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

昨天和朋友讨论一些逻辑的问题。据我所知国内很多文科科目,不管是什么,都必修逻辑这门学科?至少我是没在课堂上学过。不过感谢维基百科和大学丰富的图书馆藏书,我有机会自学了一些简单的逻辑谬论。

我个人觉得逻辑是非常有用的一门知识,因为生活中的方方面都会用到。那些玩逻辑游戏的人太多了,也许是为了向你推销一件商品,或者是左右你的投票倾向。如果你没有一些逻辑常识,很容易被误导。

昨天就讨论了新西兰大选中那些党派的广告,在下面,仅供参考,不一定是对的。对于逻辑谬论不熟悉的朋友,里面的概念都指向了维基百科。下面基本上是聊天记录的剪贴,所以读上去可能有些不通,见谅:)

我们一致认为,恐惧牌是最常用的逻辑谬论之一。在新西兰,最喜欢玩恐惧牌的当然是那些没什么支持率的极端党派,特别是那些白人至上主义者。不过,在议会中也不乏这样的高手,例如已经说拜拜的优先党党魁Winston Peters,其选票很大一部分来源就是来自对移民恐惧的中老年人。在前几届大选中这一招都挺有效,不过Peters由于贪污嫌疑,自乱了阵脚,于是我们就和他说拜拜了:)

作为华人来说,我们当然不喜欢这种拿咱们当靶子的恐惧牌,但如果换一面呢?行动党和Rodney Hide,很多华人喜欢的政党和人物,他们在这次选举中的好成绩很大意义上也要归功于他们的恐惧牌,至少在华人社区如此——“犯罪很可怕?没错,所以就要投我”。恐惧牌的一个好处是,我们作为人类,总会恐惧一些事情,而打恐惧牌则总会满足一部分群体的心理需要,而对于小党来说,这就够了。

这种逻辑游戏实在是太普遍,大党照样也会玩。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工党的竞选广告,其核心理念就是:“John Key会说谎,不可信任,所以工党是值得信任的。”——你现在理解工党为什么会输了吧?这种广告真的只能骗傻子,而且John Key的清新形象使得这广告的作用再打折扣。在逻辑上来说,这倒不完全是诉诸恐惧,其中有一些假两难推理的元素。

相比之下国家党的选举策略就要隐秘得多,主要得益于公众有从众心理:“工党都干了九年了,该换了”,他们没有必要玩一些逻辑游戏。不过严格的来说,还是有的:

  • “a change for a brighter future”(投“改变”一票吧,改变之后的未来会更好)——奥巴马的当选使得这句话看上去更真,也是利用了公众的从众心理,另外试图把John Key和奥巴马联系在一起,也是一种逻辑游戏
  • John Key 的名言之一,评价 “working for families”是“communism by stealth”。给对方戴帽子是一种叫“Name calling”(我不知道中文名,中文维基似乎也没这篇条目,似乎可以直接翻译成戴帽子?)的策略,给对方戴上不好的帽子,那么对方的所作所为肯定也是坏的。但问题是communist真就是坏蛋吗?

而更聪明的策略其实来源于绿党。如果你对选举还有印象的话,你应该记得绿党的广告吧?一个小女孩的形象,好像快要哭了,然后告诉公众“Vote for me(请为了我投票)”。女孩很可怜,不是吗?但仔细想一想,投绿党真的能让孩子们过得更好吗?

逻辑上来说不见得,这只是利用你的感情来避免你开始理性思考,从而达到蒙混过关的效果。感情也是人类的原始情感之一,所以通常情况下还是很有用的。The Simpsons里那个主教的妻子Helen Lovejoy不是就有一句口头禅“Won’t somebody please think of the children?(没有人为孩子考虑吗?)”,利用人们情感这一招也是非常古老的手段,特别是用儿童的名义,这一招已经被宗教界的人给玩烂了。

至于中国国内的例子,不是昨天的讨论范围,不过我一抓还是一大把,只是不敢说多了,犯忌讳:)

“如果把XX党推翻了(或者是实行民主,或者是任何言者反对的东西),那么中国将会再次沦为西方殖民地,中国人又会回到做牛做马的时代!”

“你是中国人吗(或者是你爱国吗之类的)?是的话就如此如此做!你不这样做就是卖国!”

