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了

这周偷下懒,摘抄部分比较精彩的《一九八四》段落。也没啥感想,因为读得太慢了,到现在还有200多页,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读完。

不过奇怪的是,都读到1/3了,女主人公裘莉亚还没有出场。

————

第一个是首诗:

“Under the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繁茂的栗子树荫下,
I sold you and you sold me
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
There lie they, and here lie we
他们躺在那里,我们躺在这里,
Under the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繁茂的栗子树荫下。

三个获释的大洋国叛徒在咖啡馆喝咖啡,所有顾客对他们保持着最远的距离,因为坐得太近也会被怀疑,而电幕中“适时”的放出了这首诗。

Read more

【2008大选】还差一个

当2004年新西兰毛利党成立时,我说过,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所有政党应该是依靠其政见,而不是种族倾向来拉取选票,否则就和津巴布韦一样了——人们按种族投票,导致民主制度无法正常运转,而使得穆加贝一直在台上。

毛利党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当时我说,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新西兰的议会中只会剩下四个党派:毛利人党,白人党,太平洋岛民党,当然,还有亚洲人党。

今年是2008年。毛利党还在议会中,而两个脱党的叛变议员成立的竟然真的就是“The Pacific Party”(太平洋党)和“The Kiwi Party”(新西兰人党,当然,Kiwi一般指新西兰白人)。看上去就差一个亚洲党了。

Read more

哪里出了问题?

这两天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又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是质检总局查出22家公司的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类似伊利之类的大品牌也有上榜。这下有点恐怖了,婴幼儿奶粉都如此,成人的新陈代谢更强,谁敢想象成人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

中国外交部虽然很不好意思,但还是间接证实了新西兰对于事件前后经过的描述。我常说,很多时候,中国人的福祉是要靠洋老爷来争取的,很遗憾,这不幸又成为了一次事实。

这也说明了,河北省地方政府,在处理三鹿这件事上是有猫腻的。具体是什么,不好猜测,这是他们共党内部的事,就让他们共党内部自己决定让谁负责吧,反正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共党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我所感兴趣的是,三聚氰胺是如何进入奶粉中的。在网上的大量资料已经显示了该化学物质只是微溶于水,如果是在原材料阶段被加入的,应该很容易发现。特别是三鹿把牛奶从奶农那里运走时,都应该是使用的低温的冷罐车。有一丁点化学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三聚氰胺更不容易溶解,而更有机会导致沉淀。

在网上看了很多人的猜测,我觉得这个猜测是最合理,最符合已知事实的:

大家注意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受“污染”的都是最便宜的18块钱一袋的婴儿奶粉,显然,三鹿为了占领农村奶粉市场这块最后的肥肉采取了低价倾销战略,但是卖这18块钱一袋的奶粉连本钱都不够,大量生产岂不亏老本了吗?于是三鹿为了节省成本,在奶粉中添加廉价大豆蛋白粉来替代奶粉,这大豆蛋白粉本来也没啥大事,但是,恰恰这次里面被添加了伪造蛋白质的三聚氰胺这高科技玩意,于是最终制造出这起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当然,成人奶粉中肯定也添加了这种高科技玩意,因为成年人的代谢能力比婴儿强大得多,除了特殊的病人,自然也不会有中毒事件发生。另外,如果你想知道三聚氰胺这玩意在中国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应用的广泛性,“蛋白精”也许就是这个玩意!

我对行业不熟悉,但抽查不合格名单中的很多品牌我都没听说过,我想也不会是什么高端奶粉。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问题没有被发现——大豆粉一般都是在最后才加入奶粉。

另外,这个猜测也能够合理解释“三鹿主动加入大量三聚氰胺”这条假设的不合理之处。三鹿是免检产品,它没有必要冒着酿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去达到那个基本没人会去检查的标准。

另外抽查报告的结果也似乎应证了这一点,虽然很多样品都查出了三聚氰胺,但只有三鹿的样品是异常的高——别人是100毫克或者更低,而三鹿是上千毫克。我想专业人士不敢如此下猛药。

当然,如果还有更合理的解释,我会放在这里或者文摘中……

相信谁?

