon第三届国家党政府在反核法案中,执政党国家党中几个倒台的议员使得政府肯定会失利,使得Robert Muldoon认为这些“叛乱分子”会影响他执政的能力,因此提前大选,结果大败。

但哈伯政府要求总督暂停议会至1月底,而让政府单独运作,则似乎是一空前的举动。哈伯的几个主要理由是,1,国家正在经济危机中,需要稳定;2、对方联盟中有魁北克人党团,一个试图分裂加拿大的政党。

不过无论是什么理由,我都认为暂停议会是不正确的。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议会,没了议会(和其多数支持),政府就没有民意基础,合法性也就不存在了,简单得说,这种举动和中世纪那些随意关闭召开议会的国王有什么区别?

西敏寺制度并不直接选出政府及其总理,因此中途改变政府并不是不民主的表现,因为政府必须获得半数以上议员支持,而这半数以上的议员通常代表着半数以上的选民,这样的政府当然是民主的。

不过加拿大总督米歇尔·让还是同意了总理的要求,暂停议会。这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总督的权力,她是否有权这样做?

我个人不喜欢总督这个位置,我觉得是一种过时的制度,是殖民时代的遗留产物。在英国各个殖民地独立之前,各地的总督名义上代表英国王室,但实际上是听命于英国政府的。而在这之后,总督通常由总理向王室“推荐”,然后由王室任命,实际上就是总理任命。

这不就等于总理任命国家最高元首?因此总督的权力界线一直非常模糊,理论上,他们拥有和国王同等的权力,但仍然有细微差别。英国王室已经有至少两百年未曾干涉立法/行政机构的运作,从未否决过法案;但在殖民地独立之前,代表英国王室的总督则常有依英国政府指令否决当地议会法案的事件。

在今天,总督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橡皮图章,给每个议会通过的法案盖章,然后在总理的要求下解散议会并大选。习惯上总理是负责人,总督依总理“建议”行事。

但理论上,总督和王室一样有通过Reserve Power(保留权力?)有自我行事的权力。这只是理论上的权力,英国王室已经有近两百年没有独自做出政治决定,我想总督实际上也没有了这个权力。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总督和王室一样,不是人民选出来的,而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一个非民选的人不应该有做出最终决定的权力。

因此加拿大总督听从总理建议,暂停议会,在我看来,总督并没有做错什么。真正有疑问的是总理所提出的建议。

但无论如何,最有说话权的是选民。选民不会容忍那些无理和导致政治不稳定的政党,而会通过选票惩罚他们。所以这些政党在每次类似危机中,都会试图说服选民自己不是造成危机的那一方。因此西敏制一些不稳定因素虽然会导致政治不稳定,但我认为很难造成长期影响,因为永远都可以选举,而选票就是政党的命。

但被惩罚的政党并不一定是试图推翻政府的政党,例如在1975年澳大利亚宪法危机中,总督要求提前进行选举,而被惩罚的政党则是执政党工党。

在泰国等待的新西兰人……

曼谷的抗议似乎已经结束,不过有点搞笑的是,新西兰派去接人的飞机还在路上没有到达。这回的事件可能是因为正处于政府交接时期,新西兰的反应是异常的慢,昨天才派出飞机,而且要至少48小时才能到达。

不过像新西兰这种小国家就不适合独立干什么事情。上次叙利亚事件,新西兰是委托英国和澳大利亚帮忙“顺便”带走新西兰人(这是有一些法理依据的,参见英联邦公民)。这次不知道是John Key没有和澳大利亚方面商量还是澳大利亚不愿意帮忙,只有自己派飞机。

但派又派不出一个好一点的飞机。记得以前看过新闻报道,众所周知的是,新西兰没有喷气式战斗机,而且大部分军机都飞不到澳大利亚。空军最适合接人任务的两架757正在美国检修,只得派出一架需要在中途加油的大力士运输机

派这种不是给一般人乘坐的军机去接人,实在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让我对John Key的能力感到怀疑。就算澳大利亚和英国都无法帮忙,这些人不是常常说要给私营部门机会吗?包一架新西兰航空的客机飞过去就那么难?需要花钱和冒险的时候,再主张自由经济的右翼还是知道要找公家开钱,把这些事情全推给他们。