如果你理解这些句子的逻辑错误有困难,可以参考一下我上面给出的各种链接。

关于 … 加拿大的宪法危机和西敏制

我想除非你来自加拿大,否则对当地的宪法危机可能并不是太关心。不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政治制度都非常相似,也就是传承自英国的西敏制(Westminster System),所以说说还是挺有意思的。

西敏寺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分界并不明显。作为行政机构的政府必须有下议院(人民议院)的支持,而下议院是人民投票选出的,也就使得政府间接向人民负责。如果失去这个多数支持,则意味着政府倒台。

举个反例,美国就在英国系统上彻底的改革了旧系统,行政机关(总统)和立法机关(上下院)都是人民直选的,因此总统和其内阁无需获得议会多数支持(当然这样的日子对总统来说会难过)。

而在加拿大发生情况是,上次选举后,组成政府的保守党没有过半,需要获得其他党派支持。但由于盟友叛变,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如果12月8日的不信任投票照常举行,以哈伯为总理的政府将会倒台。

如果政府就此倒台,事件有几个发展的方向。加拿大我不熟悉,但在新西兰,根据Cabinet Manual,当任总理可以选择提前举行大选,或者让议会选出新的政府(如果这个新政府有议会多数支持)。

新西兰有一次类似的事件,不过和不信任投票无关。Robert Muldoon第三届国家党政府在反核法案中,执政党国家党中几个倒台的议员使得政府肯定会失利,使得Robert Muldoon认为这些“叛乱分子”会影响他执政的能力,因此提前大选,结果大败。

但哈伯政府要求总督暂停议会至1月底,而让政府单独运作,则似乎是一空前的举动。哈伯的几个主要理由是,1,国家正在经济危机中,需要稳定;2、对方联盟中有魁北克人党团,一个试图分裂加拿大的政党。

不过无论是什么理由,我都认为暂停议会是不正确的。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议会,没了议会(和其多数支持),政府就没有民意基础,合法性也就不存在了,简单得说,这种举动和中世纪那些随意关闭召开议会的国王有什么区别?

西敏寺制度并不直接选出政府及其总理,因此中途改变政府并不是不民主的表现,因为政府必须获得半数以上议员支持,而这半数以上的议员通常代表着半数以上的选民,这样的政府当然是民主的。

不过加拿大总督米歇尔·让还是同意了总理的要求,暂停议会。这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总督的权力,她是否有权这样做?

我个人不喜欢总督这个位置,我觉得是一种过时的制度,是殖民时代的遗留产物。在英国各个殖民地独立之前,各地的总督名义上代表英国王室,但实际上是听命于英国政府的。而在这之后,总督通常由总理向王室“推荐”,然后由王室任命,实际上就是总理任命。

这不就等于总理任命国家最高元首?因此总督的权力界线一直非常模糊,理论上,他们拥有和国王同等的权力,但仍然有细微差别。英国王室已经有至少两百年未曾干涉立法/行政机构的运作,从未否决过法案;但在殖民地独立之前,代表英国王室的总督则常有依英国政府指令否决当地议会法案的事件。

在今天,总督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橡皮图章,给每个议会通过的法案盖章,然后在总理的要求下解散议会并大选。习惯上总理是负责人,总督依总理“建议”行事。

但理论上,总督和王室一样有通过Reserve Power(保留权力?)有自我行事的权力。这只是理论上的权力,英国王室已经有近两百年没有独自做出政治决定,我想总督实际上也没有了这个权力。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总督和王室一样,不是人民选出来的,而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一个非民选的人不应该有做出最终决定的权力。

因此加拿大总督听从总理建议,暂停议会,在我看来,总督并没有做错什么。真正有疑问的是总理所提出的建议。

但无论如何,最有说话权的是选民。选民不会容忍那些无理和导致政治不稳定的政党,而会通过选票惩罚他们。所以这些政党在每次类似危机中,都会试图说服选民自己不是造成危机的那一方。因此西敏制一些不稳定因素虽然会导致政治不稳定,但我认为很难造成长期影响,因为永远都可以选举,而选票就是政党的命。

但被惩罚的政党并不一定是试图推翻政府的政党,例如在1975年澳大利亚宪法危机中,总督要求提前进行选举,而被惩罚的政党则是执政党工党。

在泰国等待的新西兰人……

曼谷的抗议似乎已经结束,不过有点搞笑的是,新西兰派去接人的飞机还在路上没有到达。这回的事件可能是因为正处于政府交接时期,新西兰的反应是异常的慢,昨天才派出飞机,而且要至少48小时才能到达。