看上去新西兰官方对三鹿奶粉事件的说法和其他资料有些不一致。有人问我谁说的是真话。

在看到物理证据以前,我暂时相信新西兰官方的说法:河北当地政府阻挠产品召回。原因很简单:

1、新西兰政府平时虽然爱耍点小聪明,但在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查看其历史记录就可一见。像这种要求召回没被允许,结果还要继续争取让自己受损的这种事完全符合新西兰人性格。

2、11月就要选举了,工党现在本身就落后,海伦克拉克是一位政治经验相当丰富的领导者,不太可能蠢到在这个时候公开以总理的身份说谎,特别是说那些对选举无助益的谎。

3、恒天然(Fonterra)在新西兰是一个大品牌,基本上每家每户的冰箱里都能发现它的产品。该公司过去记录良好,无论是在新西兰国内还是国外。

4、新西兰不太可能对中国有什么狼子野心

新西兰方面说谎的可能性也有,但如果说谎,多半是恒天然对新西兰政府说了谎。我觉得这个可能还不小,再强大的跨国公司,到了天朝,都有彻底“天朝化”的趋势(请参考Google, Yahoo)。恒天然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加深了我的疑虑:在新西兰的发言人说,很可能有人往故意原材料里下了毒

速度有点慢

我是从28日星期四从图书馆拿出《一九八四》的,到今天为止,280页的书才读完20页不到。这种速度一是因为没有精力,二嘛,英文原文的确有点难懂,语法不同,用词和现代也有一些变化,很多地方你需要反复阅读推敲,才能弄明白奥威尔的原意。

由于才看了20页,没产生出什么大的感想,简单说说。

首先这书本身绝对不是一本适合休闲时阅读的书。书中很多章节,特别是第一次详细介绍电幕(Telescreen)的段落,党员的疯狂,反党分子Goldstein的邪恶,看得让我冷汗直冒——“你没有义务参加两分钟仇恨,但你不得不参加”。

另外一段是主人公温斯顿不由自主地在日记本上写下DOWN WITH BIG BROTHER之后,邻居过来敲门找帮手。邻居两个正在玩耍的小孩,突然围着温斯顿,大叫那些从大人们那里学来的话,“叛徒!思想犯!我要毙了你!”,拿着玩具枪指向温斯顿。温斯顿由于刚刚有了“反动思想”,吓得举起双手,一动也不敢动——他不知道,这两个小孩是真的不懂事的小孩,还是思想警察?他们甚至穿着思想警察的制服。

奥威尔在这方面勾画得很成功,时刻营造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将你出卖,你任何时候都没有安全的感觉。

为什么我感觉这本书有点难懂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事件,例如当温斯顿回忆自己父母是如何丧命时,这些事件的主次顺序都是混淆的,应该也是故意营造一种“双重思想”的环境。

另外虽然很多人认为奥威尔是在描写苏联和纳粹德国的混合体,但我感觉到里面可能也有美国元素。比如第一空降场(伦敦)使用的货币单位是dollar而不是pound,而英伦三岛的名称,“Floating Fortresses”(浮动堡垒),也说明了这是整个国家的前线。

至于和天朝的比较……有些地方还是很像的。例如大洋国没有“违法犯罪”,因为这个国家就没有法律。不过问题是——这其实更像“事事都是犯罪”,因为没有法律,警察说你犯罪,那就是犯罪。

至于印象比较深的段落,WAR IS PEACE,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这种基本上没读过这书的都知道的口号就不说了。我比较喜欢在温斯顿写下反党言论,被邻居的敲门声吓坏之后,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段话:

To the future or to the past, to a time when thought is free, when men are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 and do not live alone – to a time when truth exists and 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

From the age of uniformity, from the age of solitude, from the age of Big Brother, from the age of doublethink – Greetings!

原文并没有加粗最前面三个词,是我加的——未来总是有希望的。

大国体育

忙完了,可奥运会也完了:(

这几天看大家讨论奥运留下了什么东西,我的看法是,中国人所热爱的”第一“名号又增加了一个,网络更加开放了(到现在还没被重新封锁,希望我不会在以后回来把这一点删掉),而那几个被划为游行地点的公园,告诉了官员们阳谋这一套还没有过时::申请者几乎个个有去无回——真正的开放和民主还是很远。

政治就不说了,说说”举国体制“这个东西。主要是看了这篇人民网的最新指示:奥运时评二十七:谁说中国不是体育大国

中国的举国体制长期在海内外受到批评。称其违背了体育精神,不公平的竞争,毁掉了那些成绩不够好的运动员的一生。具体例子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其实我个人认为,举国体制还是商业化都无所谓。参加体育,谁不是冲着那几个奖牌去的?主要问题是,这些体制的目的是什么。人民网的那篇文章提供的答案则是体制产生金牌,而”金牌大国=体育大国”。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争“体育大国”这个名号,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偷换概念,产生“金牌大国=经济大国=天朝上国”之类的逻辑。