有点让人失望。

John Key的新政府

前几天John Key和他的新政府已经宣誓就职了,简单说说。

首先,我虽然不喜欢国家党,但我愿意给John Key一个机会,一是因为他是新人,二他似乎有能力把国家党保持在中间路线。我真正不喜欢的人是例如Bill English一样的人物,或者像Rodney Hide那样的贪婪者。我知道我对Rodney Hide的看法和很多华人不同,如果你是这类人,我想问你一个问题——除了减税和打击犯罪之外,你还知道行动党的什么政策,例如经济管理?Rodney Hide这种政客和Winston Peters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靠打恐惧牌赢选票的。

不过John Key的几个表现让我对他的评分有些下降。一是他的胜利演讲,一看就是那种自鸣得意的人物,他的第一句话大概是“I can’t tell you how good it is to be here”。

另一个是他选择在特别选票和海外票点完之前就宣誓新政府,这至少冒犯了我。虽然这些还没点完的选票不太可能左右选举的最终结果,但那至少是二十多万张选票吧?选举都还没结束,有什么理由提前成立政府?还是太渴望于权力,把那二十多万选民都当空气了?

至于最终政府名单……

黄徐毓芳如预期一般,拿到了民族事务部的部长,成为新西兰第一位华人部长。虽然她是学商业的,而且以前也负责ACC和小商业事务,但这些都是这次选举的重要话题,不太可能把这些部门给一个华人来做。

国家党在其他方面实在没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了,都是些老面孔。

但在控制小党方面,John Key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虽然就我认为把任何高于Minister for Zoos的职位交给行动党都是危险的,但行动党所得到的Minister of Local Government,Minister for Regulatory Reform 和Minister of Consumer Affairs,还是可看出,John Key要把行动党所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只不过消费者就要受点苦了,让行动党这种古典自由主义的政党来处理消费者事务,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废除所有法案,让消费者自生自灭。

第一次赢得部长职务的毛利党应该是比较满意的,其实我也很满意:)毛利党得到了毛利和社区服务部的控制,也是解决毛利种种问题的最好途径。

这个政府在第一个三年,在John Key中间路线的带领下,我觉得不太可能出什么大的问题。不过国际经济状况还会持续变坏,而作为选民来说,我们更倾向于指责在任的政府,所以John Key的挑战还是很大的,他是真的懂得如何管理国家,还是只懂得炒外汇,就看这三年了。

【2008大选】最后的评论

这次新西兰大选已经结束,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虽然我昨天没有把政党票给工党,但我依然认为工党是两大党“比较不邪恶”的一个。在过去9年中,新西兰有着稳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每一个人,无论年龄,性别,种族,经济收入,都有机会享受新西兰的经济增长。这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不是那种靠剥削和压榨一部分人所得来的经济增长。

当然,过去9年中,工党政府也提出了一些不受欢迎的法案和改变,不过当你再回头回顾时,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并不来自工党,而是绿党。再说换上环保灯泡有什么不好,新西兰人过度强调个人自由,而因此攻击工党,却忽略了在欧洲,澳大利亚相似的社会改革。

Helen Clark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我敬仰她的强势领导风格和主见,她坚持做她认为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就算遭到大部人反对,她不会做那些选民喜欢但对国家无益的事。我相信,历史学家会认同这一点和她在国际上为新西兰所赢得的尊重。作为一名工党总理,我认为她仅次于Michael Savage之后。

Helen Clark也是我的地区议员。她在过去27年中,是一名优秀的地区议员,不像John Key,她确实住在自己的选区中,她了解这个地区,并且无畏的为整个社区争取利益。她的办公室职员也曾经帮过我的忙。我很高兴看到她继续以绝对优势再次当选Mt Albert议员,并且愿意留任。

Helen Clark心里其实早就明白她过不了这一天,时间到了,没有办法。工党也需要前进,我认为她迅速辞去工党党魁的方式值得赞扬。

我在twitter里说过,无论是谁当选,这都是新西兰值得悲哀的一个转折点,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大家都在向左转,选择有社会责任的政府,保障人们在危机中的基本福祉。