不过像新西兰这种小国家就不适合独立干什么事情。上次叙利亚事件,新西兰是委托英国和澳大利亚帮忙“顺便”带走新西兰人(这是有一些法理依据的,参见英联邦公民)。这次不知道是John Key没有和澳大利亚方面商量还是澳大利亚不愿意帮忙,只有自己派飞机。

但派又派不出一个好一点的飞机。记得以前看过新闻报道,众所周知的是,新西兰没有喷气式战斗机,而且大部分军机都飞不到澳大利亚。空军最适合接人任务的两架757正在美国检修,只得派出一架需要在中途加油的大力士运输机

派这种不是给一般人乘坐的军机去接人,实在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让我对John Key的能力感到怀疑。就算澳大利亚和英国都无法帮忙,这些人不是常常说要给私营部门机会吗?包一架新西兰航空的客机飞过去就那么难?需要花钱和冒险的时候,再主张自由经济的右翼还是知道要找公家开钱,把这些事情全推给他们。

有点让人失望。

Google公布新西兰年度热门搜索关键词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消息的来源是stuff的新闻报道。我觉得有些奇怪,通常这些热门统计都是应该通过Google Zeitgeist发布,不过我在上面没有找到这些资料。

具体的名单在新闻中,下面是前十热门关键词,其他的项目就不重复了,请查看原文

1) games
2) bebo
3) youtube
4) trademe
5) lyrics
6) google
7) map
8) hotmail
9) tv
10) weather

我个人是认为,除了搜索量的变化之外,搜索引擎热门词所代表的含义是越来越少了。我一直对一个问题很好奇:我周围的人,特别是洋人和年轻人,如果他们要访问facebook或者myspace,他们不会直接输入facebook.com,而是先输入google.com,然后再输facebook,就算他们知道facebook的网址也是如此。

我问过他们为什么,但没有人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能回答的就是“我不知道”或者是“习惯”。

Yahoo也有同样的情况,所以以前不是说,人们在Yahoo里搜Google,在Google里搜Yahoo?但新西兰人更搞笑,在Google里搜Google:Google这个关键词名列第六。

对我来说,我很少开google的首页,而如果要搜索什么,我更习惯于直接在Firefox中的地址栏输入关键词,因为那会自动把我带向Google,或者I’m feeling lucky起作用,直接跳到我想要的那个网站。我估计在Google里搜Google可能和这个情况有关,但至少我周围,我很少看到有人像我这样的搜索习惯。

由于这种把搜索框当成地址栏的情况,搜索引擎的这种统计,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对互联网流量的一个整体统计,而且这个统计比Alexa那种早就被中国人玩烂的统计要好很多。

回到关键词本身。新西兰的网络市场并不大,但从这十个关键词中还是可以看出一点趋势。

对于关键词games,新西兰本身,就我记忆中,没有一个有名的提供在线游戏的网站,而我看到别人玩的“网络游戏”,很多都是像miniclip那样的flash游戏,而真正玩那种MMORPG的,人非常非常少,基本上都在国外的网站。这是一个不错的市场,哪位有心人从国内搞个什么大型网游过来英文和本地化,应该有不错的前途。

对于Bebo我到有些惊奇。根据“AOL买谁谁死”的定律,bebo现在在facebook等的夹击下的确是在走下坡路,但在新西兰如此热门还是有些出乎意料。

其他像youtube,trademe(新西兰类似ebay之类的C2C和B2C在线交易网站)和hotmail,应该是反应全球整体的趋势。不过这也说明了,至少我认为,一个网站光靠搜索引擎本身,期望它们能带来足够的流量是绝对不够的,品牌效应还是很重要。没有什么人会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视频网站”,他们会直接输入“youtube”。

Google Street View 正式发布新西兰版

今天刚刚看到消息

有点不厚道,我之前都没看到Google是否宣布要这样做的消息。如果我知道Google要从我家门口经过,我一定会竖一个大大的牌子,告诉Google ,“No index, no follow, no cache”。

但既然现在都已经公布了,我也就不好说什么了,检查了一下,还好,没有暴露我家里什么东西。各位居住在本地的同学,赶紧检查一下如果被拍到在路边睡觉之类的就不好了

—-

看了一下,我知道为什么我没听说Google来新西兰拍照的消息了。我看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地方,最新的照片都应该是在1年前的拍的,还有更老的。