举国体制对那些体育不发达的国家,有时候是合理的。是先有金牌还是先有全民健身就像那个鸡和蛋的问题,一个项目金牌其实也可以鼓励大家参加这项运动;而如果体育发展全部依靠兴趣,商业,虽然也会有效,但所需的时间漫长,需要有一代人,甚至更久的时间在社会中培养出参与体育的文化。

我的结论是,体制只要对开展全民体育有益,那就是合理的。

但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似乎忘掉了举国体制——金牌——鼓励全民健身这条路线中最后的那个部分,而把金牌作为了这个体制的目的。大把钱培养运动员不是起带头和广告作用,而是去拿金牌,这个路线变成了举国体制——金牌——民族自信心、为国争光等等。

看看中国最近几届,特别是这一届的奖牌榜就知道了,金牌榜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的金银铜牌数量不成比例。而得了银牌铜牌在场上痛哭的中国运动员更是时有所见。

说到底,又回到了中国人把体育政治化这个老问题上。金牌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导致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特别是对于体育部门的官员们来说,远高于发展全民健身的价值,因此很容易造成轻重不分的局面。

只有当有一天我们为了体育本身,而不是为了金牌而去参加体育,我们才会正确看待金牌的意义,而那个时候,中国才是真正体育大国。

价值观

胡紫薇姐姐曾经转过一位法国外交部长的话,称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大国(这话真好,到哪里都可以用)。

价值观,换个更常见的词来说,就是软实力,文化之类的东西。如果你玩过《文明》(Civilization)这个游戏,对这个东西应该有很深刻的理解。刀枪很重要,但只要有自己的文化足够强势,敌人再强大,只要不被灭族,就有翻盘的机会。

不过中国人还有是一个老毛病——无论什么事,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将其遗忘。紫微姐姐也就是半年前转的这段话,但现在你在去看舆论,“奥运让中国成为大国”这种观点到处都是,价值观这回事早就忘了,拒绝体育政治化更是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其实我们又能输出什么价值观呢?就像对待金晶或者刘翔那样的人格分裂症状?还是像何可欣年龄或者开幕式假唱那样作假?

不要和我说何可欣年龄问题是媒体报道失误。那么多家媒体真的就能报错一个人的年龄?包括.gov.cn结尾的体育局网站(原页面被删,这是Google快照)?对不起,在有更让人信服的证据之前,我认为一些成年人的诚信是有问题的,有种就别删这些页面,既然问心无愧,那又何必隐瞒呢?

事实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价值观,国家利益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为了做一个“中国人”,可以放弃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

就算有这个的所谓价值观,那也掌握在了真理部的手中。从何可欣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真理部的厉害之处,再久远的资料,只要是不合老大哥意的,统统的都可以找出来抹杀掉。“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你现在在网上再也找不到有何可欣“错误年龄”的新闻报道了,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不幸的人被彻底从记录中抹杀掉,变成奥吉尔维同志。

其实话说回来,虽然何可欣的两个年龄中有一个是假的,但我更倾向于认为她确实有16岁,而城运会的年龄是假的。

这个女孩应该是第一次参加类似奥运级别的国际比赛,以前只在国内“交流”——而城运会是有年龄限制的。我觉得官方不太可能会那么傻开国际玩笑,应该是国内体育局把她的年龄改小了。原以为只是在自己家里开一次玩笑,和“国际形象”无关。可是没想到的是,说谎怎么都会留下痕迹,还是被洋人们发现了。

所以那些说“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的人,也应该明白,洋人不是傻瓜,他们有自己的眼睛,不会轻易的上当。与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把自己搞成人格分裂,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

要发展我们的自己的价值观,就应该从正确认清自己的价值开始。

———

继续繁忙中,我还要消失两个星期左右吧。

始终不是一场纯粹的奥运会

以前我就在想,那些天天说要把体育和政治分开的人,要求一场”纯粹的运动会“的那些人,有哪些又是真正的懂哪怕是一丁点体育的?