而新西兰优先党的消失则显示新西兰离开了长达12年的中间路线,议会中再无中间党派把执政党往中间拉。极右的行动党会把国家党拉向右翼,而如果工党执政,将会被绿党严重影响而导致一个极左政府的出现 – 这是工党票仓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比较中间的选民,所以昨天的投票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我也没有把票给国家党,因为我永远不会忘记上一届国家党政府是如何结束的,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从养老金里拿钱……我不认为今天的国家党和以前的那个有什么区别。

但其实我认为把总理给John Key比较合适。当你观察过世界经济危机后,你会发现,这次危机就是像John Key这种银行家和投资者所导致的。至于为什么John Key更好?这个嘛,纵火者通常是最好的消防队员,因为通常只有他们知道火是从哪里烧起来的。

但我也认为新西兰人昨天做了不明智的选择。行动党和国家党组成的多数联合政府对整个国家,包括对国家党本身是不利的,因此国家党需要联合议会中唯一的中间党,联合未来党。但Peter Dunne只有一个席位,绝无可能影响整个政府的方向。

最后放首歌悼念一下。新西兰本土的一名歌手Brooke Fraser  – Arithmetics (虽然这歌原来是歌颂上帝的)。

【2008大选】明日投票-观战指南

最后一天了,各个政党的政策吵了那么久,我想也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

只是有选举权的华人朋友千万不要浪费了机会,选票是很多人在中国一辈子都没摸到的东西。这里的选举虽然不像美国那么刺激,也没有多少外人关注,但无论怎么说,这也是人民说话的民主选举,你的选票可以决定政客们的生死,更重要的,决定这个国家的未来。

所以无论明天的天气是好是坏,不管你支持谁,请去投票。投票站的地点已经附在了装你的投票卡的同一封信中,或者也可以在这里查询,投票时间是早晨9点到晚上7点,别去早了,也别去晚了。

至于我的最终预测。我去年年底做过类似预测,不过一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情,需要修改一下。主要变数是Winston Peters出的那些事情,导致议会中的第三党几乎肯定将会在议会中消失。

昨天晚上电视一台三台都发布了自己最后的民意调查。其实Helen Clark应该感到骄傲了,工党的支持率和一年前,或者是两年前结果没有太大差别,没有一泻千里。毕竟当了9年,能撑到这水平已经不错了。

明天国家党肯定会是得票率最高的,但是否能过半,还不好说。总的来说,投票率越低,对国家党越有利。而高投票率是最可能导致国家党过不了半的原因,这通常意味着更多的低收入人群出门投票。

如果国家党无法过半,工党只有理论上的机会去凑齐一个大杂烩联盟,而且还需要优先党存活下来。不过还是老实认输来得好些。 因为无论谁最后组成政府,MMP制度都会经受自诞生以来的最大考验。国家党已经声明要对此进行公投;而如果得票少的工党组成政府,MMP将会受到更大的质疑。

至于前段时间的美国选举,对这里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虽然美国民主党的理念和工党更近,但普通选民是不懂这个的,他们只看到改变,所以对国家党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最终预测:国家党赢得选举,组成下一届政府。是否过半对国家党和小党的合作影响不大,因为过半也就是1-3个席位的优势,这样的优势是不稳定的,所以Rodney HidePeter Dunne各会拿到一个部长的工作,但可能不会进入内阁(有报道说Peter Dunne可能会是议长)。如果票还不够的话,最可能的信心支持来源应该是毛利党,但我个人不认为John Key愿意给毛利党的人任何部长职位。

至于工党,主要关注区域是新西兰的城市地区。工党在农村是几乎铁定大输了,城市地区是否倒戈是工党表现的关键。

至于单个议席,虽然在MMP下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有些席位由于他们的指示性,对小党的重要性,和各政党的重要政党票来源,所以选区还是值得关注的。再说美国选举都有”Battleground States“(摇摆州),我不知道为什么新西兰新闻媒体也不吹个类似的”Battleground electorates”。

下面是个简单的新西兰选区观战指南,本来我想把每个选区挨个写一次,不过一是有商业网站的网络蝗虫;二我对南岛不熟悉,不想现学现卖;三我也没那么多时间,就简单介绍一下那些可能会影响选情的选区,希望对新西兰本地政治不熟悉的朋友能有些帮助。