如果儿童能投票 …

新西兰邮局赞助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在选举期间让那些没有选举权的儿童搞一次模拟投票,用的选票,选举过程都尽量和真正的选举一致,大约有13,000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让孩子们从小知道民主社会的运转和程序,我想如果是从小就开始了解这些东西,长大之后他们更有可能参与进来,更可能去投票。

不过真正有意思的是这一万三千多票的结果。虽然国家党和工党还是两个主要大党,但得票率都下降不少。简单的结果如下:

  • 国家党 28.4% (36席)
  • 工党 25%(32席)
  • The Bill and Ben Party 11.7%(15席)
  • 绿党11.2%(14席)
  • 大麻合法化党10.5%(13席)
  • 毛利党 4.9%(6席)
  • 行动党 1.9%(2席)
  • 优先党 1% (1席)
  • 联合未来党 0.7%(1席)

如果这是最终的投票结果,有几个进不了议会的党派可以在国会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第一个是The Bill and Ben Party,这是一个为了恶搞而存在的党,是两个电视三台的主持人创建的。这个党在真正的选举中赢得了0.56%的选票,虽然没有席位,但比任何一个没有赢取任何席位的小党的得票率都要高。新西兰以前有一个类似的党,而且还差点赢得席位,这种玩笑政党的得票率通常和民众和政治的关心程度有关,如果大家对政治感到厌倦,对结果感到无所谓,就更有可能投这些政党。

至于儿童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党——我只能解释为他们喜欢玩。

第二个是大麻合法化党,它的名字就是这个党的宗旨,所以不难理解未成年人为什么喜欢这个党。

至于那些真正在议会中的政党,除了绿党和毛利党之外,其他党派都比真正的支持率低。绿党很好解释,大麻合法化党和绿党是同属左翼的政党,他们俩之间是有历史渊源的,例如几个绿党议员就是从大麻党过去的,对大麻合法化的观点也很类似,不过稍微温和些。另外绿党也支持将最低投票年龄从18岁降到16岁。

毛利党就不知道为什么了,估计是毛利族群的未成年人对这个党的认同度更高,不像他们父辈,一辈子都是投的工党,习惯改不了了。

总的来说,如果未成年人能投票,他们会更倾向于左翼政党。但我不认为他们会给Bill and Ben那个玩笑党那么高的得票率,因为毕竟模拟投票和真实投票还是有区别的,真的投票,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把自己手中的选票当成玩笑了。

不过就我来说,我的感觉是:幸好他们没有投票权。

关于 … 阎永明

虽然晚了点,但还是说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位化名刘阳的人士,上一篇blog在这里

没有什么值得振奋的新消息。tgif仍然是以此攻击工党,而对此人本身的细节并不注重。在21日,tgif报道了(PDF)当时的移民部副部长Shane Jones据称是知道阎永明的种种背景的,这个刊物拿到了内政部当时打给Jones的报告,并且报告的撰写者在里面清楚声明,由于他的种种背景,建议副部长拒绝他的入籍申请。

不过Shane Jones还是将申请批准了。

就现在所知,一共有以下人物直接或间接帮助阎永明申请新西兰公民权。

  • Shane Jones(工党) —— 上面已经说了,另外这人是工党在Phil Goff之后的可能党魁人选之一;
  • Chris Carter(工党) —— 前民族事务部部长,确定收过阎永明的捐款;
  • Dover Samuels(工党) —— 曾经写信支持阎永明的入籍申请,而且也应该是收过捐款的;
  • 黄徐毓芳 (国家党)  —— tgif的说法是,她不知情,但也写过信支持阎永明的入籍申请。不过就我所知,她也有可能收过阎永明的捐款。

这件事在我看来应该可以被无限扩大,但可惜tgif和Ian Wishart因为其极右的观点,主要媒体一般都不把其当作一个非常可靠的来源,而我至今没看到一个这样的媒体去深入挖这件事,因此阎先生可能还能逃过一段时间。

移民部现在仍然在调查阎永明的整个入籍申请过程。如果结论是有欺诈行为,那么就算已经入了籍,那也是无效的。只不过有点不幸的是,如果要把事情扩大,也就会把两个主要党派都牵扯进去——只牵扯一个的时候因为政党之间互相攻击,解决事情可以快一点;不过如果大家都被牵扯了……

关于 … 新西兰的建设和钉子户

最近家里宽带又超流量了,速度降到56kbps,搞得我很郁闷,半天打不开一个网页,都不知道最近国内发生了什么,而本地是圣诞节,也没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政客们也要渡假。

所以说说和时事无关的一些东西,新西兰的开发,房屋拆迁之类的。尽量写得简单有趣些,如果你来自中国国内,就当读着玩吧?