李娜昨天在网球比赛中被淘汰出局。这倒无所谓,但比赛中间她对观众叫了一句“shut up”(闭嘴),很多FF们就不干了。

我看了新闻报道中的片段,实话说,那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实在是大得吓人。特别是每当李娜击到或者将要击球时,那声音简直是……

我就不说素质的问题了。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告诉了我很明显的一点:坐在观众席中的中国观众,恐怕就没有几个有一丁点网球知识的,不然都应该知道,网球是一项要求安静的运动,欢呼鼓掌可以,但是要在已经确定比赛者得分/死球之后。

虽然那句shut up有点情绪失控,但我觉得是完全情有可原的。观众吼完,比赛结束,他们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可运动员不一样,比赛就是他们的全部,备战四年就是为了这一天,所以他们要求绝对的专心。就像有个人在你专心工作时大吼大叫,谁都会不高兴。

不知者无罪,但据说李娜的那场比赛中,官方是数次提醒要求安静的。其实还得感谢李娜吼的是英文,虽然她无论吼哪国语言都会被FF们骂,但吼英文,至少说明那不是针对中国观众的,外媒也少了一点素材。

据说这种情况不少见。在体操和比赛中,热烈的加油声也是导致运动员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比赛还没结束,只是刚刚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观众们马上就开始大吼大叫,全然不顾比赛还在进行当中——这太可怕了,体操一个闪失可能就不仅仅是失利的后果了。

总得来说,这些事情给我的感觉是,一些观众们是去表现自己“爱国情操”,而不是去看比赛的。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多“爱国”,不出点声音哪行?不信你看看这里的评论就知道了,“是中国人就……”,“李娜不配做中国人……”。这和以前各次事件中的暴民没有区别,“爱国无罪”,所有影响到他们所谓“爱国行为”的人都是汉奸。

爱国本身是无罪,可那些以爱国为名而做出的事情就不一定了。

不过还好跑步不是一项要求安静的运动——否则我真为刘翔感到担心。

关于 … 奥运开幕式

坚持到凌晨5点,看完了。

我就记住了两个场面。开头的那个倒数计时缶阵(官方用的是缶,但觉得那好像就是鼓啊)虽然没有突破张艺谋风格,但对光的应用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感觉很有气势。不过后面穿灯泡的那些人和书卷用太多,马上就让人审美疲劳了。

而且虽然我没看到任何新闻,但我觉得缶阵所使用的光效果可能会导致癫痫病人发作。

另外一幕是运动出场时那些绕圈子跳舞的姑娘们——安排他们实在没有必要,有音乐就够了,两个多小时,让人家在那里坚持不停的跳,作为观众看了我都有点不好意思。

其他就没什么了,我甚至需要看网站的回顾才能想起来他们究竟表演了什么。

总得来说还是跳不出中国人那种一定要“大而全”的思维,恨不得把带有所谓“中国元素”的东西全部塞进去,就和福娃的设计理念一样。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看不出每一个表演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除了靠中间的那个画卷联系起来——那为什么先有水墨画,后面又跑出一堆拿竹简的?

另外一点是——人口优势很重要……

烟花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像暴发户娶亲了,也是追求场面,一味的追求“最大最多”,少了细节。

而且越往后面越像春节联欢晚会,N个民族跑出来跳啊舞啊,完全看不懂他们究竟在那里干什么,反倒感觉有点像脑袋不正常的人在那里跳舞——也许是电视的问题,在这一段时公共信号似乎没有给一个全场的画面,都是给局部的特写。

好不容易出来点高科技的东西,吊了个大球出来,可最后张艺谋的老毛病又犯了——灯光变来变去,最后居然又变出了大红灯笼!

而且那个京剧简直是糟蹋国粹。

点火的创意是好的,但表现出来实在是太平凡了,而且背后的光效果没有做好,画卷跑得比李宁要快。

总的来说还可以,比想象中的“张艺谋模式”要好,但也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老张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中规中矩的弄完就行了。

关于 … 伟大之墙

我很久以前说过,中国人的福祉,有时候是要靠外国人来争取的。不信你看几年前的毒食品事件,中国人中毒?没事,让他去吧;一旦洋老爷吃了有毒的东西,什么突击整治全来了,出口的食品要反复检查,确定让洋老爷放心之后才行。

在GFW这件事上,似乎还是这样的。我们反这堵墙都反了多少年了,还不如洋老爷们的反对声有作用。洋老爷们到了中国参加奥运,可不能让人家上网上得不痛快;至于你们草民们,也只是粘了洋老爷的一点光,才能暂时看到例如维基百科Wikipedia,Flickr之类的优秀网站。

Read more