所有毛利议席 – 一共7个,如果毛利党拿下所有毛利议席,因为毛利党赢取的选区议席比政党议席多,将会将总议席数量撑至至123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国家党将可能需要62甚至更多的议席才能过半。就现在看来,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

Epsom – 不用多说,行动党Rodney Hide 的席位,国家党的重要盟友,如果缺了他,国家党又没有过半,执政的日子将会很难过。今年国家党派出的参选者仍然是Richard Worth,但Rodney Hide的处境比上一届要好多了,赢这个议席应该没问题,但Sir Roger Douglas是否能进入议会,还需要看行动党全国的表现,不过我估计够悬。

Mt Albert – 这是现任总理Helen Clark的席位,这也是工党史上最安全的席位,也该选区从创立就以来没换过党派,就算是Robert Muldoon 也夺不走这个席位。我虽然预测这个席位依然会在工党手上,但支持度可能将会减少。上一届Helen Clark以14,000+票的优势赢得了该选区,今年如果这个席位的优势减少得太多,说明工党在全国会输得很惨。

另一个有同样指标意义的工党安全议席是Auckland Central,虽然从1919年来工党几乎没有丢过该席位(除了同属左翼的Alliance曾经赢过一次),但最近一次选举中工党候选人Judith Tizard(我不知道为什么此人常常被称为“负责提总理手提包的部长”,不熟悉她,不过她是那个网络版权法的提出者)只以4,000票的优势赢得选区,极有可能在这次选举中丢掉该议席,在政党票方面,这个选区也可能转蓝。

还有一个类似的奥克兰城市议席是Maungakiekie,也就是One Tree Hill。据说在20世纪,这个地区是蓝领工人的家园,工党最安全的席位。忘了是谁形容说,工党根本不用派人类参选这个议席,随便派只猫啊,狗啊之类的动物,只要身上写上 “Labour”,就能在该选区胜出。不过经济发展使得这个地区的人口逐渐发生了变化,加上现议员Mark Gosche的退休,工党完全有可能保不住这个议席,并且在政党票上同样失利。

Mangere – 脱离工党的Taito Philip Field所在的选区。虽然我认为再次当选的希望不大,但一旦成功连任,他可能反倒成为工党的救命稻草。另外南奥克兰地区的党票对工党至关重要,这是深红的票仓,上届选举工党就是靠这个翻盘的。我认为工党不太可能丢掉南奥克兰的任何一个席位,不过如果发生了,将预示着工党的大败。

Botany 只是华人关心的地区,而且黄徐毓芳将会当选,选区政党票也应该是国家党的。

Hamilton East and West – 两个很有意思的指示性选区。这是新西兰政坛著名的摇摆选区,近三十年来,两大党如果谁能同时拿下这两个选区,通常就意味着在全国的胜利(虽然East的指示性不是那么强了)。现在East是国家党拥有,West是工党,预计两个席位都将会被国家党获得,所以主要还是看得票率。

不过据说今年在这个地区的选举活动很激烈,所以最终结果也不好说。

其他一些同时包括城市和乡村地区在内,或者城市化不那么严重的选区,例如Rotorua或者Taupo,也有如此的指示性作用。这两个议席现在都是由工党人士掌控,不过只有2000票不到的优势。

Taranaki-King Country – 国家党的超级安全议席,没啥好说的,这也是那种只要有国家党的名号,不论猫狗都能胜选的席位。

Tauranga – 我们终于要和可爱的Winston Peters说拜拜了。国家党极有可能再次拿下他的老巢,Tauranga的居民也似乎有些厌倦 Winston Peters了。另外,优先党的消失将会使得国家党过半的机率增加。

另外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喜欢他对待移民的态度,何妨不一起对他做下面这个动作?(图片来源,版权状况不明,请合理使用。)

哈哈
哈哈

优先党唯一的机会是Rimutaka选区,在惠灵顿北边。党内的另一名议员,Ron Mark在该选区参选。不过就算工党在这里大输,也应该轮到国家党才对,优先党基本上是没有希望的。