自从那次钉子户事件之后,常常有人问我国外的钉子户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网上传的那份美国钉子户是否属实,但这里我比较熟悉。

就我所注意到的情况,政府只能通过Public Works Act 1981(公共建设法?)来强制征收土地。这个法律有些老了,不过照样管用。简单来说,土地有两种征用方式:

  • 和地产拥有者的协议——这当然最好了
  • 强制征收

虽然有强制征收这一条存在,但我印象中没有看见谁用过这一手,因为如果房主赖在自己房子里不走,而你派警察去拖的话,会对工程在媒体和公众中造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通常都是协议征收,协议征收也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土地征收一般会以市场价进行,除了政府出钱多之外,其他人都高兴。

而且政府的赔偿不限于土地被征收的人群,根据section 60(1),如果你的地产利益因为建设受到了损害,也有权利申请赔偿,不过有一个让很多人不满的限制——利益损害是不包括噪音的,也就是说,高速公路刚好从你家经过却没拆你的房子,那你的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我个人觉得这是很不合理的一条。噪音在Resource Management Act 1991(资源管理法)下是属于需要管理的环境污染,我的土地因为噪音被污染了,我当然有权获得赔偿。从法律名称就能看出其中的一些原因:公共建设法更早。不过这法律也快过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重新写,看那个时候能否在噪音方面有所改变。

有些时候拆迁并不是钱的问题。我记得的一个案例是,一个老头的房子因为修高速公路而要被拆,但无论给他多少钱他都不愿意搬,因为他花园里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他小时候种的,他不愿意看到这棵树被砍掉。不知道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因为那棵树要移走要花掉不少钱(几万纽币吧?)。

中国国内的那种“土地不是自己拥有”的问题在这里依然存在,也是政府征收土地的部分依据。在新西兰你可以拥有你的房子,和房子下几寸深的土地,但再往下走的土地则却属于女王所有,也就是政府所有。因此如果自己房子下发现了石油,别高兴得太早,虽然“土地”是你的,但土地下面的土地却不是你的。

所以我们开玩笑说,天堂是上帝的;人间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而地狱,是政府的。

至于不是政府拥有的开发商之类的建设,则完全和政府无关。开发商要买什么土地,是他们和地主之间的事,政府通常不参与征用(除非那片土地有其他重要意义,例如历史遗迹什么的),所以不会强买强卖。

但因为资源管理法的存在,私人开发商更需要考虑自己开发周围的土地。行动党等极右党派极不喜欢资源管理法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给开发商造成不必要的障碍”。这些“不必要的障碍”包括什么?主要是public submission,公众有权就开发本身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地方政府在决定是否批准开发前必须参考这些意见。

这通常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而且常常还吃力不讨好。我最近就搞过一次,有人要在我家旁边的地上修一个上百人的托儿所,周围的居民肯定不干,谁愿意让上百个又哭又闹的小孩当自己的邻居?大家分别提交自己的意见书,拖了半年多之后,导致开发商放弃计划。

对民众来说,这法律简直就是对抗私人开发商的守护神。资源管理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很少有硬性的规定,只要你能avoid, remedy or mitigate(避免,去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影响,那么就有可能获得批准。但就如前面所说,连噪音也是环境污染,任何人解题发挥,说对自己造成影响,所以这里更像是钉子户(甚至连钉子户都不是)绑架开发商,但也逼迫开发商和当地的社区合作,如果两者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发商花大钱的设计,甚至是买来的土地,随时都可能打水漂。

而且对开发商来说,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说上去很简单,但真正要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通常需要让开发商出更多血,去达到那些他们看上去“没有必要”的设计。

而“mitigate”(减轻环境影响)有时候也被双方面滥用。我记得的一个和民众有关的案例是,一些人要在海边修自己的平房(海景好),地方政府不让他们修,因为那个地方几乎是铁定会定时发洪水。最后闹到环境法庭,法官宣布那些地方可以修房子,但有一个前提——每个住户必须准备一条船,危急时刻逃命用的。