南岛 – 更乡村化的南岛是国家党的天下。工党的议席仅限于南岛的主要城市Christchurch(基督城),Dunedin(旦尼丁)中。不过还是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区:

Waimakariri – 对南岛地理知识比我还差的朋友,这在基督城北边和乡村地区的交界处。2005年工党候选人赢得了选区,但在政党票上却是几乎不相上下。这是工党的一个危险席位,可能全面转蓝。

Christchurch Central and East – 两个都是工党的议席,但Central选区今年有一点点危险。工党应该会拿下这两个地区,不过如果丢掉Central,那情况对工党会很糟糕。

West Coast-Tasman – 这个选区基本上包括南阿尔卑斯山脉西部所有地区(除了底部)之外,我对这地区不熟悉,但工党候选人Damien O’Connor比较神奇,虽然该地区的政党票倾向于国家党,但他已经连任四届,而且似乎和工党的整体表现没有太大联系,估计这人在选区内有一定声望。不过政党票就不一定了,三年前年国家党以几百票胜出,今年预计可能会全面转蓝。

就这么多了。对工党来说,最坏的情况是势力范围萎缩至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旦尼丁等城市中,而汉密尔顿,北帕莫斯顿等城市和乡村地区全部丢掉。

选举办公室的官方页面将会有每一个选区的详细点票结果(现在还没出现),另外如果你希望获得关于这些东西的更多知识,维基百科是个好去处。

11月8日,别忘了去投票,当然,如果你有投票权的话……

另外我原本计划在明天进行文字直播,不过现在我想也没什么必要。这次选举没什么悬念,而且这小地方通常只有本国的人关心,看我的文字直播还不如去看电视。

不过有什么事发生的话,我可能还是会在最快时间在这里发表评论。

【2008大选】第二次辩论

和美国不一样,我感觉新西兰的选举已经结束了。谁上台基本没有悬念,我都没有看到国家党有什么宣传攻势,只有工党和一些小党在苦苦挣扎——但奇迹不会轻易发生,我也看不到它将发生的迹象。

所以今天电视三台的第二次大党党魁辩论看得我昏昏欲睡,两个党魁也就是把自己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政策再重复一次。

真正的亮点,至少对我来说,是主持人John Campbell。我不是常常看他的节目,不过从今天节目中看出,他至少比一台的大胡子Mark Sainsbury要好,至少显得非常公平,给了两人差不多相当的时间,也给了双方足够的时间回应对方。当情况混乱,该打断的时候绝不含糊,党魁跑题时多半也能及时制止。

至于党魁之间,那实在是没什么亮点。唯一的一次是在争论Anti Smacking Bill反掌罚法案时,奇迹发生了。这原本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法案,两家当时都投了赞成票,但跌大家眼镜的是,两个党魁居然不是互相推脱,而是在互争提出该法案的功劳。

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特别是国家党来说,因为该法案的“功劳”通常都被归功于工党-绿党名下,虽然基本是稳赢了,也不能这样吧?别忘了有一些人他们真的不知道国家党当时也投了赞成票。

这反应出的问题其实是,和新西兰政坛历来的传统一样,两大党虽然自称有左右之分,但他们其实都非常靠向中间。在新西兰,任何倾向稍微明显一点的政党都无法取得大量支持,要上台,就必须取得对方选民的支持,被迫让自己向中间靠。

要达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对方的政策照单全收。一个例子,工党很少有连续执政三届的记录,第一次是1935-49,工党传奇式的人物Michael Savage(听老人家说当年很多人家自愿挂他头像)打下了福利国家的基础,另一次就是这次。国家党最后都是怎么取得政权的?宣布工党所进行的福利改革他们会照样保持不变,这一次也一样,宣布保持working for families计划不变。

这表明了我认为选民需要认真考虑的一点——在MMP下,只有小党能够带来真正的改变。我对你的政治倾向没有兴趣,我的投票建议仅此而已。

就辩论本身来说,Helen Clark老大姐这次表现更好。没有了上次的咆哮,但依然是非常主动积极(毕竟现在处于严重劣势中),John Key和上次没什么差别,但很明显缺少一些动力,不是那么积极,只有一副稳操胜卷的态势。