而开发商的案例就更绝了。我见过一个养老院的申请,开发商说这个开发不会对交通造成影响,因为“老年人们都喜欢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不会到处乱跑”。

如果正在建设的是一个大型水坝或者煤电站(这些都是私人企业开发),整个申请过程拖上个几年不是问题,而最后的结果却常常很搞笑,例如风力发电站必须给那些休闲目的的骑马的人让出一条路,而煤电站却不需要种树来抵消对环境的影响——去买已有的树林就行了。

暂时放到这里吧。国家党已经说明要在上任后100天内对资源管理法进行改革,我现在虽然没看到相关资料,但我觉得很有可能至少会把土地的分割排除在资源管理法之外,也就是说高密度的发展可能将可以跳过这部法律。至于是好是坏……我得先看看他们的计划,以后我有时间再继续。

【2008大选】最终选举结果已经公布

事先都知道国家党肯定会丢掉一个席位,但这个席位变成了绿党的,倒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记得工党好像只需要在特殊投票中的得票率上升0.2%左右就可以多一个席位,绿党还差得远些。

至于选区议席,没有任何变化,那些只差几百票的候选人一个都没能成功翻盘。

不过这多出的一席也改变不了什么,国家党+行动党+联合未来党一共有64席,过半是没问题。不过我不认为这样的组合能够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一帆风顺,所以John Key在一些法案上可能依然会需要毛利党或者其他政党的支持。

特殊投票包括在自己选区外的投票和海外选票。这部分选票还不少,二十多万票,占总选票1/10左右。这一部分的选票历来偏左,因为不能在自己选区内投票的人通常都是那些在大城市的学生和劳动人民们:)

选举结果页面已经更新,可以在这里查看。官方页面在这里。另外每一个投票站的统计资料也已经出来了,如果你要详细研究选举结果的话,可以在这里查看

John Key的新政府

前几天John Key和他的新政府已经宣誓就职了,简单说说。

首先,我虽然不喜欢国家党,但我愿意给John Key一个机会,一是因为他是新人,二他似乎有能力把国家党保持在中间路线。我真正不喜欢的人是例如Bill English一样的人物,或者像Rodney Hide那样的贪婪者。我知道我对Rodney Hide的看法和很多华人不同,如果你是这类人,我想问你一个问题——除了减税和打击犯罪之外,你还知道行动党的什么政策,例如经济管理?Rodney Hide这种政客和Winston Peters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靠打恐惧牌赢选票的。

不过John Key的几个表现让我对他的评分有些下降。一是他的胜利演讲,一看就是那种自鸣得意的人物,他的第一句话大概是“I can’t tell you how good it is to be here”。

另一个是他选择在特别选票和海外票点完之前就宣誓新政府,这至少冒犯了我。虽然这些还没点完的选票不太可能左右选举的最终结果,但那至少是二十多万张选票吧?选举都还没结束,有什么理由提前成立政府?还是太渴望于权力,把那二十多万选民都当空气了?

至于最终政府名单……

黄徐毓芳如预期一般,拿到了民族事务部的部长,成为新西兰第一位华人部长。虽然她是学商业的,而且以前也负责ACC和小商业事务,但这些都是这次选举的重要话题,不太可能把这些部门给一个华人来做。

国家党在其他方面实在没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了,都是些老面孔。

但在控制小党方面,John Key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虽然就我认为把任何高于Minister for Zoos的职位交给行动党都是危险的,但行动党所得到的Minister of Local Government,Minister for Regulatory Reform 和Minister of Consumer Affairs,还是可看出,John Key要把行动党所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只不过消费者就要受点苦了,让行动党这种古典自由主义的政党来处理消费者事务,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废除所有法案,让消费者自生自灭。

第一次赢得部长职务的毛利党应该是比较满意的,其实我也很满意:)毛利党得到了毛利和社区服务部的控制,也是解决毛利种种问题的最好途径。

这个政府在第一个三年,在John Key中间路线的带领下,我觉得不太可能出什么大的问题。不过国际经济状况还会持续变坏,而作为选民来说,我们更倾向于指责在任的政府,所以John Key的挑战还是很大的,他是真的懂得如何管理国家,还是只懂得炒外汇,就看这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