对此的投票结果将会在晚11时发布,不过我还是认为John Key会取胜,因为很多人会按政党倾向投票。

关于 … 昨天那个测试和华人政治光谱2

我说是那个新西兰政党测试

一是上篇blog本来一两天前就涂鸦好了,但我知道一旦发它出来,那么肯定又会给某些天天到这里晃悠的网络蝗虫提供了方便。所以压了一下,因为并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东西,早发在这里会让那个网站给人们“新闻及时”的印象,我不是很乐意这个。

二嘛,事实的确和我预计的一样,蝗虫果然如期造访了。不过这次我到不介意,因为那不是我的东西,而且我也乐得看看其他人的测试结果。我事先的预计是,无论是什么党派的华人支持者,做那个测试的结果应该都会向社会主义工党的方向偏,至少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应该如此——因为那个网站的受众一般是镰刀斧头帮的爱好者,留学生居多,从小长在红旗下,没理由打内心里支持一个保守,右翼的资本主义政党。

不过结果倒是有点出人意料,很多人测试结果中排名第一个的政党竟然是优先党(New Zealand First)。不止是从那个网站来的结果,我也给很多人做过,优先党的位置通常都在前三。

给中国国内的读者,在新西兰国内,优先党被认为是一个反亚裔,反移民的政党,是很多华人提起就开骂的对象。但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在考虑其在政治光谱中的位置时,一般会把它放在中间,说实话如果不是它的移民政策,我还真可能投这个党。

捡起前段时间关于中国政治“左中右”的讨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结果。中国海外移民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有钱的(包括贪污的),另一种是有能力的(技术移民和靠自己能力留下来的留学生)。但无论是哪种人,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才能出来(真正全靠奖学金出国的人极少极少,而且据我所知新西兰大学现在也没有针对中国的国际奖学金)。

这些人都是中国市场开放和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直接受益者。所以你不难理解这些人更支持那些要减税,私有化的右翼政党。这也和国内的各种测试符合——中国人只有经济观点可能会向右偏,因为他们尝到了甜头。

那优先党是怎么冒出来的?那个测试题的测试方法是,先给你20分,让你在一堆话题中选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根据它们对你的重要程度来给分,然后再根据你给每个话题配分的分值决定这个话题要给你几道相关问题。

我相信华人给移民事务的分值都比较大,而在这方面,可以说我们是和优先党完全相左的。例如我得到的结果,我和该党在移民事务中的观点相似度为0%(其他方面忘了)。就在这种情况下,优先党还能在平均得分上名列前茅,说明在其他方面的得分不是一般的高。

优先党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党派,不像“有原则”的左翼党派常常忽略选民意见,而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优先党有些民粹主义的倾向,所以无法确定其在政治光谱中的位置。如果一定要分个左右,我觉得这个党在社会议题方面比较倾向于左翼工党(例如承认全球变暖问题的存在并且支持相关法案),但在经济议题上有些模糊,例如对新西兰在碳排放问题上的金钱支出感到不高兴。

总的来说优先党就如其名字一样,New Zealand First(新西兰放在第一位),没有一个固定政治观点,怎么样好就怎么做(其实是怎样对自己的选票好就怎么做)。

所以通过这个简单的政党测试,我觉得nasofe的观点可能最靠近事实:中国人的立场极不坚定,灵活变通,没有固定政治观点。就我看来,真正决定政治观点的因素在于——人人都以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任何政治上的问题均以此为原则。

但这似乎又不能完全和“经济决定政治”一致,否则在理论上,资本主义在中国应该早就把“社会主义政体”改变了,可这似乎还没有发生。在国内,要使个人经济最大化就必须要在政治问题上站好队(虽然相反的意识形态可能会让自己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显得偏左,而且更像是经济被政治决定;只是到了国外,就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不用太多在意意识形态,社会公正之类的问题,所以显得偏右——但毕竟在红旗下生活了那么多年,不太可能真正的从内心里右,再说如果真右了,“爱国”怎么办,特别是那些在中国国内有经济利益的人。

幼稚思考,仅博一笑。没时间写,这一点应该足够了,如果还有东西,我又留到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